馬來西亞教會學校

馬來西亞教會學校馬來語Sekolah Mubaligh、英語:Missionary school),是在馬來亞獨立後,教會學校也從當年的英校制改成以馬來文為主的教育方式。改制後的20年,基本上校長老師及學生會努力維持用英文談話及維護校風等舉動。一旦整個世代的英制時代的老師退休後,新生代的老師皆接受以馬來文為主的國民教育,教會學校已經變質了。

教會學校得到教育部的一部分津貼,學校則交由馬來西亞教育部管理,包括課程、師資、學生來源等。學校的董事會則依教育部的要求組建,不過校地主權還是歸屬於教會。

背景

編輯

英國人在殖民地時代的馬來亞創辦學校有兩種方法即通過殖民地政府撥政府地創辦官辦英校及通過批准教會土地以創辦教會學校。當年官辦英校隨著獨立後,改成國民學校,土地權屬於政府。全國有487間教會學校,校地是屬於教會的。[1]

特點

編輯

教會學校保留了拉丁文的校徽、英文校歌及一些傳統的體育風氣,基本上課程與國小及國中沒有差別。其中部分教會學校還保留了英文校名例如檳城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吉隆坡聖約翰國民中學(St. John Institution)[2]等等。

教會學校列表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教会学校没落及重生的启示. 光華日報. 2019-06-26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2. ^ 霹苏丹:获教育部批准 隆圣约翰国中改回原名. www.enanyang.my. 201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