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道(1536年—1608年),登之東溟直隸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思想家、學者,以其「三教合一」主張聞名。

管志道
管志道

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管志道石刻像


大明廣東按察司僉事
籍貫 直隸蘇州府太倉州
字號 字登之,號東溟
出生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正月九日
逝世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戊申七月十五日
出身
  • 隆慶五年辛未科進士出身

生平 編輯

嘉靖癸亥師從學政耿定向。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應天府鄉試第五十六名,隆慶五年(1571年)聯登辛未科二甲第四十四名進士[1][2]。初官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因上疏被彈劾,萬曆二年丁父憂歸,服闋,十一月起補刑部貴州司主事。六年戊寅(1578年)九月轉部員外郎,十一月出為廣東按察司僉事,分巡南韶。以事降調解任歸。明年補鹽課司提舉,八年庚辰大計,以老疾免官。十三年以臺疏得僉憲舊銜致仕[3][4]

思想 編輯

管志道精通《華嚴經》,撰《覺迷蠡測》一書,以《華嚴經》說明儒家學說。曾講學於中吳書院,好講「三教合一」,[5]並主張以儒統釋老。[6]焦竑說:「其言閎博逶迤,詞辨蜂湧,大歸冀以西來之意密證六經,東魯之矩收攝二氏。」[7]理學家認為管志道的三教主張實乃「狂禪」派。四庫館臣更說其:「測義則皆自出臆說,恍惚支離,不可勝舉,蓋志道之學出於羅汝芳,汝芳之學出於顏鈞,本明季狂禪一派耳。」[8]

家族 編輯

曾祖管江;祖父管和;父管鰲。母錢氏。[9]配陳氏,封安人。五子:士珩、士珍、士瓏、士璞、士珙[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萬曆十三年十二月,河南道御史饒位疏薦起原任大理寺丞傅應禎、行太僕寺少卿顏鯨、廣東提舉司提舉管志道、福建僉事甘雨四人者,皆抗直不阿權貴被廢,而鯨、志道兩人特以考功法處。
  4. ^ 萬曆十四年二月,准原任廣東僉事管志道以原銜致仕。
  5. ^ 管志道在《問辨牘》卷之「元集」記:「未壯時純以程朱之見為見,既有所聞於天台先生,獲友天下善士,因參二氏家言,而執一之障始去……裁今之以禪狂掃孔矩者,知儒生之輕談般若,乃狂魔之竇,不可開也。則益信孔、顏不離日用而見天則,真是即心是佛,即經世是出世,與文殊之智、普賢之行,兩不相違。」
  6. ^ 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八上《與管東溟二》,「原夫先生之學,本自佛氏悟入,而儒者六籍,皆在悟後印證,故究竟只在佛家見解。」
  7. ^ 焦竑:《澹園集》續集卷一四
  8. ^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七,《孟子訂測》提要。四庫館臣除了在《孟子訂測》提要中提到外,在《問辨牘四卷續問辨牘四卷》提要中又說:「志道之學,出於羅汝芳,原本先乖,末流彌甚,放蕩恣肆,顯倡禪宗,較泰州龍溪為尤甚。其《答王塘南書》謂孔顏真是即心是佛,即經世是出世,與文殊之旨、普賢之行,兩不相違。其宗旨可見矣。雖為儒言,實則佛教。」
  9.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隆慶五年辛未科登科錄》 
  10. ^ 焦竑《廣東按察司僉事東溟管公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