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路

中国古代行政区

福建路北宋時設置的

福建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福建
殼丘頭文化 ·
南山文化 · 牛鼻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 ·
黃瓜山文化 · 浮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前306 – 前110

閩中郡 前222 – 前209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孫吳
揚州
會稽郡
會稽東部都尉
會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兩晉南朝
揚州
江州
陳氏政權 550 – 564
閩州 557 – 565
豐州
建安郡
建安國
晉安郡
晉安國
晉平郡
晉平國
梁安郡
南安郡
南安國
隋唐
江南道
嶺南道
江南東道
豐州都督府
泉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
福州都督府
福建經略使
長樂經略使
福建道 758 – 896
豐州
泉州 (711年前)
建州
閩州
福州
武榮州
泉州 (711年後)
漳州
汀州
長樂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臨汀郡
威武軍王氏政權896 – 909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長樂府 933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鎮安軍 941
鎮武軍 941 – 943
鏞州
鐔州
943 – 945
建州
鏞州
鐔州
威武軍李仁達政權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軍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軍 945 – 956
忠義軍 956 – 976
吳越
威武軍 947 – 951、977 – 978
彰武軍 951 – 977
兩宋
兩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寧軍
泉州
漳州
汀州
劍州
南劍州
太平軍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興安州
范汝為政權 1130 – 1132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書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284 – 1285、1358 – 1368
建寧分省 1358 – 1368
興化分省 1359 – 1366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權 1357 – 1366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1369 – 1376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5
鄧氏政權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權 1645 – 1646
福京 1645 – 1646
明鄭政權 1646 – 1680
魯監國政權 1646 – 1649
淮監國政權 1648

浙閩總督 1645 – 1658
福建總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權1674 – 1676
廈門英租界 1852 – 1930
黃德美政權 1853
李世賢政權 1864 – 1865
福州日租界 1899 – 1943
鼓浪嶼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府 1911 – 19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閩南護法區 1918 – 1920
建國軍政制置府 1922
聯軍辦事處 1923 – 1924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閩西特區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閩浙贛省 1932 – 1933
閩贛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別市 1933 – 1934
廈門市 1933
廈門特別市 1933 – 1934
閩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興泉省 1933 – 1934
龍漳省 1933
龍汀省 1933 – 1934
閩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廈門治安維持會(日占) 1938 – 1939
廈門市(日占) 1939 – 1943
廈門特別市(日占) 1943 – 1945
福州治安維持會(日占) 1941
福州市政委員會(日占) 1944 – 1945
現狀 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東大行政區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馬地區)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廢威武軍,置兩浙西南路,治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為福建路。轄境相當今福建省。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廢。下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共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八閩」。

軍事 編輯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福建路置10個常駐禁軍指揮(營),每個營280人,隸屬侍衛親軍步軍司,其中福州威果營2個,建州宣毅營2個,泉州、南劍州、漳州、汀州、邵武軍、興化軍宣毅營各1個。治平三年(1066年),定福建路禁軍的員額為4500人。到福州戍守的還有毫州青州等地禁軍。福建路禁軍則派往兩廣等處更戍。元豐二年(1079),東南諸路禁軍共設13將,福建路為東南第10將,編額5000人,駐紮福州和建州。

北宋時期,福建路的廂軍有水軍、保節軍、崇節軍。水軍部署在福州、建州、漳州、泉州和邵武軍。保節軍、崇節軍為陸軍;保節軍分駐建州、南劍、汀州;崇節軍分駐福州、泉州、漳州、興化。熙寧四年(1071年),福建路廂軍裁併後稱保節軍,共33指揮、11150人。其中福州有保節軍6指揮,每個指揮500人;牢城、都作院工匠各1指揮,每個指揮300人。管理廂軍和鄉兵的機構是「福建兵部都監廳」。

南宋時期,福建路的軍隊除禁軍、廂軍、鄉兵外,還在泉州設立新軍「殿前司左翼軍」。該軍擁有較多的水軍。宋孝宗在位時,曾從殿前司左翼軍挑選2000名水軍到江陰一帶駐泊,後留下成為江陰水軍。紹熙元年(1190年),又從殿前司左翼軍水軍中派50人到漳州駐防,留在泉州的水軍僅剩下500餘人。南宋福建廂軍的將校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指揮使,統歸福建路安撫使(兼知福州)節制,故稱福州知州為郡將[1]

參見 編輯

  1. ^ 軍事志 第一章 秦至元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