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動員委員會

民眾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在各級地方政權下設立的民眾動員機構。由於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成為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主要工作內容是宣傳鼓動民眾的抗日意識以發動群眾、慰問傷兵、勞軍、監督基層吏治、加強縣以下基層政權建設,組訓民眾、組建民眾自衛武裝等。

歷史 編輯

1936年9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人民服兵役。抗戰前,國民革命軍共170餘萬人,編為182個步兵師、46個獨立步兵旅,9個騎兵師,6個獨立騎兵旅,4個炮兵旅、20個獨立炮兵團;編為83個軍。海軍艦艇109艘總排水量7.8萬噸;空軍作戰飛機314架編為9個飛行大隊、12處機場。[1]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標誌了國民政府民眾動員之開端。1937年8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8月13日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民眾指導組制定了《戰時民眾團體工作指導綱要草案》,指定各省市原有民眾團體聯合組織有系統的「抗敵後援會」,受當地黨政軍機關的指揮。隨後,行政院制定了《抗敵後援會組織及工作大綱》。1937年8月6日在南京召開國防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採取持久消耗戰略」的方針。

1937年9月山西抗戰激烈時,閻錫山與中共代表周恩來談判,達成一致於1937年9月20日在太原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2],在二戰區所轄各縣、區、村設立動員委員會,為地方權力機關。此後,第五戰區、安徽、陝西、河南、山東、廣東等省也相繼設立了民眾動員委員會。

1937年12月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各省市縣動員委員會組織大綱》,要求各地黨政軍聯席會議改組為動員委員會。

1938年3月29曰至4月1曰,在武漢召開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團結全國之民眾,實現總動員之效能」,第三章「民眾動員」第二十五條「發動全國民眾,組織農、工、商、學各職業團體,改善而充實之,使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為爭取民族生存之抗戰而動員」。[3]這說明中國國民黨認同了民眾動員全面抗戰策略並向全國推廣[4]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還通過了《改進戰時縣政機構促進抗戰力量案》,即「新縣政」,一直推行到1948年在國共內戰中失敗為止。

1938年10月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制定了《戰時民眾動員指導綱要》,規定「各地動員委員會之指導設計工作;各地抗敵後援會之宣傳慰勞、救濟、徵募、偵察等工作」。

1939年3月12日國民政府頒布《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開始在全國厲行精神總動員;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辦法》。中共積極響應和擁護這一運動,隨即發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告全黨同志書》,指出「精神動員即政治動員,它不依靠於強迫命令,而依靠人民之政治的自覺」,「只有經過民主方式,經過宣傳鼓動,才能推動全國人民,造成壓倒敵人刷新自己的巨潮。」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概括為[5]:「什麼是政治動員呢?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單單說明目的還不夠,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就是說,要有一個政治綱領。。。。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幹部人員。。。。不是一次動員就夠了,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是經常的。不是將政治綱領背誦給老百姓聽,這樣的背誦是沒有人聽的;要聯繫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繫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這是一件絕大的事,戰爭首先要靠它取得勝利。」

1940年2月,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了《修正各省市動員委員會組織大綱》,規定「動員委員會決定事項以交主管機關辦理為原則」。

1942年3月29日國民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1942年4月25日頒布《國家總動員會議組織大綱》,規定在行政院設立國家總動員會議。1942年6月22日行政院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實施綱要》設置各地方的動員會議。1942年7月時,國防最高委員會行政院明令各省市縣動委會一律撤銷,設置各省市縣「動員會議」,每月開會一次,決議交各機關執行。

各地的組織機構 編輯

  •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1937年9月20日在太原成立。
  • 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簡稱「五戰區總動委會」):1937年10月12日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長期抗日反蔣做上層聯絡統戰工作的國民黨左派元老朱蘊山早在1937年2月就親到廣西會見李濟深、李宗仁,商談一致抗日,出任李濟深在香港發起的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華北分盟主任;1937年8月朱蘊山在八路軍南京辦事處會見董必武、葉劍英,根據自己四去太原,推動閻錫山成立「犧盟會」的經驗,提出在安徽組建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的設想,得到董必武、葉劍英的贊同[6]。1937年10月朱蘊山在南京向李宗仁建議在第五戰區組織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與中共合作抗戰。李宗仁到徐州後,發布了堅持抗戰、肅清漢奸、成立民眾動員委員會、允許集會、軍事行政徵兵等政務廉潔公正等內容的《約法七章》。1937年11月底在徐州成立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李宗仁親自任主任委員,總動委會駐地為徐州城隍廟(現青年路原公安局院內)。為半官方、半群眾性組織[4]。李宗仁會見了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郭子化,達成協議允許中共在徐州設立辦事處,同意發動民眾抗戰,聘請郭子化為總動委會委員。1937年11月,李宗仁批准在徐州舉辦第五戰區抗日青年訓練班第一期300名學員,班主任雷賓南,中共派遣陳籌任教員、匡亞明佟子實任政治教官,在學員中發展了30名黨員和一批團員;1938年1月畢業生以第五戰區各縣民眾動員工作團(共計11個工作團)的名義派往各縣,受各縣動委會指導員(中共黨員擔任)指導。1938年2月27日,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頒布各縣、鄉、鎮自衛隊組織辦法規定:18歲至45歲的壯丁均須編入鄉、鎮自衛隊,縣成立自衛總隊。1938年3月,第五戰區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明揚給了「第五戰區人民抗日義勇隊」的番號,委任張光中為隊長,在沛縣、滕縣交界地區創建了四個大隊的抗日武裝,後發展為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7]
    • 總動員委員會委員:戰區司令長官部代表、國民黨各省黨部代表、各省政府代表、司令長官部所在地黨政軍各機關代表、各民眾團體代表、社會有聲望或特殊學識技能之熱心人士。社會賢達代表郭子化(實際為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
    • 秘書長劉漢川
    • 組織部:戰區所屬各省、縣群眾抗日團體必須得到組織部門的批准才能成立、工作。部長夏次叔,副部長趙光濤、總幹事郭影秋(銅山工委書記),青年幹事唐秉光(中共黨員)、職工幹事徐致雨(中共黨員)、邵育才
    • 宣傳部:部長晁慶祥
    • 後方勤務部:部長李明揚(第五戰區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
    • 總務部
    • 情報部
  • 安徽全省戰時民眾動員委員會(簡稱省動委會、皖動委):1938年1月13日,安徽省政府由安慶遷到六安;1月26日,按照戰時軍政統一的原則李宗仁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2月12日李宗仁蒞省,2月13日上午在六安行署大禮堂宣誓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做桂系上層統戰工作的黨員謝和賡向李宗仁推薦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出任省政府財政廳長,以表現桂系新政就連七君子人物也敢起用。1938年2月朱蘊山牽頭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建議組織總動員委員會。當時以方治邵華為核心的CC系牢牢把持著省黨部和教育部門,剛剛主持皖政的桂系與皖省民眾聯繫薄弱。1938年2月23日在六安一品齋筆店業主夏悅齋住宅的省黨部臨時辦公址,李宗仁親自主持成立「第五戰區戰時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安徽分會」[8],省民政廳廳長張義純兼任主任委員,章乃器任常委兼秘書統管全盤工作。[9]2月底李宗仁離六安回徐州指揮徐州會戰,省民政廳長張義純代理省政府主席。3月5日省動委會啟用關防,開始辦公。根據《第五戰區動委會省分會組織條例》,在省「動委會」之下,各區分設辦事處,由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任辦事處主任;各縣設縣「動委會」,由縣長兼任主任委員;縣以下設「動委會」區、鄉、鎮分會,分別由區、鄉、鎮長兼任主任委員。長江局派遣何偉(長江局代表)、張勁夫彭康李世農譚光廷周新民陳國棟狄超白魏文伯孫以瑾麥世法詹運生史遷汪勝文徐智雨顧訓芳何兆玲胡竺冰史維岫任道涵李任之李豐平等黨員到六安金寨,發展安徽地方黨組織,組建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書記彭康,宣傳部長張勁夫[10]。安徽省工委建立了舒城、六安、壽縣、太湖等中心縣委,隱蔽在各地動委會或工作團內。駐皖桂系廣西學生組成的「第五戰區抗敵青年學生軍團」有地下黨支部。1938年3月17日,章乃器主要精力轉向擔任省財政廳長[11],省動委會日常工作由朱蘊山、周新民實際分擔。1938年5月14日六安陷落,6月7日遷至麻埠,7月17日再遷立煌(今金寨縣),7月17日代理省主席朱佛定兼任省動委主任委員。1938年9月底,李宗仁保薦桂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併兼省動委會主任委員。廖磊把「第五戰區戰時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安徽分會」改稱「安徽全省戰時民眾動員委員會」,排擠章乃器朱蘊山周新民等民主人士辭職,安排桂系嫡系主持省動委會各部室工作,動員工作的重點轉向幫助桂系健全基層行政機構。1939年1月廖磊主持擬定並頒布《安徽省戰時施政綱領》,要「切實推行政令,組訓民眾,動員民眾」、「擴大民眾運動」、「武裝民眾」等。1939年1月,省動委會增設了戰時文化事業委員會和婦女工作委員會。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腦溢血突然離世。1939年10月31日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品仙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40年1月就任。正值第一反共高潮,李品仙下令徹底改組省動委會,中共中原局鄂豫皖邊區黨委立即發出通知,要求動委會、工作團、行政機關、財政系統中的黨員號召工作團員、抗日青年拒絕「受訓」,至1940年3月共計3000餘人秘密撤退到豫皖蘇邊、皖東、皖東北和皖中新四軍抗日游擊根據地。其中著名人士有省動委會總務部副部長童漢璋、省動委會文化事業委員會常委張百川、省參議會女參議員孫以瑾、壽縣縣長何德潤、合肥縣縣長唐曉光、霍邱縣縣長謝騤、英山縣動委會指導員魏文伯、桂系第一三八師政治部主任陳超瓊、第一七一師政治部主任洪雪村、秘書李謙純、六安縣政府軍事科科長楊效椿等。李品仙兼任省動委會主任委員,聘請25名動委會設計委員;省動委會原來的5個部縮減為組訓、徵調、救濟、宣傳、總務5個股;各專區動委會指導處「一律裁撤」,縣以下之區鄉鎮動員分會「一律撤銷」,各種工作團隊集中調訓,「其逾期未到者一律撤銷原職及其組織」;把自衛隊改稱國民兵團,以行政督察區為單位,各督察專員兼任保安司令,對其轄區的國民兵統一指揮;縣長兼任國民兵團團長,鄉、鎮長兼任國民兵團大隊長,保長兼任國民兵團中隊長。[12]縣動委會成為最基層的動委會組織。[13]
    • 總務部部長朱蘊山,副部長童漢璋
    • 組織部部長沈子修,副部長兼總幹事周新民(國民黨元老,時任兩湖監察行署秘書)[14],主任幹事張勁夫。在六安麻埠舉辦了4期幹部訓練班,周新民、狄超白任班主任。代理部長王貫之
    • 宣傳部部長光明甫,副部長兼總幹事狄超白。編輯出版報刊和宣傳手冊,《大別山日報》、《六安日報》、《立煌抗日小報》、《舒城戰報》、《霍邱日報》、《霍山日報》、《淮流》、《抗戰藝術》、《抗戰畫報》、《淮上青年》等。作家臧克家姚雪垠以第五戰區記者身份在《淮流》上發表了不少抗日詩文。還專門編印宣傳手冊,並以牆報、畫刊、救亡書店、演戲、歌詠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抗日救國。
    • 情報部部長丘國珍(安徽省政府保安處中將處長兼),副部長黃賓一(黃埔五期,廬江人)
    • 後勤部部長常恆芳,副部長兼總幹事朱子帆
    • 皖南辦事處:於1938年4月15日設立皖南行政公署。1938年5月5日在屯溪成立省動委會皖南辦事處。皖南行署主任戴戟兼主任委員,江瑋周世筠任副主任委員,黨員余華實際負責。第三戰區政治部主任谷正綱勒令安徽省動委會皖南辦事處於1938年10月15日以前結束完畢。1938年10月30日,第三戰區皖南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戴戟兼主任,國民黨安徽省黨部主任委員劉真如金慰農擔任副主任委員,接受第三戰區和國民黨安徽省黨部的領導。
  • 四川省動員委員會:1937年7月21在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大院成立「四川省各界抗敵後援會」。1937年12月21日省政府代主席鄧漢祥在成都主持成立「四川省動員委員會」,由省政府主席、省黨部常務委員(或特派委員)、省政府各廳處長、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駐軍長官、兵役管區司令組成。省府主席兼任動委會主任委員。動委會設訓練、宣傳、兵員、軍需、農產、資源、工商、財政金融、交通9組,另設事務室(下設文書、庶務、交際3股)。1938年11月改組為兵役、救濟、物資、宣傳4組及辦公室;並行文要求省內各市縣在一星期內組建各級動員委員會。截止1939年2月,「除重慶市劃歸行政院直轄外,全川一百三十七市縣動委會全都成立」。[15]
  • 湖北省動員委員會:1937年底頒布《湖北省動員委員會組織章程》,為「全省黨政軍聯合指導動員業務機關」,設立組訓股、徵調股、救濟股、宣傳股、總務股。還頒布了各行政督察區動員委員會組織通則、各縣動員委員會組織通則,規定以縣長、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兵役管區司令、國民兵團副團長、駐軍長官及政治部主任為縣動員委員會委員,縣長為主任委員。[16]
  •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省戰工會」):1940年8月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選舉產生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黎玉為首席組長。實際上是民選的省級抗日民主政權。1943年8月至9月,山東省臨時參議會一屆二次大會把省戰工會更名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簡稱省戰委會),黎玉任主任,為山東全省行政領導機關。[17]
  • 陝甘寧邊區戰時動員委員會: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把整個抗戰時期中共民眾動員的基本口號概括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18]。1938年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各級黨委專門設立民運部,民運部組織工人、農民、青年、婦女等委員會、抗日協會等民眾團體。青救會是非黨的青年群眾的團體,不分黨派、信仰、宗教、階級、籍貫,凡是贊同抗日的青年、兒童,從7歲至23日都可加入,開展掃盲、文化宣傳、抬運傷員、禁菸、擁軍擁屬、代抗屬耕田、群眾武裝等工作。在邊區,18歲以上參加非脫產的群眾武裝組織「青年自衛軍」;14-18歲參加少年先鋒隊;7-14歲參加抗日兒童團。自下而上組織起邊區婦救會,開展掃盲、紡織與副業生產、婦幼保健、幫助抗屬婦女、培養生長基層婦女幹部等活動。邊區各級工會均實現工人直選產生,落實了八小時工作制、做六休一、勞資協商工資、工傷與產假等勞動保障。[19]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聘請王首道(中共中央辦公廳)、葉季壯(軍委總後勤部)、莫文驊(八路軍留守兵團)、唐洪澄(邊區政府民政廳)、呂振球(邊區保安司令部)、高長久(邊區總工會)、劉景范(邊區政府民政廳)、譚生彬(邊區政府民政廳)組成。主任劉景范,副主任譚生彬。1941年5月9日邊區政府正副主席和民政廳聯合正式頒布《陝甘寧邊區戰時各級動員委員會組織規程》。動委會具體任務範圍為:限於軍事或修築飛機場公路的工程動員、限於軍需品或傷病員或公糧的運輸動員、其他財力物力人力的動員以政府法令為準;要做到「公平與合理負擔」「不致使人民負擔過重以及發生苦樂不均的現象」。邊區政府頒布了諸多直接與動員有關的法規、文件,「要把動員制度建立起來,要統一動員,合理動員,有組織的動員,節省人力物力。」1941年12月改組為高崗西北局書記)、蕭勁光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南漢宸(邊區政府財政廳長)、柳湜(邊區政府教育廳長)、高自立(邊區政府建設廳長)、王世泰(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方仲如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長)、葉季壯(軍委總後勤部部長兼政委)、劉景范(邊區政府民政廳長)組成;主任委員劉景范,秘書周克莊。1942年1月修正公布《陝甘寧邊區戰時動員壯丁與牲口條例》(修正)。邊區政府盡力發揮戲劇在政治動員上的作用。埃德加·斯諾寫[20]「這些劇團使我奇怪的不是他們向世界提供什麼有藝術價值的東西,顯然他們沒有,而是他們設備這麼簡陋,可是卻能滿足真正的社會需要。」1943年3月中共中央文委確立了戲劇運動「為戰爭、為生產與教育服務」的總方針。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峻:「論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民眾動員」,《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12期,第17-22頁。
  2. ^ 汪效驷:“全民动员:抗战胜利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04.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3. ^ 1938年4月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网易历史频道. [2021年5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5日). 
  4. ^ 4.0 4.1 汪效駟 王鑫宏:「國共關係視角下的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18年第2期,第91-99頁。
  5. ^ 《論持久戰》第66條,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頁。
  6. ^ 《紀念朱蘊山文集》,第44頁,中國文獻出版社,1987年
  7. ^ 徐州市史志办公室邓明建:“统一战线: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成立”,来源:中国徐州网,2021-03-18.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8. ^ 《董必武傳》P308、中央文獻出版社
  9. ^ 刘铭宇 筱铖:“抗战时期特殊的安徽省动委会”,来源:《合肥晚报》,2020-03-25.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10. ^ 張勁夫:「長江局時期的安徽工作」,《從抗戰時期的中共中央長江局》,P631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 ^ 楊鈺俠:「抗戰初期章乃器在安徽」,《黨史縱覽》,1994(06):20-22.
  12. ^ 童志强 周蕙:“桂系主皖和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战争研究》,1994(4):102-119。.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13. ^ 何孔蛟:「動員與控制:抗戰時期安徽國統區的民眾動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1):9-14.
  14. ^ 史維岫:《周新民抗戰初期在安徽的活動》,《安徽文史資料》第25集,P138-P139
  15. ^ 康英:《抗戰時期四川民眾動員述論》,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3月。
  16. ^ 呂曉勇:「國民政府抗戰動員體制若干問題辨析」,《軍事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第159-163頁。
  17. ^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版
  18. ^ 「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374頁。
  19. ^ 李會先:《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民眾動員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20. ^ 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112頁, ISBN 978750602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