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圖輕便鐵路是吉林省延邊地區第一條鐵路,從天寶山銀銅礦圖們江岸開山屯的一條鐵路。

技術 編輯

天圖輕便鐵路起點為天寶山銀銅礦,經老頭溝朝陽川龍井村至圖們江邊的地坊站(後改名為圖們江岸站、開山屯站)。老頭溝至開山屯全長101公里。朝陽川至局子街(延吉街里)支線10公里。共計111公里。[1]軌距為2.6英尺(762毫米)。

共設13站:

開山屯 - 懐慶街 - 石門子 - 八道河子 - 榛柴溝 - 長在村 - 東盛湧 - 龍井 - 馬鞍山 - 朝陽川 - 銅仏寺 - 老頭溝

歷史 編輯

1917年8月日本向北洋政府交通部提出了修建天圖鐵路的要求。1917年12月21日,中日合辦天寶山銀銅礦的泰興會社經理日籍飯田延太郎勾結延吉鄉賢文祿擅訂《中日合辦天圖鐵路合同》15條,規定資本200萬日元,雙方各出一半。1918年3月16日經北洋交通總長曹汝霖批准立案。1919年交通部再次審核,拒絕批准,該合同作廢。1921年10月,日本強行修築天圖鐵路,引起延吉數千民眾示威反對,築路工程被迫停工。抗議學生領袖李常青被羈押。1921年2月,日方將圖們江筏橋改為打樁木橋。1922年3月,江水泛濫,木橋流失,於是重新修了木便橋。[2]

1922年8月日本東洋拓殖株式會社私自與吉林省公署簽訂協議,建設老頭溝、局子街(今延吉)至開山屯的窄軌鐵路。1922年11月,張作霖批准中日簽訂《修築天圖鐵路契約》,並禁止民眾反對。1923年春該路動工,1924年10月竣工。[3]1924年11月,龍井與老頭溝之間、朝陽川與局子街(延吉)之間的天圖輕便鐵路通車。

1925年,滿鐵制訂了「滿蒙開發鐵路網計劃」,20年之內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35條,總長8800公里。[4]1925年12月,中日政府間簽訂了《國際鐵橋架設協定》。1925年12月中日兩國簽訂《承包建設吉敦鐵路合同》。

1926年6月9日,延吉交涉員兼延吉道尹陶彬間島日本總領事館鈴木要太郎簽訂開山屯車站與朝鮮上三峰車站之間的圖們江橋修建協定。日本為謀取吉會路之建成,於1926年7月藉口天圖輕便鐵路營業不振,要求延長吉敦鐵路。吉會鐵路經開山屯、圖們江國際鐵路大橋進入朝鮮,通過上三峰車站,抵達會寧,駛上「北鮮西部線」。在朝鮮總督府鐵道局監督下,由荒井組承包,在圖們江口上游210公里處,修築了「圖們江國際鐵路大橋」。1926年10月,江橋開始動工。1927年10月完工。大橋全長323.7公尺,橋式為22.3X14孔上承鋼板梁橋,並把3公尺寬的人行道橋架設在同一橋敦上。[5]

1928年5月15日,中華民國交通部與滿鐵就吉會鐵路事宜達成協議;但滿鐵的施工要求被當時的吉林省地方政府拒絕。

1932年動工建設敦圖鐵路。目的是聯結北鮮線的終點羅津港。天圖輕便鐵路線路中老頭溝至延吉間併入敦圖鐵路

1933年2月9日,滿洲國政府以635萬元收買天圖輕便鐵路。1933年7月至1934年3月間,在修築敦圖線的同時,將天圖輕便鐵路改築為標準軌,其設計標準同於敦圖線,朝陽川至開山屯段改成朝開線,稱敦圖南迴線。後併入吉會鐵路(吉林至會寧)。1934年開山屯圖們江大橋更換了標準軌鐵道的上承鋼板梁,並改修成鐵路與公路兩用橋。 1945年日本投降時將大橋炸毀。1954年大橋被修復。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日]滿史會著,東北淪陷十四年史遼寧編寫組譯:《滿洲開發四十年史》(上),1988年,第240頁。
  2. ^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檔案館藏,《延邊鐵路開發史》
  3. ^ 《圖們鐵路分局志1922~1988》,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年,第89頁。
  4. ^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庶務部調查課交通系:《天圖輕便鐵道》,大連:滿洲日日新聞社,1925年3月1日。
  5.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志·下卷.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1042. ISBN 7-101-01528-X. OCLC 3808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