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PRES)(英文: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或稱可逆性後部腦白質變性 (RPLS)(英語: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是一種以頭痛意識障礙癲癇及視力受損為主的病症,首次被報導於1996年[1]。病因多樣,可因惡性高血壓子癇或應用某些藥物引起,在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現為片狀腦組織水腫。病症具有自限性,有時可殘留影像學改變[2][3]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PRES的在MRI上表現為雙側頂、枕葉皮層下及腦橋白質的長T2信號(高信號)。
類型高血壓性腦病變[*]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神經學
ICD-10G93.4
ICD-9-CM348.39
DiseasesDB10460
MeSHD054038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病因

編輯

PRES有幾大病因,包括免疫抑制劑治療、腎衰、子癇、極度高血壓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低鎂血症可以擴大PRES的影響。

症狀和體徵

編輯

典型的PRES常伴有頭痛、噁心、嘔吐、性情改變、癲癇、昏睡及視覺障礙,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徵罕見。

診斷

編輯

診斷常需藉助腦部MRI掃描,至少應掃描三組序列,病灶表現為長T2信號,腦血管造影能提供進一步診斷。

治療

編輯

治療方法取決於原發病症。比如:病變與高血壓有關,就該加強血壓控制;如與用藥相關就停用相關藥物。

預後

編輯

在控制血壓及解除原發病後,大部分病例可以在1~2周內恢復,但也可能遺留長期甚至永久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少數情況下,進行性腦水腫腦出血可以造成患者死亡。

流行病學

編輯

發病率尚未明了,已知病例包括2~90歲患者,無明顯好發年齡,在女性之發病率可能略高。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inchey J, Chaves C, Appignani B, Breen J, Pao L, Wang A, Pessin M, Lamy C, Mas J, Caplan L. 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N Engl J Med. 1996, 334 (8): 494–500. PMID 8559202. doi:10.1056/NEJM199602223340803. 
  2. ^ Garg RK.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ostgrad Med J. January 2001, 77 (903): 24–8 [2017-10-12]. PMC 1741870 . PMID 11123390. doi:10.1136/pmj.77.9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7). 
  3. ^ Pula JH, Eggenberger E.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Curr Opin Ophthalmol. November 2008, 19 (6): 479–84. PMID 18854692. doi:10.1097/ICU.0b013e328312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