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熱遼軍區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下轄的一個軍區。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4年7月指示,1944年9月至11月,晉察冀軍區先後成立了冀晉軍區冀中軍區冀察軍區、冀熱遼軍區等4個二級軍區。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副司令員詹才芳,副政委李楚離,參謀長彭壽生,政治部主任李中權。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後,冀熱遼部隊大反攻,使得冀熱遼軍區的作戰區域極大擴張(詳見冀察熱遼軍區詞條)。1947年4月1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改為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冀熱遼軍區改為冀察熱遼軍區

歷史 編輯

鄧(華)宋(時輪)縱隊 編輯

紅七軍沿革為紅三軍團第五師、紅四師第十三團、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紅13團、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第二營、八路軍獨立第一師第三團(團長季廣順、政委王道邦)、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兼第一支隊下屬的第三團。1938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以霧靈山為中心,建立冀熱遼根據地。1938年2月,晉察冀一分區政委鄧華奉命開闢平西,由一分區三團和一分區政治部的幹部組成鄧華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鄧華、參謀長李鍾奇包森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分配在鄧華主管的政治部負責民運工作。鄧華支隊從淶源出發,出紫荊關沿長城東北行進,經淶水縣板城涿縣野三坡,進入平西齋堂川,司令部設在西齋堂村中的聶家大院。鄧華支隊協助地方在東齋堂建立了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後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平西地方工作委員會。鄧華支隊以齋堂川為基地向周圍地區發展平西抗日根據地,先後建立了昌(平)宛(平)、房(山)淶(水)涿(縣)、宣(化)懷(來)3個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了1500多人的抗日自衛隊。包森房來琢聯合縣縣長和房來琢自衛軍隊長。

陝北紅二十八軍沿革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358旅716團第2營、雁北支隊,司令員宋時輪。1938年4月20日宋時輪接到電令向冀東進軍。1938年5月初,改稱宋時輪支隊由雁北出發,經蔚縣桃花堡,5月25日進入齋堂川杜家莊與鄧華支隊會師。

1938年5月25日,在平西門頭溝齋堂(今屬清水鎮)杜家莊,根據5月17日八路軍總部的電令,兩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鄧宋縱隊)。共5000餘人。挺進冀東。

1938年5月31日,四縱指戰員5000餘人,由齋堂出發,分南北兩路,經平北向冀東挺進。

1938年6月10日當夜,鄧、宋兩支隊在鐵礦峪洞台興隆城南冶沙峪一帶會合。6月11日凌晨,鄧華支隊在沙峪村拿下警察所,得知日軍坂垣師團的一個中隊正朝著著沙峪方向行進,企圖支援四海守敵。鄧華布署在沙峪村東的東山嘴通向懷柔縣城的必經之路設伏:31大隊一營埋伏在河套南山,二營埋伏在河套北山,在日軍前進方向的正面部署重機槍一個連的兵力。戰鬥打響後, 34大隊也趕到沙峪投入戰鬥。上午11時至下午4點多鐘全殲坂垣師團一個中隊120餘人,繳獲步槍80多支,輕機槍3挺,擲彈筒3個。八路軍傷亡200餘人,縱隊參謀長李鍾奇負重傷,黨總支書記鄭良武等70多人犧牲。

留下第12支隊第36大隊和騎兵大隊在平北堅持游擊戰爭,主力繼續東進,6月17日占領興隆,6月21日進抵薊縣以北的平谷將軍關靠山集下營地區。6月21日縱隊司令部剛剛在將軍關安頓下來,就遭到日機轟炸。緊接著滿洲國軍兩個團的兵力從北面沿潮白河尾追而來;東面幾百名日軍從興隆縣方向撲來。陳群率三十三大隊一營還擊潮白河方向來敵,打了一天,完成任務後趁夜撤出戰鬥繼續向敵後挺進。1938年6月下旬,三十三大隊夜襲了興隆縣六道河子之敵,繳獲了一批彈藥,接著突出敵重圍,出現在興隆城下。

冀東暴動 編輯

1938年7月6日,在八路軍第四縱隊配合下,中國共產黨冀熱邊特委在冀東發動了有20萬人參加的武裝抗日暴動,並組建了擁有10萬人槍的冀東抗日聯軍(1938年7月-1938年10月)。「抗聯原計劃成立6個總隊,結果成立了39個總隊,再加上一些獨立大隊,僅抗聯繫統就有7萬多人的全副武裝部隊,屬於國民黨和雜牌軍的有3萬來人。」

先後攻克了平谷、薊縣、遷安、玉田、樂亭、盧龍等縣城,控制了冀東廣大地區,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

1938年7月8日,中央電示第四縱隊速向遵化、遷安、盧龍地區挺進,衝破敵人的包圍,與冀東抗聯會合。8月初,鄧華率三十一、三十三大隊向東挺進,攻占了遷安縣城。1938年8月13日關東軍從靠山集進攻將軍關,鄧華部隊通過本地鄉長蔡興齋幫助標定地圖和行軍路線,安然轉移到四座樓。1938年8月中旬,鄧宋縱隊指揮機關一部和冀東暴動武裝主力於遵化縣鐵廠鎮會師。鄧宋縱隊和冀熱邊特委及暴動武裝的領導幹部於8月下旬在鐵廠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冀察熱寧軍區,由宋時輪、鄧華分任正、副司令員。會後,第四縱隊主力分別向都山興隆山地區進軍,因受到阻擊而分別退至灤河以西和白河以西地區。1938年10月,第四縱隊領導決定將主力和冀東抗聯全部撤回平西根據地整訓。鄧宋縱隊和冀東人民抗日武裝留少數部隊堅持冀東抗日游擊戰爭,大部轉移平西整訓。在西移途中,由於被圍追截擊,冀東人民抗日武裝遭受較大損失,一部返回冀東,一部隨鄧宋縱隊撤至平西根據地。

193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第4縱隊為基礎,在平西地區成立冀熱察挺進軍,直屬八路軍總部,由晉察冀軍區代管,蕭克為司令員,政委陳漫遠,參謀長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並組成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平西、平北和冀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第四縱隊番號即行撤銷。

八路軍第四縱隊留下三個小支隊在冀東堅持抗日游擊戰爭:

  • 冀東八路軍軍政委員會(1938年10月-1939年9月)
  • 書記:蘇梅(第四縱隊政治部副主任)
  • 成員:陳群(第三十三大隊副大隊長)、包森單德貴趙立業周文彬
  • 第一支隊:第三十三大隊特務連共百餘人,在遷安縣蓮花院組建。 支隊長陳群 政治委員蘇梅 參謀長蘇甦 政治部主任周文彬。活動於冀東東部地區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邊緣一帶,東起灤河遷安縣西部,西至豐潤縣西部,北達遵化縣南部,南抵北寧鐵路以北地區。主要以潘家峪、松山峪、柳溝峪、李家溝、蘆各寨、火石營、蓮花院為中心。這一帶是1938年大暴動的中心區。1939年9月,陳群奉命率領第一游擊支隊隨冀東整訓隊伍一起赴平西整訓,編為挺進軍第三大隊,陳群為大隊長。1939年11月間,在平西整訓的第一游擊支隊和抗聯隊伍編為第十二團,陳群為團長。
  • 第二支隊:包森帶領的33大隊11連和部分傷病員組建。支隊長兼政委包森 政治部主任姜林。活動在豐潤、遷安一帶。
    • 一總隊 總隊長賴邦 教導員薛輝榮
    • 二總隊 總隊長 王正軍
    • 三總隊 總隊長 張仲三
  • & 四總隊 總隊長 劉永生
  • 第三支隊:由34大隊2營的兩個連組建三支隊,2營營長單德貴任司令員、教導員趙立業任政委。
    • 下轄5個大隊,包括盤山獨立大隊

冀東抗日聯軍隨八路軍第四縱隊西撤平西整訓,途中失敗,只有1400多人返回冀東:

  • 冀東抗日聯軍(1939年春——1939年6月)
  • 司令李運昌
  • 政治部代主任陳荻
  • 第三總隊總隊長張志超,副總隊長王化一
  • 第四總隊總隊長孔慶同
  • 第五總隊(1個中隊)中隊長楊鶴軒,指導員姚庚言
  • 第十二總隊(1個中隊)中隊長王興武
  • 第十三總隊總隊長劉錫彤,政治主任谷

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 編輯

1939年8月,中共北方局晉察冀軍區決定不再派主力進軍冀東,主要靠冀東自身的武裝力量建立多塊小塊根據地,逐步形成大片;同時決定冀東部隊統編為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冀東黨組織為冀熱察區黨委冀東區黨分委(簡稱「冀東區黨分委」)。第十三支隊在北寧路以南、還鄉河兩岸、遵化和冀東西部平原抗日,發展到2000人。

  • 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1939年9月——1940年6月)
  • 司令員李運昌
  • 政治委員李楚離
  • 副司令員包森
  • 參謀長曾克林
  • 政治部主任劉誠光
  • 第一總隊總隊長賴邦,教導員薛輝榮
  • 第二總隊總隊長王正軍,教導員張樹先
  • 第三總隊總隊長鄭紫明 副總隊長張仲三,教導員楊春垠
  • 第四總隊(後改為七總隊)總隊長劉永生,教導員婁 平
  • 第五總隊總隊長江士林,教導員於禾
  • 第六總隊總隊長王化一,教導員王文
  • 第七總隊總隊長耿玉輝
  • 第八總隊副總隊長傅興
  • 第九總隊副總隊長李振中,副總隊長高小安,教導員孟 楨
  • 單德貴獨立第三支隊:支隊長單德貴 政治委員劉德彪,參謀長周家美
  • 盤山地區八路軍政治處主任王少奇,總支書記婁平
  • 盤山地區八路軍隨營學校 負責人婁平(兼)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開擴大的幹部會議,認為:冀東雖初步形成兩大塊游擊區,但基本區仍處於東西部被分割狀態,玉田縣大部分地區還沒開闢,只有薊縣遵化縣邊界局部地區可作為東西部之通道,整個基本區成葫蘆形狀,今後任務是把東西兩塊游擊區連成一片。為摧毀剛剛建立起來的冀東區東、西兩塊抗日游擊根據地,1940年5月5日起,「日偽軍」集中4000多兵力進行「掃蕩」。

  • 一路千餘兵力,從遷安縣和喜峰口出動,「掃蕩」豐灤遷地區。
  • 一路千餘兵力,從遵化、玉田、豐潤三縣出動,「掃蕩」豐玉遵地區。
  • 在冀東的西部地區,2000餘兵力「掃蕩」薊平密地區。
  • 駐滿洲國的「日偽軍」及駐蒙疆的日軍第二獨立混成旅,也集結兵力到長城線上,與華北方面相配合,對滿洲國與冀東交界地區反覆進行「討伐」。

「日偽軍」在發動「掃蕩」進攻同時,修築碉堡和公路,增設據點,企圖分割、封鎖冀東遊擊區和游擊根據地。此時,分散在游擊根據地的游擊隊展開反「掃蕩」鬥爭。自1940年5月5日至6月10日,冀東軍民在反「掃蕩」鬥爭中,作戰47次,斃傷「日偽軍」1500多人。在反「掃蕩」的緊要關頭,1940年夏初第十二團主力從平西抵達冀東,由冀東區黨分委書記兼政委李楚離和十三支隊參謀長曾克林率領開赴冀東,即刻投入反「掃蕩」鬥爭。

冀東軍分區 編輯

由於游擊區和武裝力量的擴大,為適應冀東抗日鬥爭形勢的需要,1940年7月25日,撤銷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番號,成立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仍歸冀熱察挺進軍指揮。冀東部隊整編,原來9個游擊總隊,一部分充實第十二團,大部分編成第十三團。單德貴獨立支隊於年底編入第十三團。整編後,第十二團在東部地區活動,第十三團在西部地區活動。從此,冀東地區初步實現了由多股小股游擊隊發展成大股游擊隊的計劃。同時,在各縣、區著手建立基幹游擊隊,以支持地方工作和配合兩個主力團作戰。

  • 冀東軍分區(1940年7月——1944年底)
  • 司令員 李運昌
  • 政治委員 李楚離
  • 副司令員 包森
  • 參謀長 曾克林
  • 政治部主任 劉誠光
  • 第十二團 1939年秋去平西整訓的抗聯隊伍和八路軍冀東第一游擊支隊,經過整訓,於1939年底在平西根據地按八路軍序列編成第十二團。1940年1月初,陳群奉命率一個連和通訊排,共140餘人,從平西齋堂、煤窩出發,返回冀東。在遵化縣草場村,陳群把隊伍集合起來宣布,奉挺進軍的命令,第三大隊的番號改為第十二團。部隊當晚轉移到高拔嶺。這時,十三支隊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團政委劉誠光,率新組建的抗聯第五總隊與陳群會合,開了兩天會,研究了開闢地區工作,決定將第五總隊編為十二團二營。隨後二營、一營一連和團部通訊排各按指定的地區分散活動,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先後在高拔嶺、馬蘭莊、趙各莊、銀子山、三女河、鴉鴻橋、皇家屯、尤各莊一帶打了許多漂亮仗,很快打開了冀東東部地區的抗日局面。1940年夏季,在平西整訓的第十二團主力返回冀東的西部,後經盤山東進,連續攻克了玉田鴉鴻橋、豐潤三女河及任各莊等據點。8月,十二團參謀長歐陽波平,政治處主任曾輝,率主力一營來到豐灤遷地區與陳群會合。為了配合百團大戰,十二團在東部地區向北寧鐵路沿線進擊。1940年8月26日,包圍了趙各莊、唐家莊據點與古冶車站。陳群指揮十二團配合地方武裝積極出擊,先後攻克唐山市郊之曹家口、張官屯,玉田鴉鴻橋、窩洛沽等據點。一度襲入唐山市內。1941年夏,「日偽」開始了在冀東的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並調集4萬餘兵力對冀東抗日游擊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大「掃蕩」,妄圖摧毀冀東遊擊根據地和消滅冀東八路軍。在殘酷的反「掃蕩」作戰中,冀東武裝部隊受到了嚴重損失。1941年6月,陳群率十二團在玉田縣孟四莊一帶集中,團部和特務連就駐在孟四莊,三個營分散駐在幾個鄰村。6月2日,陳群發現一股日軍在孟四莊村頭活動,便帶領警衛員站在隱蔽處用望遠鏡觀察著敵人動向,突然,敵人用擲彈筒射來兩發炮彈,正落在陳群和警衛員身旁。陳群腹部受了重傷,兩名警衛員當場犧牲。當天黃昏,陳群傷重犧牲。
    • 團長陳群(先)/曾克林(後兼)
    • 政治委員 劉誠光(兼)
    • 參謀長歐陽波平
    • 政治處主任 曾輝
    • 總支書記 何宜之
    • 一營 營長楊作霖/歐陽波平/楊樹元/周家美,教導員楊思祿(先)李振中(後)
    • 二營 營長江士林(先)楊思祿(後),教導員於禾
    • 三營 營長鄧文彪 教導員曾輝 :在北部山區與興隆縣活動。1942年8月,三營部撤銷,七連改為臨撫昌的第七地區隊,八連改為路南的欒樂昌的第八地區隊,九連到西北部改為地區隊
  • 第十三團:包森所部二支隊改編。後單德貴所部三支隊併入13團
  • 教導隊周家美/歐陽波平/楊春垠主持

冀東八路軍利用1940年青紗帳季節,由東西兩線主動出擊。白草窪戰鬥首戰告捷,拉開了出擊的序幕。7月28日,包森、曾克林指揮第十二團和第十三團各一部,將侵入盤山進行「討伐」的日本關東軍武島騎兵中隊(號稱「常勝軍」)70餘人,全部殲滅在盤山西麓白草窪,開創了冀東武裝力量全建制地殲滅日軍勁旅的戰例。白草窪戰鬥後,包森率十三團沿薊運河南下平原地區,曾克林率第十二團第一營向東部地區挺進,連克玉田縣鴉鴻橋窩洛沽豐潤縣三女河任各莊等傀儡政權部隊據點。此時,先期到達東部地區的第十二團團長陳群率十二團另一部夜襲開灤礦警隊。在7月28日灤縣下尤各莊戰鬥中,節振國犧牲。8月,百團大戰打響,冀東八路軍自8月下旬起,向北寧鐵路及各地據點廣泛出擊。8月22日,八路軍第十二團包圍開灤趙各莊礦唐家莊礦北寧線上的古冶車站,各據點的日軍均被擊斃,「偽軍」和警察全部被繳械。9月初,在唐(山)豐(潤)公路上的任各莊設伏,全殲日軍200多名。接著,在任各莊東面的金莊、常莊等地斃傷「日偽軍」300多名,連續攻克唐山郊區的曹家口、張官屯等據點,一度攻入唐山市內。隨後,李運昌率第十二團一部和豐灤遷聯合縣基幹隊進入遷安縣灤縣盧龍縣邊界地區,先後攻克安各莊九百戶及北寧線上的雷莊卑家店等據點,初步打開了遷灤盧地區局面。冀東區黨分委派出幹部和一支40多人的游擊隊深入北寧鐵路以南地區活動。包森率第十三團和單德貴第三支隊在薊縣平谷縣三河縣遵化縣等地出擊。在此期間,冀東民眾萬餘人積極進行破交活動。8月22日至24日,唐山地區民眾在主力部隊掩護下,將北寧鐵路開平古冶段及公路、橋梁大部分破壞,使北寧鐵路數次中斷。遷青平地區的民眾在喜峰口平泉董家口青龍寬城東大地的公路上,挖路溝、割電線、砍電桿,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作戰。經這次廣泛出擊,冀東遊擊區進一步發展擴大。11月下旬,在遷安、灤縣、盧龍三縣邊界地區,建立遷灤盧聯合縣辦事處,下轄路南、路北兩個區,成為後來向灤河以東、北寧鐵路以南地區發展的前進基地。西部薊平密聯合縣向北伸展至平谷、密雲、興隆縣深山區,向南伸展至薊縣平原和三河、寶坻地區。這樣就將被分割的東西兩大塊游擊區聯結起來,形成了地跨11個縣的廣大游擊區。在這廣大游擊區中創造了多塊較鞏固的游擊根據地,形成了冀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基本區。在此期間,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力量均得到發展。1940年秋,冀東抗日武裝發展到3720人,其中兩個主力團2800人,縣、區游擊隊920人,已經能夠在必要時集中兵力形成拳頭,有力打擊「日偽軍」的進攻。10月下旬「日偽軍」集結6000多人,對豐灤遷和西部游擊根據地進行「掃蕩」,兩個主力團在地方武裝力量配合下,給予強有力的反擊。僅11、12兩個月中,就作戰30多次,殲滅「日偽軍」600多名,勝利地保衛了游擊根據地。隨著大塊基本區的形成,各方面工作均有迅速進展。1940年底,冀東區已建立7個抗日聯合縣委和縣政權,除新建的遷灤盧聯合縣外,其餘6個縣能徵收糧款的村莊已有3000多個,人口110萬。全區共產黨員發展到6000人。為了加強領導,冀東區黨分委於1940年底分設東、西兩個地委,東部地委書記周文彬,西部地委書記李子光(後為趙觀民)。 1940年12月,冀東區黨分委在盤山召開會議,部署全面工作。在軍事方面,要求繼續加強兩個主力團的軍政訓練,迅速發展縣、區游擊隊,廣泛組織民兵,頻頻出擊消滅「日偽軍」,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

1941年5月,主力團「大戰紅五月」,作戰200餘次。其中玉田縣渠梁河一戰,斃傷「日偽軍」近400人。冀東八路軍打出了威風,小股「日偽軍」不敢輕舉妄動。為提高軍隊素質,軍分區成立了營級規模的教導隊,訓練主力團連排級幹部和游擊隊領導幹部。部隊向正規化發展。

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 編輯

為了精簡機構,減輕群眾負擔,1942年2月,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撤銷中共冀熱察區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冀東區黨分委。1942年3月,冀熱察區委員會冀東區黨分委及其下設的冀東區東部、西部兩個地委改為中共晉察冀邊區第十三地方委員會(亦稱冀東地委)及其下設的東部分委員會、西部分委員會;冀東軍分區改稱第十三軍分區;同時設晉察冀邊區第十三專署。第十三地委機關無固定駐地,隨游擊戰爭的開展在冀東各地游動,所屬黨員2萬多名,該地委直接受晉察冀分局領導。

  • 晉察冀軍區十三軍分區(1943年-1944年底)
  •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運昌
  • 副政治委員李楚離
  • 參謀長彭壽生
  • 政治部主任李中權
  • 副參謀長才山
  • 第十一團:前身是冀東13團第1、2、8連及部分地方游擊隊,1942年5月20日上述各部組建為冀東11團。
  • 第十二團
  • 第十三團
    • 團長 舒行
    • 政治委員 李子光(兼)
    • 參謀長 陳雲中(先)/關旭(後)
    • 政治處主任 王文
    • 第二地區隊:1943年初,冀東地委、軍分區決定組建第2區隊,由軍分區主力第13團指揮,作為冀東區西部的主要作戰部隊,承擔恢復被「蠶食」的基本區的艱巨任務。1943年2月下旬,第2區隊在密雲縣清水河川鹼廠正式成立,轄3個步兵連,1個偵察排,共500餘人。此時日軍第5次治安強化運動,平原地區大部被敵人蠶食控制,只有小塊地方武工隊搞隱蔽活動,無法開展革命工作。成立二區隊的目的就是把三河、香河、平谷、順義、通縣5個縣大隊編為主力部隊,便於加強武裝鬥爭,殲滅小股「日偽軍」,剿匪除奸,擴大游擊區,開闢基本區。二區隊以三河北部二十里長山為根據地。1945年在薊縣上倉與五區隊合建第16團。
    • 第五地區隊
    • 第六地區隊
  • 第一地區隊(直屬)
  • 第四地區隊(直屬):1944年5該隊分別編入第十一團、十區隊、新編四區隊
  • 軍政學校
  • 供給部
  • 衛生部 政委王少奇,副部長賈明
  • 教導隊(1944年2月併入軍政學校)
  • 警衛營(原為第十二團第二營)

1942年春,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東北工作的戰略方針,晉察冀分局派趙濯華張化東楊雨民(黃雲)到冀東工作。1942年12月,趙等到達冀東後,成立了冀東區東北工作委員會(簡稱「東工委」),李楚離兼書記(後為李運昌兼),趙濯華任副書記,張化東任組織委員,楊雨民任宣傳委員。「東工委」專門負責向東北進行戰略派遣,為將來大反攻做準備。

1942年4月、9月,冀東軍民連續粉碎日軍對冀東實行的第四、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使基本區的大部得到恢復,並開闢了新區。年底,經調整行政區劃,十三地委領導兩個地分委及其下屬的7個聯合縣委、4個聯台縣工委。1943年7月,十三地委改建為中共冀熱邊特別區委。1942年10月,「日偽」發動了以溝壕堡壘政策為主的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對冀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基本區進行瘋狂的「掃蕩」。冀東反掃蕩的方針是「敵進我進,開闢新區,以外線作戰配合基本區反掃蕩」。1943年2月第一次冀東恢復基本區戰役歷時5個月。基本區的大部得到恢復,並開闢了新區。這時,冀東抗日根據地人口達到363萬,地域擴展到長城以北、熱河邊境地區。

根據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決定,1943年7月第十三地委改稱中共冀熱邊區特別委員會(簡稱冀熱邊特委),同時撤銷晉察冀邊區第十三專署的建制,建立冀熱邊區行政公署(簡稱冀熱邊行署),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特委書記兼行署主任、軍分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特委機關駐遷西縣上水峪、下水峪和豐潤楊家鋪一帶,主要活動在遷西、遷安、興隆、玉田、豐潤等縣,下設第一至第五5個地委、專署、軍分區。

冀熱遼軍區 編輯

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略反攻需要.中共中央於1944年7月28日發出《關於晉察冀邊區劃為4個區黨委和軍區的指示》在冀東建立冀熱遼區黨委和冀熱遼軍區。1944年9月,晉察冀分局決定,中共冀熱邊特委擴建為中共冀熱遼區委員會.受晉察冀分局領導。此時,冀熱邊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已經發展到南抵渤海之濱,北達朝陽、赤峰,酉臨潮河,東到遼寧西部的廣大地區。

1944年10月上旬,中共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縣皈依寨舉行地方幹部會議討論減租減息。這場會議長達15天,冀熱邊特委、行署、軍分區的主要領導都參加了會議。1944年10月16日接到「日偽軍」大量增兵消息,決定軍區機關向北轉移,特委組織部長周文彬率特委機關、行署機關、軍分區衛生部、豐灤遷聯合縣幹部和第四地委部分幹部及警衛部隊向西南楊家鋪轉移。10月17日凌晨,獨八旅團3千名日軍,將800多名重要幹部、機關人員團團圍住。特委組織部長周文彬、特委宣傳部副部長呂光、特委副秘書長李杉(李彬)、第四地委書記兼專署專員丁振軍、軍分區衛生部部長兼政委王少奇、負責會議安保的第12團特務2連連長劉景余、馬嶺甫、豐灤遷聯合縣委宣傳部長魏眾等430名幹部和戰士犧牲,冀東軍區聯絡部部長任遠以下150多人被俘,行署副主任朱其文、特委社會部長鍾子云、敵工部部長宋哲、縣武委會主任李振中、軍區特派員蘭山、豐灤遷縣長甄一鳴、三專署專員高敬之、特委黨員訓練班主任李滔等不到120人最終成功突圍。[4]聶榮臻評價:「楊家鋪戰鬥,是我軍在華北抗日戰場上的一次罕見且損失重大的戰鬥。」

1945年1月,冀熱遼區黨委成立。機關駐薊縣、玉田、遵化、豐潤、遷西縣一帶,下屬地委按照晉察冀邊區統一編排的名稱序導,第一至五地委依次改稱晉察冀邊區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地委。

  • 冀熱遼軍區(1945年1月——7月)
  •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李運昌
  • 副司令員 詹才芳
  • 副政治委員 李楚離
  • 參謀長 彭壽生
  • 政治部主任 李中權
  • 副參謀長 才山/王亢
  • 第十四軍分區:轄區為京東、京東北。包括平谷、通縣、三河、香河、順義、薊縣、密雲、灤平、承德、興隆
    • 司令員 舒行
    • 政治委員 李子光(兼)
    •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曾雍雅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黃文
    • 副參謀長關旭
    • 第十三團
      • 團長 陳雲中(先)/師軍(後)
      • 政治委員 王文
      • 副團長 王振東/曾冠民
      • 政治處主任 郎沖
      • 總支書記 彭誡(先)/郎沖(後)
    • 第十六團:1940年,由第13團派出幹部組建承灤興縣大隊、平密興縣大隊和薊寶三縣大隊。1943年初,三個大隊合編為第二地區隊,由13團一營營長李滿盈擔任區隊長,譚志誠任政委,下轄三個步兵連,一個偵察排。全隊約500人,受第13團指揮。1943年初,第13團第一連和密雲縣大隊合編,組建第五區隊。1945年1月冀熱遼第14軍分區成立,第2區隊於薊縣上倉地區與第5區隊合編為第16團。團長師軍,政委李滿盈。下轄4個步兵連和1個特務連,共600多人。1945年11月,第16團由5個連的小團擴編為轄3個營的大團,團長曾廣珍,政委曾乃,編入新成立的冀東軍區第11旅,仍為第16團。1946年3月改為冀東軍區獨立第12旅34團。1946年11月,冀東軍區獨立第12旅撤消,34團劃歸冀東軍區獨立第10旅建制。1947年8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組建,司令員詹才芳。獨立10旅34團改為東野第9縱隊第25師75團。1948年11月,第9縱隊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6軍,75團改為第136師408團。1952年9月,第408團隨軍入朝參戰,1955年10月回國駐防吉林。1975年,瀋陽軍區46軍和濟南軍區68軍換防,408團來到山東臨沂地區。1985年第46軍撤消,408團隨師轉隸第67集團軍建制。1998年,第67集團軍撤消,第408團又隨師轉隸河南省軍區,改編為預備役步兵團。
      • 團長 師軍(先)/陳雲中(後)/李梅溪
      • 政治委員 李滿盈/劉達奇
      • 副團長 曾廣珍
      • 參謀長 杜敏
      • 政治處主任 曾乃
      •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 李光遠
    • 豐灤密支隊:1948年8月下旬編入新五團。
      • 支隊長周德禮(1945.7-)
      • 副支隊長 蔚貴福
      • 政治委員 馮東(兼)/江卓
      • 副政治委員 李利民/杜瑩
    • 承興密支隊
      • 支隊長 陶永忠
      • 政治委員 李守善(兼)
      • 副政治委員 郎沖
    • 三通香支隊
      • 支隊長 李梅溪
      • 政治委員 宋林(兼)
      • 副政治委員 彭城(先)李光遠(後)
    • 三通順支隊
      • 支隊長 李海峰
      • 政治委員 王光遠(兼)
      • 副政治委員 王純
    • 平三薊游擊隊
    • 第五十四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石安
      • 副政治委員 王純
    • 第五十五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杜敏
      • 政治委員 陶永忠
      • 副政治委員 趙樹岩
  • 第十五軍分區:冀東的北部長城內外,含薊縣、興隆縣、承德縣、遵化縣、遷安縣、豐潤縣、灤縣、青龍縣、平泉縣。
    • 司令員 趙文進
    • 政治委員 楊文漢(兼)
    •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任昌輝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林茂源
    • 副參謀長羅文
    • 第十一團
      • 團長 楊樹元(後調十二團)/楊思祿
      • 政治委員 婁平(未到職)/鄭維家
      • 副團長 吳文華/趙蘭洲
      • 政治處主任 周文乃
      • 總支書記 周文乃
    • 第十七團:1940年1月5日在原有零散游擊小隊的基礎上,組建遵(化)興(隆)游擊總隊,總隊下設3個大隊,9個中隊,共700餘人。1943年7月與13團9連合編為六區隊,下轄兩個連。區隊長龍水文,副區隊長曹致福,政委季安,總支書記賈鐵林,參謀長趙蘭舟。初建時300餘人,後發展到4個連600餘人。六區隊歸13團領導,主要活動在以馬蘭峪為中心的遵化縣西部、薊縣東部、興隆縣南部一帶。1945年1月,六區隊改建為17團,屬冀熱遼軍區15軍分區所轄。1945年編入冀東軍區12旅。後改為冀東軍區獨10旅29團,1947年8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組建,17團隨旅編入9縱25師74團。後改為第四野戰軍第46軍136師407團。1985年第46軍撤消,407團隨師轉隸第67集團軍建制。1998年,第67集團軍撤消,第407團隨師轉隸河南省軍區,改編為預備役步兵團。
      • 團長 吳華
      • 政治委員 曹致福
      • 參謀長 仇凌雲
      • 政治處主任 楊春垠
      • 總支書記 張多樹
    • 遵化縣支隊
    • 遷青平支隊
      • 支隊長 永朝生
      • 政治委員 郝福洪
      • 副支隊長 韓少敏
    • 薊遵興支隊
    • 遷灤豐支隊
    • 遵化縣基幹隊
    • 承興支隊
    • 青平支隊
    • 第五十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兼政治委員 張守禮
    • 第五十一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永朝生
      • 政治委員 郝福鴻
      • 副團長 韓少敏
  • 第十六軍分區:灤河以東
    • 司令員 曾克林
    • 政治委員 徐志(兼)
    • 副司令員 李道之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唐凱
    • 參謀長 王珩
    • 副參謀長 羅文
    • 第十二團
    • 第十八團
    • 臨撫昌支隊:1944年成立。支隊長李成華,政委張興民
    • 灤樂昌支隊:1944年成立
    • 盧撫昌支隊
    • 遷盧青支隊
    • 第五十二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吳作全
      • 政治委員 陳東(先)/呂懷玉(後)
    • 第四十七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宋維藩
      • 副團長 李成華
      • 副政治委員 張興民
    • 第六十一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袁冠武
      • 政治委員 魏 軒
      • 副團長 賴茹波
  • 第十七軍分區:灤河以西且路南
    • 司令員 李雪瑞
    • 政治委員 李海濤(兼)
    • 副司令員 張鶴鳴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曾輝
    • 參謀長 肖全夫
    • 第十四團
      • 團長 張鶴鳴(兼)/胡克仁
      • 政治委員 趙靖遠
      • 副團長 劉守仁
      • 參謀長 朱孜敬
    • 灤盧支隊
    • 昌樂支隊
    • 豐灤支隊
    • 唐灤支隊
    • 第四十八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劉守仁
      • 政治委員 李文光
      • 副團長 張小川
    • 第四十九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朱俊功
      • 政治委員 劉光祿(先)/皋峰(後)
    • 第六十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張子川
      • 政治委員 侯全志
    • 第四十六團 抗戰後組建
      • 團長 龍水文
      • 政治委員 趙平
  • 第十八軍分區:冀東的南部地區,含豐潤縣、玉田縣、遵化縣、寧河縣、武清、寶坻、香河等。
    • 司令員 何能彬
    • 政治委員 焦若愚(兼)
    • 副司令員 田心
    • 參謀長 謝國儀/曹誠
    • 第十五團
      • 團長 邢成
      • 政治委員 王恕吾
      • 副參謀長 張志超
    • 豐玉遵支隊
    • 豐玉寧支隊
    • 武寶寧支隊
    • 香寶武支隊
    • 玉薊寶支隊
    • 第五十六團
      • 團長 李興
      • 政治委員 張圻之
    • 第五十七團
      • 團長 張羽
      • 政治委員 戈亞明
    • 第五十八團
      • 團長 賈本維
      • 政治委員 張甲學
    • 第五十九團
      • 團長 楊正春
      • 政治委員 黎曉(兼)
      • 副團長 劉永元
      • 副政治委員 周洪波
    • 第十四團
      • 副團長 賈子華
      • 參謀長 郭春霖
      • 政治處主任 向 軍
  • 軍政學校 校長李運昌(兼)
  • 冀熱遼軍區直屬第十九團(特務團)

1945年5月31日,平北地委組建中共熱河西部地區工作分委,劉書亭任書記,李守貞任辦事處主任。同時平北軍分區組建熱西支隊,王亢任支隊長,吳濤任工分委副書記兼支隊政委。1945年7月,晉察冀軍區《關於冀察深入開展熱西南工作指示》指出:「平北宜將偽滿洲軍自獨石口至四海全線擠過長城,積極進逼,向熱河西南部擴大解放區。」第十團、第十三團與幾個縣支隊編入熱西支隊。

抗戰勝利後挺進東北 編輯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8月12日,冀熱遼區黨委發出《關於當前緊急任務的指示》,要求各地委動員根據地軍民收復失地,組織城市接收委員會,大量擴軍,阻止「敵偽」外逃。冀熱遼區黨委、冀熱遼軍區接到聶榮臻和朱德的進兵東北命令後,在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的主持下,在豐潤縣的大旺莊召開區黨委緊急會議,和詹才芳、張明遠、李中權、彭壽生朱其文蘇林燕李子光等研究確定了部隊進軍東北的任務是配合蘇軍作戰,收復東北失地,解放東北人民,擴大發展部隊,摧毀「敵偽」組織,建立人民政權。在冀熱遼區黨委和軍區司令部的基礎上,由李運昌和行署副主任朱其文、地委書記焦若愚、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荒、軍區副參謀長王亢組成「東進工作委員會」和東進指揮部,同時決定抽調四個軍分區司令員和政委及2500名地方幹部,8個團、1個營、2個支隊共13000餘人,在東進工作委員會的率領下,挺進東北。同時對冀熱遼區的工作也作了安排,決定由張明遠任區黨委代理書記,負責全面工作,詹才芳為副司令員、李中權主任負責軍事工作。

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迅即分三路進軍熱河、遼寧,配合蘇聯紅軍作戰。

  • 冀熱遼軍區挺進東北指揮部組成(1945年8月)
  • 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李運昌
  • 軍區副參謀長 王亢
  • 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 王曉生
  • 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董永清
  • 西路(第十四軍分區)2000餘人,從冀東平谷出發,向承德進軍。8月19日,從將軍關出長城,向熱河挺進。8月31日,在興隆促成滿洲國第五軍管區西南地區防衛司令黃方剛4個團和警察討伐大隊,及興隆縣縣長於佩珊率所部1萬多人起義,接受了我軍的改編,隨即挺進承德。此時,堅持在圍場、隆化地區的由我第十三團團長師軍、政委王文,第十四地委組織部長李越之率領的我挺進第一支隊400餘人,收復了圍場、隆化、豐寧(鳳山)3座縣城。主要是1945年8月21日在興隆縣接收了滿洲國西南邊防司令黃方剛所率的3個團,15個討伐隊共8000人槍起義。黃方剛的主力24團、12團、11團和8團與第十四分區主力13團、北進一支隊合編後,在興隆縣擴建為第4旅,再改稱冀熱遼第24旅。1945年12月該旅編為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旅長黃方剛,政治委員覃國翰,副旅長黃鵠顯,參謀長陳雲中。轄第4團(冀東13團第1、4連和特務連一部擴編)、第5團(北進一支隊即第13團2、3連和特務連一部擴編)、第6團(晉察冀二分區第19團)。1946年4月該旅與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合編成冀熱遼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周仁傑,政治委員覃國翰,原第2旅第4、第5團番號不變,原第2旅第6團調回冀晉軍區後編入獨立獨1旅為1團最終為第196師586團,冀中第71團改稱第6團,冀中第62團拆散補入第4、第6團。1946年6月改稱冀熱遼軍區獨13旅。1946年9月獨立第14旅併入熱河獨13旅,旅長黃鵠顯,政治委員陳仁麒,以獨13旅第37團第1、第2營、第38團和第14旅第42團合編組成第37團;獨14旅第40團、第41團合併為第38團;獨13旅第37團第3營和第39團合編組成第39團。後編入東北8縱隊為22師,後改稱45軍133師。
    • 司令員 舒行
    • 政治委員(地委書記兼) 李子光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黃文
    • 第十三團
      • 副團長 曾冠民
      • 政治處主任 郎沖
    • 北進第一支隊:1945年6月27日,由第十四地委組織部部長兼地分委書記李越之、第13團團長師軍和政委王文率領第二、第三共2個主力連、三個縣級武工隊和一些地方幹部組成挺北第一支隊,共約500多人。任務是越過長城衝破灤平承德集家區(「無人區」)進到承德西北圍場隆化豐寧地區打擊敵人,組織群眾堅持開展工作,建立根據地。部隊在出發前,都換了軍裝,配備了好槍和足夠多的的彈藥。由司馬台出關,佯攻隆化、巧過鳳山,經過八天的急行軍,於7月5日到達圍場縣半截塔,在豐寧、隆化、圍場的邊界地帶,開展了敵後游擊戰爭。熱西工委書記李越之。8月18日,李越之部長、師軍團長率領挺北第一支隊的部分幹部戰士,在隆化縣的郭家屯蘇蒙聯軍會師後,共同進駐了鳳山。9月初,與14軍分區舒行司令、政委李子光帶領的挺進東北西路軍大部隊會合,進入承德市與蘇軍會師,部隊改編為熱河縱隊2旅。後為熱河軍區獨立13旅,參加了古北口保衛戰、承德保衛戰。1947年7月,熱河13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22師。
      • 支隊長(十三團團長) 師軍
      • 政治委員(十三團政委) 王文
  • 中路(第十五軍分區):2800餘人。1945年8月17日,從喜峰口出長城,向熱河中部挺進。他們在寬城附近奮勇出擊,解除了一部分滿洲國軍的武裝,主力部隊於8月26日,進入平泉縣境,與出兵東北的蘇聯紅軍會師。此後,他們又兵分兩路,一路向寧城、赤峰;一路向凌源、朝陽,先後接管了赤峰、朝陽、凌源等8座城市,俘敵5000多人。青龍縣的討伐隊大隊長張金儔,在強大攻勢下,率2000多人投降,開到冀東遷安接受改編。
    • 司令員 趙文進
    • 第十一團:挺進東北擴編為兩個團。1945年9月編成冀熱遼軍區第25旅之101團、102團。1945年12月上旬整編為熱河縱隊第3旅之第7團、第8團。1946年4月隨所在旅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3旅第7團、第8團,6月隨所在旅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14旅第40團、第41團,1946年9月獨14旅併入獨13旅兩團合併為獨13旅38團,1947年8月隨所在旅編入東北野戰軍8縱隊為22師65團。
      • 團長 楊思祿
      • 政治委員 鄭維家
      • 副團長 趙蘭洲
      • 政治處主任 周文乃
    • 第五十一團
      • 團長 永朝生
      • 政治委員 郝福鴻
      • 副團長 韓少敏
    • 第二挺北支隊:第十五軍分區司令員趙文進和十五地委組織部長兼地分委書記宋誠率領主力部隊十一團三個連和五個縣級武工隊共700多人。從喜峰口附近的青山口董家口越過長城,挺進到都山五指山一帶。而後兵分兩路,一路越過錦(州)承(德)路逼近平泉,進入寧城凌源地區,掩護配合地方武工隊的幹部開展游擊活動,建立游擊根據地;另一路在熱南寬城興隆一帶發展。打到寬城、興隆地區後,接近承德這個熱河省會的心臟地區,日滿當局緊急調集四個滿洲旅和十幾個日軍討伐大隊圍攻八路軍。當時趙文進司令員下令,分兵兩路,一路帶地方武工隊迅速突過錦(州)承(德)鐵路,直向寧城、赤峰方向發展,主力則在承德以南興隆、寬城這大片山區打擊敵人,掃除敵據點,解放人圈裡的苦難人民。中路經過多次與敵苦戰,殲滅了一部分敵人;並支援堅持在興隆山區黃花川綠角一帶承(德)興(隆)辦事處主任王佐民所率領的游擊隊,鞏固了這片游擊根據地。
  • 東路(第十六軍分區) 約4000餘人為第三挺北支隊,由十六軍分區司令員兼地分委書記曾克林和十六地委組織部長張化東率領十二團三個連和四個縣建制的武工隊共800多人。在山海關西北的九門口、界嶺口、義院口越過長城,向熱東遼西進擊,突過「無人區」,進抵凌源、葉百壽(建平)以南以西地區,打擊敵人,開闢新區。8月16日,打開向東挺進的通道,連續攻克樊各莊、海陽鎮、榆關鎮、台頭營、石門寨等重要據點,於8月29日,從九門口越過長城,向東北境內挺進,在綏中的前所車站智取全部守備部隊400多人,繳獲全部武器彈藥。8月30日下午,在蘇軍的支持下,他們回師山海關,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於當日晚攻克軍事重鎮山海關。在地下黨組織——灤東情報站山海關火車站聯絡組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於9月3日乘坐由40多節車皮臨時組成的一列火車,向東北疾駛。到達綏中後,留下的幹部、戰士和先到的分區副參謀長羅文及其率領的十二團五連,與前三日進入綏中接管縣城的十六專署駐錦熱辦事處主任信修等人勝利會師。同時,為了保證接收工作的順利進行,長期在凌青綏地區進行戰鬥的馬驥副團長也留在綏中。部隊過錦州時,留下第十八團團長周家美、政委吳宗鵬、參謀長王珩和3個連隊的部隊,曾克林率主力於9月5日進入瀋陽。
    • 司令 曾克林
    • 政治委員(地委書記兼) 徐志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唐凱
    • 參謀長 王珩
    • 軍分區宣傳科長湯從烈
    • 第十二團
      • 團長 楊樹元
      • 政治委員 程陸天(未去)
      • 副團長 馬驥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劉光濤
      • 參謀長 李忠志
    • 第十八團
      • 團長 周家美
      • 政治委員 吳宗鵬
    • 第四十七團:臨撫昌支隊改編
      • 團長 宋維藩
      • 政治委員 張興民
      • 副團長 李成華
    • 盧撫昌支隊 (第六十一團)
      • 支隊長 袁冠武
      • 政治委員 魏軒
      • 副支隊長 賴茹波
    • 朝鮮支隊 支隊長 李益星
  • 第十七軍分區 副司令員 張鶴鳴
    • 第四十六團:灤樂昌支隊改編。一說由第17分區特務連、(節振國)工人大隊和3個縣大隊為基礎編為6個連組建。
      • 團長 龍水文
      • 政治委員 趙平
    • 第十五團
      • 團長 邢成
      • 政治委員 王恕吾
  • 特務營(原軍區直屬第十九團一部分組成)
  • 軍政學校(由軍區軍政學校幹部組成兩個團架子)

8月27日.中共中央電示晉察冀分局:為了用大力迅速鞏固熱河、察哈爾兩省進行各種工作,要立即組織熱河與察哈爾兩區黨委。8月29日,中共中央向冀熱遼區黨委發出了《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的電報:「蘇聯為了維護遠東和平與受中蘇條約之限制,必須將東三省交還國民政府,國民黨軍隊亦將進入東北三省。我黨我軍進入東三省後,紅軍必不肯和我們作正式接洽或給我們援助。」「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我黨我軍在東三省的各種活動,只要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之義務,蘇聯將會採取放任的態度寄予偉大之同情。因此,部隊可用東北義勇軍的名義,非正式地進入東三省。不要聲張,不要在報紙上發表消息,進入東北後開始亦不必坐火車進占大城市。」但由於李運昌等在行軍中電台功率小而沒有接收到,由此幾乎引發了一場外交事件。曾克林部任然以八路軍冀熱遼第十六軍分區名義公開進駐瀋陽。

李運昌和焦若愚、李荒、王亢等十多名主要領導幹部,率第二梯隊沿北寧路向東北進發。8月29日行軍到撫寧縣深河鄉宿營時,接到東路軍曾克林、唐凱發來的電報,請求與蘇軍聯合攻打山海關。9月6日李運昌率第二梯隊到達山海關,留守山海關的第十六軍分區副司令員李道之,第十六地委、專署負責人于明濤劉亦如和蘇軍伊萬諾夫少校等,率中蘇軍隊出城列隊歡迎。當晚李運昌把山海關與蘇軍會師的情況電告黨中央、晉察冀軍區。9月12日,中共中央向各解放區、各部隊作了通報:「我冀東李運昌部,在山海關與紅軍(蘇聯)會師,開盛大聯歡會,蘇軍表示協助我軍,對我熱河建立之新政權,亦表示尊重。」同一天,延安還把這一情況電告了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李運昌六日電,他們與紅軍官兵在山海關開盛大聯歡會,他們準備在熱河成立行政公署、專署及軍區等,紅軍答應尊重我之政權及領導機構。李運昌並準備乘車或飛機到東北會見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在山海關之紅軍系屬赤峰指揮,並說山海關以東沿海一帶我之部隊均可登陸。」東進工作委員會研究決定立即組建冀熱遼軍區第十九旅,任命第十七軍分區副司令員張鶴鳴為旅長,轄第四十六、四十七團,防守山海關。留下朱其文負責山海關的黨政工作。9月8日李運昌等乘火車赴錦州,對錦州和葫蘆島的防務作了相應的安排。在錦州成立了中共遼西地委、專署和衛戍區,任命徐志為書記兼政委,張士毅為專員,計明達為錦州市市長,王衍(後周家美)為錦州衛戍區司令員,彭濤任地委組織部長,管轄錦州、阜新、北票等15個縣、市。同時,還接管了各市縣的政權,建立起了人民政權。1945年11月中旬,王雲帶領的「出關幹部隊」230人到達遼西。彭濤在王雲的協助下,分別將幹部隊的同志,分配到阜新、義縣、彰武、綏中、黑山、朝陽、北票等14個縣,擔任縣委書記、縣長、部長、區長等職務。

9月5日,曾克林部3000餘人乘火車抵達瀋陽站。蘇軍瀋陽衛戍司令卡夫通少將允許該部進駐瀋陽故宮東面的小河沿,第十六軍分區司令部設在師範學校里,其他官兵分駐在居民家裡。第二天,蘇軍又派兩名上校通知第十六軍分區司令部搬進原日滿的市政府大樓,軍分區政治部進駐原日本憲兵司令部。 9月7日,駐瀋陽的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司令安德烈·克拉夫琴科英語Andrey Kravchenko (general)上將和軍事委員蓋伊·拉扎列維奇·圖馬尼揚俄語Туманян, Гай Лазаревич中將,在瀋陽大和賓館專門宴請曾克林、唐凱,蘇軍幾位軍長作陪。席間,克拉夫琴科上將告訴曾克林、唐凱:「史達林和莫洛托夫同志已經來電,說你們是毛澤東、共產黨的隊伍,你們可以安心駐軍瀋陽」「你們來瀋陽,我們沒有去車站歡迎你們,很對不起。這主要是受中蘇條約及英美國家的限制,我們不得不如此」他還建議把「八路軍」的臂章改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的臂章,在外交上可以爭取主動。這就是以後東北人民自治軍名稱的來由。不久,經雙方共同商量,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瀋陽衛戍司令部,由曾克林任司令員,張化東任副司令員,唐凱任政委,張進任參謀長,湯從烈任政治部主任。9月14日十六分區部隊和地方幹部開赴南滿,陸續接收了鞍山、遼陽、營口、撫順、本溪等城市。

至9月上旬,收復熱河省。

9月14日下午,李運昌率冀熱遼軍區機關和直屬部隊,由錦州乘火車開到瀋陽,由於唐凱已通知蘇軍司令部,蘇軍還派出了300多人的儀仗隊,到火車站迎接。李運昌等住進了滿洲國的軍管區司令部,也就是原張作霖的大帥府。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9月20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在承德成立中共冀熱遼區委員會熱河分委員會,規定「熱河分委受冀熱遼區黨委領導,但與中央局得建立直接電台聯繫」。1945年9月設立冀熱遼區委遼西地委、唐山市委。1945年10月至11月間中共熱河分委一度歸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11月,全區設82個縣.有人口1900萬。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鑑於該地區處於進軍東北三省的特殊重要戰略地位及冀熱遼區黨委組織領導範圍過大,根據中共中央決定,1945年11月9日,在原冀熱遼解放區建立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冀熱遼分局,熱河、遼寧分別單獨建省委,中共熱河分委改建為中共熱河省委員會,冀熱遼區黨委及熱河省委均受冀熱遼分局直接領導。同時,原中共冀熟遼區委員會所屬的遼南、遼西地委劃歸遼寧省委領導。這時的冀熱遼區黨委組織活動範圍僅限冀樂地區,下屬5個地委及1個市委。12月19日,中共中央電示:冀熱遼區黨委改稱中共冀東區委員會。

所轄地委、專署、軍分區 編輯

第十四軍分區 編輯

司令員何能彬(兼),政委李子光

第十五軍分區 編輯

司令員李雪瑞,政委傅西河。1943.7-1944.4、1945.1-12,兩次組建。

1942年5月20日,冀東軍分區決定調第十三團第一營一、二連和第三營第八連,以及部分地方游擊隊,於1942年7月正式組建冀東第十一團。趙文進為團長,吳宗鵬任副政委兼政治主任,蘇然任參謀長,翟文斌任副參謀長,段雄飛為特派員。團轄4個步兵連和1個特務連共500餘人。1943年10月5日,第十一團為避敵軍鋒芒,從遵化的魯家嶺地區轉移到遷安彭莊、三屯營、撒河橋一帶。適值冀熱邊特委、行署和軍分區的機關亦駐在附近的東水峪村、西水峪村(化名天津)。翌日即遭「日偽軍」萬餘人的遠途奔襲。「日偽軍」連續發動猛烈攻擊。為保衛冀熱邊領導機關的安全,第十一團全體指戰員英勇奮戰,在山頭上、溝壑中、墳堆旁展開了白刃戰。其中第四連在團通訊隊隊長宋英奎、團隊列參謀劉靜之的帶領下,打得尤為艱苦頑強,激戰一天都顧不上吃飯。東水峪保衛戰中,四連長上午就犧牲了,代理指揮的是排長李建(廷)勛,任務是率先向西南方向衝鋒,吸引敵人注意力,掩護軍區指揮機關向東北突圍。四連是面向重兵衝殺,犧牲極大,代理連長李建(廷)勛壯烈犧牲。傍晚,趁「日偽軍」疲倦,掩護領導機關分路突圍,從李家峪出冷口,轉移到長城北。1944年4月,第十一團建制:

  • 團長趙文進 政委吳宗鵬 政治處副主任楊春垠 參謀長關旭 偵察參謀鄭錫文 隊列參謀劉靜之 教導參謀李懷章 書記員李建 組織幹事郭廉班 宣傳幹事劉連 技術書記張仲謀 特派員段相龍 測圖員趙金忠 特教員王兆陽 張振生 管理員魏光甫 徐福田 總支書記張繼章 醫生吳存笑 經濟員裴慶林 運輸班長戴文久 情報隊長吳寶祥 曾紹興 趙文寶(團機關共24人)
  • 供給處代主任 張銘 副指導員楊雨亭 會計冠(翟)化民 郭振江 見習會計趙化民 李潤 崔玉書 軍寶員 賈增吉 採買員劉義東 國珍 郭永春 通訊員趙雲海 張百山 張建國 交通員王連生等六人 被服廠於漢臣以下6人 炸彈廠鄭九江以下10人 修械廠3人共(供給處39人)
  • 衛生隊隊長謝雲漢 政指王深 副隊長李文林 文書張壽臣 司務長張寶峰 司藥畢鐵存 交通員金澤中以下6名 通訊員於江以下2名 運輸員黎玉鐲 第一衛生所所長王承德 調劑張貫君 (共10人) 第二衛生所所長劉連峰 調劑魏振甲(共10人)訓練班郝秀恩(2人) 衛生隊共37人
  • 通訊隊隊長宋英奎 副指王海陣 支書錢紹民 文書尹萬津 司務長李口政 第一排 第二排 情報隊 偵察員26名 情報員16名 交通員24名 共104人。
  • 第一連:連長 秦寶倉 指導員賈九如 副連長劉廣文 支書汪立存 文書劉玉勤 通訊員張國生等4人 偵查員李鴻斌等8人 衛生員李鴻勤 司務長王健勛 保衛員郭旅倫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機槍班
  • 第二連 連長:何子橋 指導員:張占文 副連長:錢仁晉
  • 第三連:連長:楊濟民 副連長:王好 指導員:馬久才 副指導員:何成龍 文化教員:趙 ?? 司務長: 楊曾水 衛生員:常國林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 特務連:連長:耿兆江 指導員:李口藩 副指導員:張賀新 文化教員:趙春明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重機排
  • 游擊一隊:隊長:任利德 副:張德福 指導員:郭玉紅 副:李姬龍
  • 游擊二隊:隊長:張士宗 副: 楊?三 指導員:國玉江
  • 軍政學校 四隊 :隊長:王一夫 指導員:劉連 司務長:蔣永 通訊員:閻和 採買員:姚德元

總計重機槍2挺,輕機槍14挺,擲彈筒3支,沒有迫擊炮。第十一團趁著在遵化南部打開局面的有利時機,於1944年5月,進駐豐潤上下水路一帶進行整編。奉命兼任第五地區隊主力。調第四區隊長田心任第十一團副團長,調第四區隊第二連編入十一團,調第十二團第一營營長楊樹元接替關旭任團參謀長,調第四區隊副政委婁平任團政治處主任,任命第五地區委書記焦若愚兼第十一團政委。新編第四、十區隊隸屬於第十一團,李興任第四區隊隊長,馮壽天(後為龍水文)任第十區隊隊長。

第十六軍分區 編輯

司令員曾克林,政委王延春

第十六地方委員會分委員會(1945.5-8)

1940年10月,為進一步擴大冀東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共冀熱察區委員會冀東區黨分委決定在灤河西岸以青龍山為基地建立中共遷(安)灤(縣)盧(龍)聯合縣工委和行政辦事處。工委書記李海濤(李文)、辦事處主任張振宇。主要任務是向北寧鐵路兩側發展,為開闢灤河以東和鐵路以南奠定基礎。1941年8月初,冀東區黨分委舉行第三次擴大會議,總結了夏季反「掃蕩」失利的經驗教訓,為堅持冀東抗日游擊戰爭,擴大武裝抗日的迴旋餘地,會議作出了「積極向外發展,開闢新區」的決定,在遷灤盧聯合縣開闢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力量逐步向南、向東發展。1941年11月,冀東區黨分委和冀東軍分區對灤東隱蔽形式的開闢作了部署,派冀東大暴動時灤東的領袖人物高敬之到遷灤盧聯合縣任工委書記,主要負責向灤東發展;原在那裡的辦事處主任張振宇負責向鐵路南發展。冀東基本區打治安軍戰役勝利對灤東地區的開闢影響很大。特別是1942年1月20日,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參謀長兼十二團團長曾克林率部強攻遷安縣楊店子據點,消滅治安軍300多人,拔掉了這個據點。此後又先後拔除了商家林、樊各莊、油搾等幾個據點,為東渡灤河掃清了障礙。1942年5月,遷安縣灤河東岸地區普遍建立了村政權,灤河東至青龍河西開闢出五六個鄉的範圍。青龍河東一部分村莊也有了抗日活動。1942年8月18日冀東地委《關於(灤)河東工作的決定》,1942年10月組建了中共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工委和行政辦事處,高敬之為工委書記兼辦事處主任,全面負責灤東地區的開闢工作,遷灤盧聯合縣建制撤銷。在已開闢的地區進行了基層黨組織和村政權的建設工作。建黨貫徹隱蔽慎重的發展方針。村政權一律是「兩面政權」,即每村建立辦事員,為抗日村政權的負責人,同時保留保長的名義,以應付上級政府。辦事員多是經過教育忠心抗日的保長擔任;少數也有另設辦事員的。到1943年春,灤河以東,洋河以西,南至北寧鐵路,北到長城,共建9個總區。北寧鐵路以南建遷盧撫昌聯合縣路南辦事處,總共轄700餘村莊。冀東地委鑑於灤東已由初期的小塊游擊區,逐步發展為跨長城內外的大塊游擊區,於1943年3月15日作出了《對灤東工作的決定》,肯定了用很短的時間把灤東開闢出來的成績,指出了群眾工作還很差,地區也不夠鞏固等問題,明確規定了把灤東開闢的游擊區逐步發展為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工作方針和具體政策。1943年6月,整個灤東局勢發展很快,抗日烽火已遍及北寧鐵路南北和長城內外。南起渤海之濱,北到凌源,西靠灤河,東至綏中的前所,大塊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已與冀東基本區聯在一起,武裝力量除主力部隊第十二團以外,還擁有3個縣的基幹隊和各區游擊隊共300多人,民兵已發展到萬餘。1943年7月,設立冀熱邊第三地委和第三專署(亦稱灤東地委、專署),徐志任地委書記,高敬之任專員,長城以北地區凌青綏聯合縣工委、辦事處,工委書記先為張化東(兼),後為劉光路,辦事處主任信修;長城以南建臨撫昌聯合縣,縣委書記張化東、副書記彭萊、縣長計明達遷盧撫昌聯合縣縣委書記石堂,縣長張士義


第十七軍分區 編輯

司令員王耀南,政委王世煜

第十八軍分區 編輯

司令員趙文進,政委焦若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蘇然(化名高橋),黑龍江省密山人,1918年生,1938年入黨。歷任冀東13團一營長、11團參謀長。1943年春帶一個半營約500人開闢承德寧城游擊根據地。1944年2月攻下寧城縣城。1944年3月29日犧牲。
  2. ^ 蘇林彥(1908-1947),原名蘇連賡,河北省豐潤人。1925年考入豐潤縣師範講習所。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委農運委員、豐灤邊委書記、豐北縣委書記、冀東東部地委組織部長、冀東特委組織部長、冀東區黨委組織部長等職。1947年5月21日在柴胡欄子事件中犧牲。
  3. ^ 李滿盈(1917.9.22~2002.9.24),陝西省清澗縣小岔則人。1934年7月參加革命,1936年10月入產黨。歷任清澗縣游擊二支隊宣傳員,後勤管理員(經濟員),游擊隊編入紅二十八軍調軍部教導隊學習3個月,任司令部參謀,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參謀,雁北支隊一營教導員、冀東軍分區十三團、三營教導員,區隊長,冀熱遼軍區14軍分區16團政委、華北軍區210師政治部主任。1949年後任第二野戰軍教導二師副政委、川東行署勞動局局長、四川省勞動局(廳)局長、四川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全國勞動學會副會長。1989年9月副省級離休。
  4. ^ 董連輝:「冀東楊家鋪突圍戰探微」,《黨史博採:上》,2022年第6期,第66-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