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8年,蘇俄占領下的奧蘭群島遭到瑞典和德國的入侵,兩次入侵分別發生在該年2月末和3月初。因為是次軍事衝突穿插芬蘭流亡政府「白色芬蘭」和工人階級短命政權紅色芬蘭的戰鬥,奧蘭之戰也被視為芬蘭內戰的一部分。德軍於1918年3月取得奧蘭的控制權時,俄軍被困,瑞典軍隊則在5月芬蘭內戰結束前離開。德軍在島上占領到9月,由此引發了奧蘭歸屬爭議英語Åland Islands dispute。此爭議被交由1919年的巴黎和會和次年的國際聯盟會議討論。最終於1921年的《奧蘭協約》中規定:奧蘭為芬蘭的自治區,並重獲非軍事化地位。[1]

入侵奧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芬蘭內戰的一部分

奧蘭群島上的士兵
日期1918年2月15日 (1918-02-15)-1918年9月 (1918-09)
地點
奧蘭群島(今屬 芬蘭
參戰方
 瑞典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波羅的海中央委員會英語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Baltic Fleet
哈里·博格 (Harry Borg)
瑞典 卡爾·埃倫斯韋德英語Carl August Ehrensvärd (1858-1944)
瑞典 G·E·羅斯(G.E. Ros)
德意志帝國 胡戈·莫伊雷爾英語Hugo Meurer
德意志帝國 奧古斯特·施魏因斯貝格(August Schweinsberg)
亞爾馬·馮·邦斯多夫(Hjalmar von Bonsdorff)
約翰·法布里蒂烏斯(Johan Fabritius)
兵力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2000人
  • 150人
瑞典 700-800人
  • 德意志帝國 900人
  • 芬蘭 460人

背景 編輯

奧蘭位於波羅的海北部,瑞典和芬蘭之間,島上的人們說瑞典語。但在1809年《弗雷德里克港和約》簽訂後,奧蘭和瑞典大部分說芬蘭語的地區被一同割讓給俄羅斯帝國,並被稱為芬蘭大公國。在1856年的《巴黎條約》中,該地區被規定為非軍事區。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俄國把該地區列為俄軍和英軍的潛艇基地。[2]1916年7月25日,德國海軍飛艇舒特—蘭茲9號襲擊並轟炸了瑪麗港的俄第五潛艇中隊,造成7名俄海軍士兵死亡。[3]

俄國政府與英法兩國達成協議,開始在奧蘭設防以應對德國入侵。俄國建立了10座岸防炮台、數個要塞和碼頭以及兩座飛機場。對瑞典而言認為這些設施超出防禦群島所需。瑞典政府擔心遭到來自奧蘭的襲擊,並感受到來自協約國集團要瑞典放棄中立的壓力。[2]

芬蘭內戰的爆發 編輯

隨著芬蘭在1917年12月從俄羅斯獨立,奧蘭群島上發起了加入瑞典的運動。[4]在芬蘭內戰於次年1月開始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和首相約翰內斯·赫爾納英語Johannes Hellner在2月8日接見了奧蘭的代表。[5]根據代表所述,奧蘭舉行了一場公投,95%的投票者願意奧蘭加入瑞典。[6]代表呼籲瑞典政府採取行動對抗俄軍的獨斷專行和混亂無序,瑞典媒體同樣呼籲政府出於人道而行動。[5]自戰爭開始起,瑞典政府已經從芬蘭本土經西岸城市波里疏散超過1,000名瑞典公民。[4]

一隊由460人組成的白衛軍逃離新考蓬基,穿越群島海,歷經三天,最終在2月10日登陸,這標誌著芬蘭內戰延燒到了奧蘭。登陸後,白衛軍和蘇軍發生了細微的摩擦。14日,白衛軍占領了松德的蒲剌斯托電報站,包圍了20名大多無心戀戰、等待回家的蘇軍士兵。[4]

瑞典入侵奧蘭 編輯

 
瑞典軍隊在村中解除蘇軍官兵的武裝

1918年2月13日,瑞典決定出兵奧蘭。[7]兩天後,瑞典政府派出的先遣隊抵達了奧蘭群島靠近該國一側的埃克勒,這支先遣隊由一艘破冰船、一艘岸防艦和一艘運兵船組成。他們派出一支小部隊登陸奧蘭以保護當地人民遠離蘇軍的暴行並不受芬蘭軍隊的武力威脅。白衛軍誤以為瑞典軍隊前來增援,並士氣高漲,攻下了兩地的炮台。但讓白衛軍始料未及的是,瑞典軍隊和蘇軍展開了談判。[4]

談判在2月17日開始,此時150名芬蘭赤衛隊成員從圖爾庫抵達奧蘭,以在談判破裂後幫助蘇軍打擊瑞典軍和白衛軍。同日,白衛軍攻占了芬斯特倫的哥得比(Godby)村,蘇軍成功守住了約馬拉和一個炮兵要塞。19日,赤衛軍對哥得比發起反攻,但攻勢被遏制。哥得比一戰以白衛軍戰死2人、赤衛軍戰死3人收場,8名被俘虜的赤衛隊員遭處決。此戰成為芬蘭內戰中唯一一次在奧蘭進行的戰鬥。[4]

隨著奧蘭的戰況升級,瑞典軍假冒了白衛軍司令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的名義,下令白衛軍從奧蘭撤退。白衛軍在20日執行了這一命令。[4]而事實上,曼納海姆要求他的部隊占領整個奧蘭群島並襲擊赤衛軍的大本營圖爾庫。白衛軍發現這是瑞典軍的計謀後,向瑞典表達抗議。而瑞典方面為了安撫白衛軍,只得說明散布假命令是為了保護說瑞典語的島民,而不是為了吞併奧蘭。[5]

2月19日,為強迫蘇軍離開,瑞典派出兩艘岸防艦,搭載著一個岸防炮兵連,抵達奧蘭,[8]而蘇軍波羅的海艦隊中央委員會芬蘭語Tsentrobalt試圖避免正面衝突。蘇方政治代表聲明蘇軍願意離開奧蘭。隔天,解除蘇軍武裝的命令被下達,芬蘭破冰船將300名俄軍官兵和赤衛隊員帶到圖爾庫。24日,一個500人的營在埃克勒登陸。[7]至3月2日,瑞典已控制整個群島,此時島上還有約1,200名被解除武裝的蘇軍。[4]

德國入侵奧蘭 編輯

 
1918年3月5日,德軍在埃克勒登陸
 
被捕的蘇軍被移送到埃克勒

隨著俄國與同盟國的停火協定英語Armistice between Russia and the Central Powers在1918年2月18日失效,德軍開展了拳擊行動。因為德軍尚不知道瑞典會保持中立還是加入同盟國,所以此次行動包含了占領奧蘭。由於芬蘭靠近北冰洋和蘇俄當時的首都彼得格勒,德軍有意奪取芬蘭。他們從芬蘭的友軍處請求支援,以為侵略正名。白色芬蘭請求德軍入侵奧蘭的消息在22日到達柏林。[4]德軍本想在芬蘭西海岸的勞馬登陸,但波的尼亞海灣的海冰太厚,他們最後於4月初才在芬蘭南部的漢科登陸。[8]

2月28日,胡戈·莫伊雷爾率領的威斯伐倫號戰艦萊茵蘭號戰艦離開但澤,前往奧蘭。海冰拖慢了船隊的速度,最終他們在3月5日抵達埃克勒。次日,瑞典軍在壓力之下不得不與德軍談判。[4]雙方約定共有奧蘭群島,瑞典軍掌握首府瑪麗港及幾個村莊,但埃克勒港歸雙方使用。[9]島上建立了一個軍事總長的職位,由德海軍軍官、白色芬蘭的代表亞爾瑪·馮·班斯多夫充任。[4]

德軍捕獲了1,000-1,200名蘇軍,並把他們送到利耶帕亞。250名來自烏克蘭、波蘭、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蘇軍士兵被送到瑞典的一處拘留營,後又被移送至德國薩斯尼茨[8]德軍還在瑪麗港收繳了蘇軍的幾艘艦船和芬蘭的波羅的海號蒸汽船。[4]

3月10日,為解決圖爾庫的危機,芬蘭赤衛隊和德軍發起了談判。德國在以對方交出被關押在圖爾庫的戰俘為前提的條件下同意了談判。[10]整個1918年,蘇俄經芬蘭向德國交還了約65,000名戰俘。[11]赤衛軍代表乘坐馬拉雪橇,攜帶著260名戰俘前來談判。3月15日,雙方見面會談。但赤衛隊得知德軍是應白衛軍請求而來,所以不會談目的。赤衛軍代表最終被送回陸地。[10]

3月末,德軍於群島海發起行動,以確保在漢科登陸的部隊左翼的安全。他們計劃從奧蘭經帕爾加斯等四個島嶼抵達圖爾庫。其中兩個島嶼已在2月25日和28日落入其盟友白衛軍手中,但赤衛軍於4月4日在納谷島截擊了德軍。德軍最後離開了群島,專心於漢科到赫爾辛基的行動。[12]

後續 編輯

瑞典軍隊於3月14日從奧蘭撤走大半,但一小部分部隊直到芬蘭內戰結束才離開。1918年5月26日,最後一批瑞典官兵從島上撤離,[4]而德軍則停留到當年9月。戰後,瑞典仍要吸收奧蘭群島,要求在《凡爾賽和約》中解決爭議,但此事在和約中並未提及。[2]1919年,奧蘭再次舉行全民公投,總共一萬名投票者中有9,900人支持加入瑞典。[6]次年,英國把奧蘭問題帶進國聯會議,最終在1921年,奧蘭正式成為芬蘭的自治區和非軍事區。[1][2]

傷亡 編輯

德軍在奧蘭作戰期間有6人死亡,其中3人在3月9日因破冰船撞擊水雷沉沒而喪生,2名海軍士兵於4月11日在艦船擱淺後淹死。[3]此外,在奧蘭之外,圖爾庫之戰中德軍有7人戰死。[13]

瑞典方面,一名步兵軍士在4月自殺身亡。芬蘭白衛軍在哥得比有3人死亡,在圖爾庫也有3人分別死於兩場戰鬥。[3][12]

蘇軍的具體死亡人數不明,但可以確定至少兩人在與芬蘭白衛軍的交戰中身亡。3月末白衛軍在沃爾德附近俘虜了一名蘇軍和赤衛隊員,最終將其殺害。

芬蘭赤衛軍有3人死於哥得比,8名俘虜在海峽中被白衛軍射殺,[3]還有數人死於圖爾庫群島。[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Pekkarinen, Jussi. "Åland - To Finland or to Sweden?". 芬蘭外交部. 2008-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英語). 
  2. ^ 2.0 2.1 2.2 2.3 L. J. Sauramo. Ahvenanmaan sotilaallinen ja sotilaspoliittinen merkitys. Tiede ja ase. 1937: 194–234 [2018-10-12]. ISSN 0358-88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芬蘭語). 
  3. ^ 3.0 3.1 3.2 3.3 Gustavsson, Kenneth. Venäjän laivaston sotasurmat Ahvenamaalla vuosina 1914–18. Venäläissurmat Suomessa 1914–22. Osa 1. Sotatapahtumat 1914–17. 赫爾辛基: 芬蘭總理辦公室. : 68–70, 76–80. ISBN 9789524983839. OCLC 75470801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Harjula, Mirko. Itämeri 1914-1921: Itämeren laivastot maailmansodassa sekä Venäjän vallankumouksissa ja sisällissodassa. 赫爾辛基: Books on Demand. 2010: 82–83, 86–87. ISBN 978-952-49838-3-9. 
  5. ^ 5.0 5.1 5.2 Apunen, Osmo. Itsenäisen Suomen historia 1. Rajamaasta tasavallaksi.. Jyväskylä: Gummerus. 1991: 234–235. ISBN 951-35515-8-X. 
  6. ^ 6.0 6.1 Då höll Åland på att bli en del av Sverige. Aftonbladet. [2018-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4) (瑞典語). 
  7. ^ 7.0 7.1 997-998 (Nordisk familjebok / Uggleupplagan. 33. Väderlek - Äänekoski). runeberg.org. 1922 [201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3) (瑞典語). 
  8. ^ 8.0 8.1 8.2 Eerola, Jari. Saksalaisten maihinnousu Ahvenanmaalle, Hankoon ja Loviisaan maalis-huhtikuussa 1918. 200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4). 
  9. ^ Landing of German troops on Aaland Islands, March 7, 1918.. www.histdoc.net.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7). 
  10. ^ 10.0 10.1 Lahtinen, Rauno. Punainen Turku 1917–1918. 圖爾庫: Sammakko Publishers. 2016. ISBN 978-952-48332-5-7. 
  11. ^ He tulivat Tornioon ilman jalkoja – harvinaiset kuvat kertovat vaietusta sotavankien vaihdosta. Helsingin Sanomat. 2015-08-09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1) (芬蘭語). 
  12. ^ 12.0 12.1 12.2 Vainio, Seppo. Saksalaiset Suomen sisällissodassa 1918. Vantaa. 2008: 10–11. ISBN 978-952-92425-5-9. 
  13. ^ Nauvo, Provinz Varsinais-Suomi, Finnland - Onlineprojekt Gefallenendenkmäler. www.denkmalprojekt.org. [201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