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裕悼親王保壽(1684年—1706年),又名保綬鑲白旗滿洲人,裕憲親王福全第五子,與革爵裕親王保泰是同胞兄弟,生母為裕憲親王福全的側福晉瓜爾佳氏

康熙帝最初為兒子取名保清(允禔)、保成(胤礽),依次給侄子賜名保泰、保壽、保安、保永。福全薨逝後,康熙帝兌現了他在皇兄碑銘中寫下的承諾:「王之後嗣,朕佑庇之。」

保壽自幼孱弱多病,康熙無微不至的予以關懷,每當康熙離京外出,總要給皇子的信中問及保壽的病情,並交付留京皇子延醫照看,隨時向他奏報。康熙巡視塞外,行前特意叮囑皇三子允祉、皇八子允禩:「爾等經常去看保壽阿哥,請大夫醫治。」

康熙四十五年,玄燁再次出巡,六位皇子和侄子保壽隨駕前往。旅次中保壽身體不適,康熙即派隨行御醫蒙古喇嘛為之醫治。康熙多次苦口婆心地對固執的保壽進行勸說,最後強迫侄子在御醫的護送下,即刻返京。保壽在返京途中病故,年僅二十三歲。

保壽去世後,康熙以墨筆降諭在京諸皇子:保壽阿哥的遺體已運往京師,「抵達之日,爾等親自迎接。將抵達日期預先告知保綬福晉,並奏告皇太后。」康熙返京,抵「暢春園」降諭:「予故輔國公品級保綬祭二次,建墳立碑」。

保綬初封輔國公品級。雍正二年,第二子廣寧承襲裕親王爵。雍正三年追封保綬和碩悼親王,附葬清西陵

參考資料

編輯
  •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清朝皇位繼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