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1900年—1960年),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賢,曾用名何雲,男,廣東樂會(今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玉堂村(後塘村))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

生平 編輯

何幼年僑居馬來西亞,曾加入馬來亞共產黨並擔任其領導人及英(國)荷(蘭)兩族中區委員,後被英政府逮捕,驅逐出境。此後回國,初入廈門大學,1925年在香港參加省港大罷工。1926年3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第一隊,是為數不多的大學畢業考入黃埔的學員。[1]1927年5月從黃埔軍校畢業。1927年12月11日,何畏參加廣州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失敗後奉命轉去越南,參加了廣西越南邊境的游擊戰爭,和越南革命黨人一起在越南與法國軍隊作戰。

1929年5月,蔣介石任命俞作柏為廣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綏靖司令。俞作柏和李明瑞上任後,即向中共傳出信息願同共產黨合作,並要求共產黨派幹部到他們的部隊工作。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相繼派出了鄧小平、張雲逸、陳豪人龔楚袁任遠李謙葉季壯袁也烈等到廣西工作。何畏也被同時派到廣西,被安排到廣西警備大隊工作。參加了張雲逸指揮的消滅土匪頭子熊鎬為隊長的南寧警備第三大隊的戰鬥。1929年10月,隨廣西警備第五大隊(相當一個步兵團)到龍州。1930年2月1日龍州起義時,何畏任紅八軍第一縱隊連長;1930年底離開龍州,歷任紅七軍連長、營長,後隨軍轉戰中央蘇區,紅七軍撥出80餘支槍,在江西上崇縣組建了西河獨立營任營長,不久任上猷縣獨立營長。1932年10月被派到紅四方面軍工作,任紅四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師長。1933年6月底任新組建的紅四方面軍紅九軍軍長。1935年6月28日根據兩河口會議決定,紅一、四方面軍下達了《松潘戰役計劃》,何畏為懋功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率領紅軍第25師、第27師共四個團,留駐夾金山南、巴朗山東之達維懋功丹巴河東岸及崇化地區,掩護北進作戰及後方。8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沙窩擴大會議,補選陳昌浩、周純全二人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徐向前為中央委員,何畏、李先念、傅鍾為中央候補委員,陳昌浩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周純全任副主任。中共中央決定把紅一方面軍幹部團和紅四方面軍紅軍學校合併,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倪志亮任校長(未到職),原紅九軍軍長何畏為政委,劉少奇兼政治部主任,李特為教育長,莫文驊為總支書記,紅軍大學隨右路軍行動。紅一、紅四方面軍分開後,1935年10月初,紅四方面軍在卓木碉組建了新的紅軍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何畏任政治委員。紅軍三大方面軍會寧會師後,任紅軍大學副校長。

1937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為紅四方面軍張國燾親信,在會上檢討了錯誤。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一書裡寫:「原任四方面軍第九軍軍長、當時任紅軍學校副校長的何畏也被捕了。何畏自始即站在反抗這種鬥爭的立場,為四方面軍的領導辯護。何畏出身工人階級,在紅軍中戰功顯赫,負傷十一次之多,毛澤東等也輕易奈何他不得。他並未參加這次抗大學生的反抗風潮,但為了許世友王建安等人的被捕,表示抗議。他憤慨申言,中共中央和抗大都變質了,變成了類似北洋軍閥的統治。他要向共產國際控訴,否則他就要脫離共產黨,因此何畏被秘密逮捕。之後,張聞天曾向我解釋,何畏身體殘廢,且有戰功,本應曲予優容,但他心情惡劣,可能自殺,故暫行看管,並不交法院審訊。我因不願加深黨內危機,對只有怒目而視,忍耐著一言不發。」後藉口有病,提出要去西安治療。經時任「抗大」教育長羅瑞卿與政治主任莫文驊和政治部黨總支書記兼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鄧富連研究,認為何畏過去有戰功,應該讓他去治病,報毛澤東同意後,答應了他的要求。何畏臨走前,羅瑞卿等人與他談話,希望他治癒後早日返回延安,並給其一筆法幣。1937年4月19日深夜何畏帶著警衛員悄悄離開延安。到西安後,便決計投奔南京,不料被胡宗南扣押,寫信向張國燾求救。後追隨張國燾,歷任「軍統」少將專員、軍統「特種問題研究室」研究員,後隨張國燾轉入中統,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對共鬥爭設計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秘書。成仿吾《記叛徒張國燾》(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原紅四方面軍在抗戰初期剩下的還有一萬多人,而在整個抗戰期間叛變投降國民黨的不過何畏、朱德崇(1913年生,湖北黃安人,原紅三十三軍參謀長,抗戰時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築先抗日游擊縱隊」副司令員,因腐化被發現叛逃)幾個。」1939年4月8日,在「抗大」檢討工作的總結晚會上,毛澤東說:「抗大也有一個叫何畏的,溜了。」[2]

1955年回到老家玉堂村,同原配夫人曾國彩和兒子何達梧一起生活。1960年在老家玉堂村食用了煮熟的蟾蜍,結果中毒去世。[3]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纂的《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委員大辭典(1921—2003)》(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版)何畏條目稱:何畏於1937年到西安治病時叛逃,投靠國民黨特務機關,任中統專員,又於1949年解放前夕被抓獲處決。

也有人(高華)說此人後來自學文化並擔任金陵大學農經系講師,與妻子於1949年絕望而投河自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何畏变节之后. 廣東政協網. 2013-09-06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5). 
  2. ^ 散木:「何畏變節之後」,《同舟共進》2013年07期。
  3. ^ 盧家昭. 何畏在乡下. 椰城. 2008, (4): 35-36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