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

毛澤東詩作

長征,或稱「七律·長征」,是毛澤東1935年9月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被選入人教版小學教科書。

創作背景 編輯

1935年9月18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陝甘支隊)離開臘子口,向哈達鋪前進,途中翻越終年積雪的岷山。9月20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率部抵達甘南小鎮哈達鋪。偵察連從哈達鋪的郵局繳獲了一批報紙,毛澤東得知了陝北紅軍良好的發展情況,決定前往陝北落腳,最終確定了紅軍長征的終點。毛澤東寫下來《七律·長征》《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幾首詩詞。[1]

毛澤東創作《七律·長征》的時間應是1935年9月20日至29日之間,但該詩1957年1月在《詩刊》出版時標註的寫作時間是1935年10月,原因是依循慣例,詩詞寫作時間以修改定稿時間為準。[1]

傳播 編輯

1935年9月29日,紅軍攻占通渭縣城,當晚在通渭縣城內文廟舉行晚會,毛澤東曾在晚會上朗誦了《七律·長征》。2000年9月,當地在毛澤東朗誦《長征》的原址,刻了一座《七律·長征》詩碑來紀念這一事件。[1]

1936年7月至10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到陝北採訪紅軍。毛澤東在接受採訪時,將《七律·長征》抄給斯諾。斯諾在吳亮平的幫助下英譯了此詩,寫進採訪記錄中。1937年4月,斯諾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又名《前西行漫記》)在北平秘密出版,此書首頁刊有該詩;10月,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英語原版在英國出版,書中刊有該詩;1938年2月,《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更名為《西行漫記》在上海出版,書中也刊有該詩。這些書籍的出版使《長征》一詩得到了廣泛傳播。[1]

1939年5月,毛澤東《七律·長征》的手書稿在魯迅藝術學院舉辦了一個展覽會中展出。之後多份中共刊物曾刊登該詩,文字卻存在一些差異,可能是傳抄中發生的錯誤或作者曾進行修改。

1952年元旦,羅元貞教授在給毛澤東的信中建議,將「金沙浪拍懸崖暖」一句中的「浪」改為了「水」,以避免與「五嶺逶迤騰細浪」中的「浪」字重複。毛澤東接受了這一修改意見,並於1月9日給羅元貞親筆回信。[2]

作者批註和解釋 編輯

  • 1957年,該詩在《詩刊》發表,毛澤東在「自注」中說明:「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
  • 1958年12月,文物出版社排印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中的《七律·長征》,毛澤東除再一次提到上者,還對「三軍」做了解釋:「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古代晉國所作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 1963年1月,毛澤東應英譯本《毛主席詩詞》譯者的請求,就自己詩詞中的一些詞句作了口頭解釋。關於《七律·長征》,他解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閒』之意。」並對當時《解放軍文藝》雜誌發表的一篇學習《七律·長征》的文章中認為該句體現了運動戰思想的觀點做了否認。[1]

歌曲 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七律·長征(領唱:賈世駿),《東方紅》選曲

該詩同其他毛澤東詩詞一樣,曾被眾多作曲家譜曲,其中傳唱最廣的版本是彥克呂遠作曲《七律·長征》,該曲是一部合唱作品[3],是毛澤東詩詞歌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4][5]該歌曲成名於1964年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6],是彥克等為這次演出而創作[7],創作手法為男高音獨唱、合唱交替[6][8],由賈世俊領唱,位於演出的第三場《萬水千山》。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李友唐. 毛泽东《七律·长征》轶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轉《黨史文匯》.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2. ^ 散木. “一字师”罗元贞. 炎黃縱橫轉《文史精華》.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3. ^ 回首百年: 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論文集 李書敏著 重慶出版社 1994年出版 第42頁。
  4. ^ 新中國音樂史 居其宏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2年出版 第62頁
  5. ^ 中國音樂通史教程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28頁。
  6. ^ 6.0 6.1 毛澤東詩詞大典 蘇桂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第826頁
  7. ^ 访作曲家彦克:久唱不衰的《长征》 新浪网转北京日报 2001年05月29日. [2014年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2日). 
  8. ^ 作曲家鄭律成 丁雪松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180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