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Paidamu/乡道编写教程

本页面仅做资料备份之用,原档请参此页面


本文撰写目的是为了帮助有心为中文维基乡道条目撰写工作尽一份力的邦友。

记得如果要写一篇新的条目必须注册维基百科会员才能创建新条目

接着,请先在各县市乡道列表中找到想要编写的乡道编号
通常它会出现在像这样的地方
|-
| 投1线 ||
如果找得到这行字(没有没关系)
注意File:TW XHWxxx.png是编号图档,这会在更下面的章节提及
反正只要是在 | 和 || 中间的边号就是我们要的:D
把这里的编号用 框起来,保存编辑后就会再列表的编号栏得到一个连结
连结如果是红色的就代表维基还没有这个条目,这时请点红色的字

接着会条到一个编辑框里,请注意标题应该是正在编辑XX线,
如果编号不正确或没有线这个字出现的话请检查之前用 框起来的内容

※维基目前是不把支线独立弄出一个条目的,支线被放在主线条目的章节中,
 如果您打算把支线编号用出一个连结,请输入 X-X线

接着请在新条目的编辑框中输入一串文字:


道路信息
道路总长Formatting error: invalid input when rounding公里(0英里)
  • 起点
  • 终点
起点
终点
公路系统
中华民国公路系统


以上这串就是本乡道的信息框
Code请输入编号(例:北1线)
Num请输入编号的英文简称(例:tp1,此处tp是台北的英文简称,1是编号数字)
Name请输入路名或俗名(例:中山北路)
Length请输入里程(例:1.234)
Start请输入起点(例:台北县淡水镇淡水)
End请输入终点(不举例了= =,注意如果县份与乡镇和起点是一样的就不用加连结了)

此外,如果有下列情况也有应对措施:
01. 如此线上有很多路名请举最长的几个路名在Name上,后面加注(主要)
02. 如果路线上有非常重要的路名不得不举,在Start和End两行中加入|Pass=(地名)
03. 如果有支线请:
 -1.在Num和Name两行中加入|Branch=(支线数量)
 -2.在Length下面加入|Length2=乡道─(支线里程)
04. 如果您知道那条路线在过去有过得编号请在End和}}两行中加入:
|OldNum=(过去的编号图档)
|OldNumB=(该编号第一次被列入公报中的西元年份,例:1966)
|OldNumE=(该编号被改编的年份前一年的西元年份,例:1982)

}}后面要再插入一行,然后放上序文:
(条目名称) (起点地名)-(终点地名),是(所在县份)的一条乡道。起点在(你在Start那编填的东西),终点在(你在End那边填的东西),全长(你在Length那边填的东西)。[1](加入其它对此乡道的说明)。

例如:
北73线 三角埔-溪洲,是位于台北县的一条乡道,北起台北县树林市三角埔,南至台北县板桥市溪洲,全长4.759公里。[1]......(略)

注意编写内文时所用的一切标点符号都必须是全形的。

然后空个一行,再enter下一行输入
==路线说明==

(所在县份)

此处的X填法:

  • 第一个X:国道把_X直接拿掉,省道PHW,县道CHW,乡道THW,专用公路EHW
  • 一串小写X:如果是国省县道请直接填编号的数字部分,支线的甲乙丙变成abc;乡道和专用公路则为县市英文简称加上数字部分,支线直接填上
  • 两个大写X:国省县道和南县乡道填23,其他县市乡道和专用公路填30
  • 最后一个X:把那条路的公路层级直接填上去


此处的→要注意的事项:

  • 一般而言箭号的左右两边都要有一个半形的空白键
  • 如果左或右边有全形括号就不用空白了


补充的方式:

  • 很多路名就重复 路线 →即可。
  • 如果你认为左右转的标示很重要请标示左转或右转
  •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地名(含起终点)出现请加粗体(用标记起来)


最后的成果实例:

南投县
  • 草屯镇:牛屎崎0.0k(起点,省道台3甲线岔路)→ 侨光街 → 御富路右转 → 御富路284巷左转 → 豋辉路左转 → 双叉港1.660k(终点,玉屏路口。乡道投6线岔路)

然后,你也许可以加入这些章节:
== 沿线设施 ==
== 交会道路 ==
以上两个章节请条列出项目,每一行最左边加入*符号

关于历史沿革的章节目前倾向于表格化,不过很复杂= =

北90线历史沿革
年代 本编号沿革 本路线沿革
1966年[2]
江子翠-板桥间3.869km 当时为乡道北91线[3](江子翠-中和间8.072km)
1969年[4]
华江桥通车,原省道台3线自光复桥改线至华江桥,乡道北90线解编
1976年[5]
将编号重新编予溪子口-七张线3.730km 圆通路段改为北91-1线(灰磘-中和间2.568km)。
1983年
大整编
改为乡道北101线(溪子口-七张线2.686km) 改为乡道北90线(灰磘-中和间2.581km)




如果您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弄清楚就用条列的写法吧,我帮你修~

再来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这个是会被管理员删除的:
== 参考资料 ==

  1. ^ 1.0 1.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hb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azett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p91_196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azette196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azette197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引用错误:<references>中定义的<ref>没有给出name属性



注意上面这一段不适用于省辖市和南投宜兰两县,如果是省辖市和投宜两县请加入下面这款:

== 参考资料 ==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thb”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红色的字要替换一下,县名部分就不说明了,另一个要替换的是accessdate的参数,等号后面要改成当日日期(yyyy-mm-dd)

最后请加上[[分類:台灣鄉道]]的字样在最末,不过还有些例外:

  • 台北县的乡道在页尾加的字是{{台北縣鄉道}}和[[分類:台北縣鄉道]],两个东西之间要空行,X请放上此编号的十位数数字(一码编号请填0,三码编号请填1)。
  • 台南县和台北县一样,只是把北改成南
  • 南投县有加{{南投縣鄉道}},但分类仍为台湾乡道。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您一定要把部落格的网站附在维基上,请确定该网站只能放在== 外部链接 ==的段落底下,不能放在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添加的方式有点麻烦,是在内文中放上[1],英文名称是用来分辨此参考资料是什么的而不是放网址(例:添加公报为参考资料时,英文的名称为gazette,如果有必要添加年份就加入西元年在里面变成gazette1976之类的)。

然后在参考资料段落最后一行}}上面新增两空白行,从第一个空白行输入

[1]

公报的话请加上|publisher=台湾省政府
其他参考资料请加上|author=作者

如果不是参考资料而是要添加普通注解,只是把以上Template:Citeweb......的文字取掉,换成您的注解文字

再说明一下其他的规则:

(甲、N、n、x可替换)

  • 大部分情况下编号会和编号图档一起出现,这方面请参考现有条目。


就这样啰,希望大家在写条目时注意一下或是一起投入写条目的行列~

  1. ^ 1.0 1.1 [网址 网址] 请检查|url=值 (帮助). 发表日期yyyy-mm-dd [当日yyyy-mm-dd].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