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Liangent-bot/CleanupCiteYMD/共济会

刻在石头上的共济会标志,方矩和圆规

现代共济会(英语:Freemasonry)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共济会是一种类似宗教兄弟会,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会员包括众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1],有些则接受无神论者申请[2]。而其反对者则认为共济会主要是富人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的秘密计划,比如世界新秩序等。

词语解意

编辑

共济会亦称石匠工会、美生会、规矩会,英文的字面含义是自由石匠工会。中文“共济会”一词取其组织性质。其会员被称为“美生”(英语:Mason,原意为石匠),这也是中文美生会一词的来源。会员之间以兄弟互称。

华人组织洪门的英文名称是Chinese Freemasonry,尽管英文是同一个词并采用了共济会的图像标志,但和共济会关系相对独立。[3]

理念和象征

编辑

共济会的理论继承了诺斯提教派神秘主义宗教思想,也包含了13世纪左右兴起的犹太密教卡巴拉、中世纪炼金术的诸多元素。

共济会习惯运用比喻象征来传递理念,因此在其教学体系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懂得并熟知这些符号的含义是会员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共济会的许多象征符号都与建筑和石工技术有关,水平仪和直角尺是明显例子。在许多非石匠的会员加入之后发展的标志多与炼金术以及及圣殿骑士有关。 当石匠成为会员时,共济会的职责并不在于教导建筑技艺。相反的,它利用中世纪石匠的工程作为道德发展的隐喻。因此,共济会的象征符号是中世纪石匠所使用的普通工具,例如工作围裙(原是羊皮制的)、锤子、梯子、水平仪等。[4]

 
共济会代表性标志

这个由字母G、方矩圆规组成的象征符号(寓意画)是共济会最基本的代表性徽章,方矩和圆规都是石工测绘使用的工具,在共济会思想中它们代表着会员完善自身所使用的道具[5][6]。每一个共济会会所几乎都饰有方矩与圆规的符号,它可能由象征符号六芒星变化而来,方矩代表六芒星中向下的正三角形真理、而圆规代表向上的正三角形道德,两者的结合代表阴阳调和、“真理”和“道德”的“和谐”、行动和节制的规范。方矩是会所导师的徽章,“安置”会员走向公民义务的正确途经,代表道德规范,方矩也是一种工具,让不同的元素统合有序。圆规是共济会的重要徽章,一副圆规象征上帝画出他对世界的计划。尺规中间的G代表伟大的造物主几何学家,要所有生命学着创造美好,从而完成伟大的作业。

圆规、方矩和法典是会员完成个人实践、突破三重黑暗、重见理性光明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被称为三重伟大之光(三大明光)。

共济会的象征符号也是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济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会员晋级的授予仪式上举行。在历史发展中,各地的共济会演化出多种不同的礼仪形式,现代英美共济会在服饰和仪式上主要分为约克礼和苏格兰礼,其中的约克礼主要分布于不列颠,苏格兰礼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大陆,在美国分为南北两个独立部门,并在细节上有一些差别。另有古老的玫瑰十字礼仪、法兰西礼仪、孟菲斯-米思兰礼仪等也各具特色。

共济会的标准礼仪服装包括围裙、领饰、胸饰、护腕,黑色西服等,不同级别的服饰及装饰物图案都不一样,在不同礼仪里面又各自稍有不同。

组织架构

编辑
 
20世纪初一个位于英国萨福克郡会所的内景

共济会在全球都有发展,但并没有全球中心[7]。共济会分为两级组织:会所和总会所。会所名称为阿拉伯数字编号和地名的组合。总会所是共济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各总会所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各自独立运作。[8]在多年的流传中,各总会所之间在章程和仪式上会有一些差异。总会所往往是在司法管辖区内以社团的形式注册的公开的合法机构。

会员制度

编辑
 
18世纪入会仪式
 
19世纪发给获得3°会员的证书

因其属封闭的社团形式,如无两位以上共济会兄弟推荐,外人无法得以加入[9],且其考核欲加入兄弟之时间,短则半年,长则无限。但现代有些地区如欧洲大陆与北美的共济会可以允许外人独自申请,会有老会员来考核,通过后即可担任推荐人而入会。而且早期时入会之后,不得向他人揭露其会员身份。但近年一些总会所允许会员自己做决定是否愿意向外人揭露其会员身份,因为招募新成员的需要,如今也做许多公开的宣传,使得主流的共济会已经日渐丧失其神秘感。

根据共济会传说,共济会的始祖为以色列王国时代的海勒姆(Hiram Abiff),他是建造耶路撒冷圣殿(第一圣殿)的建筑师,因被三个妒忌他地位及技能的工匠所杀,埋于殿内的青铜墓里,但不久即将再度复活。因此,凡加入共济会者,都要举行一场象征死亡及复活的仪式。

虽然初期共济会仍旧奉行严守内部秘密的规定,但是1745年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的一本书籍[来源请求]完全暴露了共济会内部的规定、活动内容甚至入会礼仪等细节。然而共济会也因此将活动更加公开化,会员并不隐瞒自己的身份,他们也更公开地进行慈善活动,会员的阶层也逐渐向中产阶级转化。现代的共济会除了内部表明各级别的暗语及手势仍旧保密之外,其余活动基本上全部公开。

共济会苏格兰礼仪式共分为33个级别,用度的符号“°”表现,但只有1°到3°涉及到等级概念:

  • 1°会员被称为“学徒”(英语:Entered Apprentice),非正式会员
  • 2°会员被称为“技工”(英语:Fellow Craft),非正式会员
  • 3°会员被称为“导师”(英语:Master Mason),正式会员

1°-3°的席位授予在一般会所举行,从3°到33°各级别间都是平级的,但需要到总会所申请才能授予。[10]不同的级别在共济会意味着不同的研究学习内容,也代表了会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11]比如33°是共济会内部研究宗教的级别,但并非代表其为首领,是为荣誉头衔。在其他的礼仪里面,也依照同样的方式,大师级别及以上各级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

今天的共济会大约有600万人,苏格兰爱尔兰会籍上约有15万名会员,英格兰会籍上约有25万名会员[12]法国约7万人,美国境内也有约200万名会员[13],香港有1,200人左右。共济会会员更几乎占满了西方近代史的每一页,包括英国等欧洲王室成员和美国很多任总统

知名会员

编辑

知名的共济会会员包括:

由于历史上的会员名单文件有遗失或从未公开,确认某人是否是共济会会员有一定的困难。

发展历史

编辑

古代共济会

编辑

根据其正式文献《共济会宪章》(传说1701年写成,于1723年正式出版)第一部《历史篇》的解释,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被共济会称为光明之年光明元1年,以“A L”标记。他们自称是远古奥秘的守护者,通晓天文地理宇宙的奥秘。 有人认为共济会起源于参加建造古巴比伦巴别塔的石工职人工会,亦有种说法共济会起源于建造耶路撒冷所罗门神殿的石匠们[16]

古代共济会是一个保持着并不对外公开的建筑技艺的石匠行业协会。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记录约为1390年[17]。有证据显示在苏格兰最早出现石匠会所的时间是16世纪末期,当时共济会的性质仍为职业性的石匠工会[18]

近代共济会

编辑

现代共济会正式出现的最早记载是在1717年的英国。1716年之前,伦敦的四个酒馆中聚集着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举办高级俱乐部聚会,内容是社交活动、娱乐饮食,这些人是现代共济会的真正创立者。1717年6月24日圣约翰日,四个会所(英语:Lodge)的共济会会员联合成立了第一个总会所(英语:Grand Lodge),会员投票选出安松·塞亚为第一代总导师(英语:Grand Master),这一天也就是现代共济会运动的开端。而这一时期也正值传奇的蔷薇十字运动的影响消退之际,现代共济会摆脱了古老秘密组织的性质,成为思想性的石工、亦即投身社会改革的政治团体

 
当年“鹅和烤架”大楼(Goose and Gridiron),英格兰总会所成立于此。

初期共济会在英格兰苏格兰约有700名会员,但是随着会员数量的迅速增长,英国共济会总会于1721年开始筹备编纂自己的宪章对众多的成员进行管理。总会所委派新教长老派牧师詹姆斯·安德森完成这项工作,安德森根据共济会的古代条文《传统宪章》进行编纂,在1723年(共济会历5723年)出版了《共济会宪章》,这部宪章分为历史、责任义务、通则三个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共济会从英国开始陆续传播到了欧洲大陆,各国共济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总会所,并由这些宗主国的军事与商业活动传播到了拉美、亚洲与非洲的各个殖民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各地政府风声鹤唳,开始有一些阴谋论宣称是共济会等秘密社团主导了革命,各国政府都颁布了社团禁令,一直到拿破仑掌权时期才被解除。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后,罗马教廷于1817年同普鲁士、1821年同巴伐利亚先后签订协议,共同对包括光明会、共济会在内的秘密社团再次加以镇压,让整个19世纪欧洲大陆各国的共济会都比较消沉。

内部的分裂

编辑

共济会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发展迅速,但是英格兰分会明显区别于苏格兰分会,两者不单持有不同的哲学观点,政治上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苏格兰分会是支持詹姆斯二世党人的组织基础。这些人支持斯图亚特王朝获取18世纪英国王权的要求。从流亡法国之日起,詹姆斯二世党人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王位企图者詹姆斯二世就得到了苏格兰共济会的鼎力支持。1700-1720年间,他们还在法国建立起第一批共济会分会,通过这个秘密组织宣传他们的政治要求[19]

同时,在英格兰,忠于伦敦总会(称为蓝会)的共济会分会已经与汉诺威王朝和辉格党的政治原则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它们抛弃了I7世纪英吉利共和国的激进共和主义,转而支持一种受宪法严格限制的王权。它们还致力于慈善事业[20]

英国共济会于1753年分裂为两派,较老的近代派称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缩写为F&AM)”,新的古典派称为“Ancient Free and Accepted Masons(缩写为AF&AM)”,1776年美国独立以后,每个联邦州的F&AM与AF&AM也都纷纷独立于英国伦敦总会。分裂原因为部分会所不满现代派对英国王室的拥护,因而成立古典派,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共济会理念,而现代派则是“离经叛道”的,双方长期对立。古典派的共济会比较支持北美独立运动,当时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多为这个分支。直到1813年,英国的两派才宣告和解,成立了英格兰联合总会,即UGLE(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而北美的共济会因为已经独立于英格兰总会,因此保留了AF与F的区别,后来双方也和解了,但是保留了当初分别建立的会堂。共济会的分裂给英国带来的一大负面影响就是丧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在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的共济会也迅速丧失其社会改革的锐意和先驱性,成为保守派,支持君主立宪制

第二次的大分裂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

根据1723年的《安德森宪章》[Anderson's Constitutions]写道: “共济会员在入会后,必须服从其道德规范,如果他懂得这艺术,他永远不会是一个愚蠢的无神论者,也不是一个没有信仰的风流才子”。["A Mason is oblig'd by his Tenure, to obey the moral Law, and if he rightly understands the Art, he will never be a stupid Atheist, nor an irreligious Libertine."] 然而,在1875年的洛桑大会上,法兰西大东方社[Grand Orient de France,简称GODF]决定开始接纳无神论者入会,被其废除了共济会传统的“宇宙间伟大的建筑师”概念。法国大东方热衷于政治活动,并且于天主教会的关系不佳,近期也谴责了天主教会公开反对法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做法[21]

英格兰联合总会所[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简称UGLE]根据宪章规定在会所内严禁会员讨论任何宗教与政治话题,法国大东方的改革直接违背了这些传统,于是在1877年撤回了其之前对GODF的认可,其他英语系的会所都响应了总会的这一决定,宣告了他们之间的正式分裂。

随后的几十年间,由于不满改革后的共济会变得世俗化,从法国大东方又陆续分裂出去了多个总会,比如法国大会所(Grande Loge de France)与法兰西民族大会所(Grande Loge Nationale Française),还有最早的男女混合型共济会组织人权会社(Le Droit Humain),但其中只有法兰西民族大会所被英国总会正式承认过。

在二战前后

编辑

欧洲与亚洲共济会在二战时期损失严重。在欧洲,法西斯政权的国家对共济会进行了取缔,所有会所都被迫关闭,法国共济会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纳粹德国甚至对境内的共济会成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屠杀,与犹太人一同关进集中营,纳粹指控其与犹太人欲密谋统治欧洲,他们捏造的一些阴谋论文件如反犹主义的《锡安长老会纪要》等也在这个时候大肆传播。除了法西斯的破坏,在东欧的共济会则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打击,直到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地区的共济会会所才重新恢复。目前在南欧与东欧主要流行大东方体系的共济会。

在亚洲,萌芽中的共济会遭到了日本法西斯的严重破坏。除了菲律宾共济会在战争时期损失较小之外,其他地区都遭到了日军的严重破坏,其中日本国内的共济会会所全部关闭,中国境内的则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缓慢成长,但许多总会所都在期间关闭,日军战败投降以后由菲律宾总会的支持下恢复了大陆地区的总会所,但是不久因新政权的建立而再次逐渐衰落,直到近些年才在台湾共济会总会的支持下恢复运转;在香港的第一雍仁会馆则完全被日军炸毁,早期的台湾共济会在日据时期也被停止,战后由菲律宾总会恢复;此前的香港共济会与新加坡共济会由英国传入。

二战之后建立的大部分伊斯兰国家也公开反对共济会,除了维护政教合一制度的原因,还有与纳粹一样认为是犹太人的组织,尤其是自以色列复国以后。因为共济会与中世纪圣殿骑士团的密切关系,也导致穆斯林对其反感。


各国共济会

编辑

英国

编辑
 
英国伦敦共济会会堂

初期共济会名义上对志愿者不作限制,人人平等,但是当时只有白人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可以入会,为了争取更大的影响力,共济会不断地招收贵族入会并且希望能够得到王室的垂青。从第二代总导师蒙塔魁公爵(1721年就任)开始,大贵族在共济会中占有一段时间的支配地位。1722年沃顿公爵成为新一代总导师,继续奉行上层路线政策。1737年3月5日,英王乔治二世的长子王储弗雷德里克王子在伦敦的临时会所加入共济会。次年,安德森修改了《共济会宪章》并且将新版宪章献给皇储。虽然这位弗雷德里克王子早逝,没有坐上王位,但是其长子也就是乔治三世维护共济会的政治地位,这之后王室和共济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乔治四世乔治六世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都是共济会会员。

英国共济会于1753年分裂为古典派和近代派,双方长期对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22]。在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的共济会迅速丧失其社会改革的锐意和先驱性。而共济会给英国带来的另一大负面影响则是丧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北美独立运动的先驱者几乎全部都是共济会会员。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上层社会中充斥着共济会会员并不奇怪。当然,由于共济会禁止女性入会,所以维多利亚女王本人肯定不是其会员之一,但是当时的皇储爱德华七世和其长子艾伯特·维克托王子都是共济会会员。今天,英国的高级神职人员富豪和贵族在英国共济会中所占比例急剧减小,普通公民的比例占有优势。

2005年6月英国国会曾下令,英国上议院及下议院所有议员必须公开他们是否隶属共济会。当日提出动议的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强调,为了增加国会的透明度,以及重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议员必须申报利益

法国

编辑
 
法国拉法叶侯爵佩剑上的共济会标志

有证据显示法国最早出现共济会是在1688年[23]。1721年,一些英国共济会成员在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建立了法国第一个共济会所[24]。法国共济会总会所建立于1738年6月24日,是欧洲大陆最早成立的共济会总会所。

虽然罗马天主教皇克莱蒙十二世本笃十四世分别于1738年和1751年两度颁发教皇禁令[25],禁止天主教徒加入共济会,然而在法国并未产生足够影响,共济会仍然在发展壮大。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已经建立了很多会所。

共济会是启蒙运动中瓦解天主教会和反对教皇权威的急先锋。18世纪的共济会组织体现出排外特征,下层的劳动阶层不被接纳,成员主要来自贵族、教士和中产阶层,有些会所完全由天主教教士构成[26]。中资产阶级被共济会自由、平等的思想所吸引,成为主要的成员来源,因为在这里他们能够与贵族平起平坐。在军队组织中,共济会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很多后来拿破仑军队中的将军都是共济会成员。

1773年早期的法国共济会发生了分裂,法国共济会总会进行了内部重组,重新更名为法兰西大东方((Grand Orient de France)),剩余的一些旧会所不服从。分裂后不久的1776年大东方成立了一个重要的分会九姐妹会所(La Loge des Neufs Soeurs),这个分会汇集了法国启蒙时代的各界精英,并且直接参与了美国共济会在独立战争时期的扩张。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一世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随后他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成为法国共济会总导师。当年不承认新总会的那些会所也全部合并入了大东方总会。

1877年法国大东方与英国共济会联合总会断绝关系,他们之间的这种分裂状况持续至今,期间只有在一战及二战纳粹统治时期有所改善。

与法国大东方保持合作以及风格一致的地区性总会包括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法国与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与大部分的拉美国家,在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也有扩展。[27]

德国

编辑

1250年德国第一个石匠总会所在科隆成立,这也是最早使用圆规、矩尺作为石匠行会标志的记录。15世纪末斯特拉斯堡举行的各地石匠总会的集会上,颁布了第一个石匠行会会徽。从此科隆和斯特拉斯堡石匠总会分管南北德国各地会所。这是石匠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与现代“精神石匠”共济会组织并不相同。

现代德国共济会最早的会所出现在1737年12月6日。[28]普鲁士的王储,后来国王腓特烈大帝曾在1738年8月14日夜间出现在会所里,并于1739年接管了总导师的职位。[28]在最初的几年里,也产生了几所新的会所,有些现在仍然存在。[28]

在共济会宗教宽容和兄弟间平等的宗旨下,会所不仅仅只是为美生兄弟提供了一个空间,也成为宣传启蒙运动思想的场所。[29]与很多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共济会有女性参与。莱辛歌德席勒是三位开创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道路的领袖,他们与共济会也存在密切关系。1771年10月14日莱辛在汉堡加入共济会三玫瑰会所(德语:Zu den drei Rosen),并成为导师。他的《共济会员对话录》(德语:Ernst und Falk, Gespräche für Freimaurer)被认为是共济会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也是最早倡议接纳犹太人加入共济会的发起者,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底层犹太人不具有公民权,也不被共济会接纳。他的好友普鲁士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发起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Haskalah),开启了欧洲犹太社会开放和世俗化进程。欧洲犹太人尤其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开始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接受当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日尔曼文明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明星都是这一运动的产物,海涅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哈斯卡拉运动培养了强大的犹太世俗势力,揭开了欧洲犹太民族政治运动的序幕。歌德于1780年6月23日在魏玛加入安娜·阿玛丽亚三玫瑰会所(德语:Anna Amalia zu den drei Rosen)。会所名字来自当时在魏玛执政的女伯爵。阿玛丽亚会所与当地贵族建立了良好关系,魏玛公爵奥古斯杜和普鲁士将军费迪南伯爵(Herzog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是会所成员。共济会在歌德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他的思想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最早加入共济会很可能是受到莱辛的影响。歌德著名的遗言是“再多些光!”(Mehr Licht),常被认为反映了共济会和启蒙运动的光明崇拜。1913年成立的 Wolfstieg 协会旨在促进共济会的科学研究。

俄国

编辑

俄国共济会间接地来源于英国共济会。1986年出版的《苏联百科辞典》记载了俄国共济会的来源:“18世纪初产生于英国的宗教道德运动,在许多国家(其中包括俄国的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中传播。”

共济会进入俄国的时间可以追溯至彼得一世当政时期。彼得一世时期共济会进入俄国的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国家学者的认可。 但是也有人认为,共济会在俄国的成立时间比英国大分会的成立时间还早,因为拥有一些重要的材料表明,彼得一世被赫里斯托福·乌莱(Christoph Ulay)先生吸收加入了组织,并且在17世纪末以前,就存在一个由列福尔特任执行大师傅,戈尔东和彼得一世分别任第一和第二监督人的共济会分会了。

有史记载的涉及俄国共济会的文件出现在1731年。这一年,伦敦共济会分会领袖洛弗尔(Lovell)勋爵任命乔治·菲利普(George Philip)上尉为俄国分会的领导人。

相关历史学术著作有:赵世锋出版的《俄国共济会与俄国近代政治变迁》。《俄国共济会百科辞典1731—2000》作者A·谢尔科夫。 梅利占诺夫1931年在巴黎出版了《在宫廷政变的道路上——1917年革命前的阴谋》,认为在1917年二月革命前并不是所谓的进步联盟(Прогрессивный блок)构成了资产阶级阴谋家聚集的中心,当时秘密活动的共济会组织才是这一中心的真实所在。

1990年,俄罗斯学者A·阿弗夫赫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共济会员和革命》。在这本著作中,作者研究了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共济会员和宫廷阴谋、共济会员和2月革命临时政府的形成、共济会员和警察机关的关系等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第25章“共济会一览”揭露,自1945年至1994年,原苏联体制内约有400名以上的党政高级官员加入共济会或隶属共济会的国际组织(如“彼得伯格俱乐部”、“大欧洲”委员会、“国际俄罗斯俱乐部”等),其中包括最高领导人如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叶利钦等均是国际共济会会员,但此说法未得到准确的证实。

1991年,法国大东方分会在俄罗斯开幕。2010年6月19日,另开了一家会所,序列号是1441。

知名会员还有普希金巴枯宁亚历山大·克伦斯基、诺维科夫Н.И (1744~1818)等。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也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俄罗斯共济会活动。

意大利

编辑

最早1731年在佛罗伦萨设立了第一个会所,之后和天主教爆发了长达几百年的激烈冲突。烧炭党也可能是共济会的一个支派。 现有18,000名会员和600个会所。知名会员包括:贾科莫·卡萨诺瓦朱塞佩·加里波第朱塞佩·马志尼

美国

编辑

共济会在1730年代出现在北美的英国殖民地。美国革命后,每个州都成立了自己的总会所。一度有人希望成立以乔治·华盛顿为首任总导师的全美总会所,但没有成功[30]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堂

1733年组建的总会所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个共济会总会所;这个总会所后来被更名为圣约翰会所(英语:St. John's Lodge)。[31] 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31年成为这个总会所辖区内的会员。[32]

现在确认的共济会会员里,历届美国总统中至少有15位,美国《独立宣言》的56位签署者中至少有8位,1781年的第一部美国宪法的签署者中至少有10位,1789年的美国宪法的40位签署者中至少有9位,乔治·华盛顿的63位将领中至少有31位,以及英国北美殖民地13个州的30名州长中至少有10位。[33]

共济会成员哈扬·所罗门(Haym Salomon)提供了北美独立运动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并在其后拯救了新政府使其免于破产。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哈扬·所罗门前后总共为北美殖民地政府及其领导人提供了大约60万美元的资助[34],折合成2005年的美元汇率相当于39,264,947,368.42美元,也就是将近400亿美元,如果算上利息则已将近上亿美元。

加拿大

编辑

现有近10万名会员,知名会员有加拿大首位总理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第13任总理约翰·迪芬贝克、总督阿瑟王子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等。

拉美

编辑

共济会会员在西班牙语美洲历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每个国家包括古巴都有自己的共济会会所。 知名会员包括:西蒙·玻利瓦尔何塞·德·圣马丁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萨尔瓦多·阿连德

巴西共济会于1822年成立,现有1700个会所和10万名会员。知名会员有巴西独立运动的导师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他推动了佩德罗一世 (巴西)成为巴西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根据2010年的数据,小岛国古巴现有316个会所和3万名会员。知名会员有古巴国父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何塞·马蒂、古巴独立战争军事领导人安东尼奥·马塞奥·伊·格拉哈莱斯。 卡斯特罗曾在共济会会所里避难。

澳大利亚

编辑

知名会员有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乔治·里德罗伯特·孟席斯约翰·戈顿等。

新西兰

编辑

新西兰共济会在19世纪初期由英国共济会传入,目前大约有一万名会员,在全国分为三个大区:北部、中部,和南部。[35]

中国( 中国大陆)

编辑
  • 1758年,有一些证据显示,共济会已随瑞典东印度公司传入中国[36]
  • 乾隆32年(1768年),英格兰总会辖下的谊庐(Amity Lodge)第407分会在广州建立会所,这是有记录的第一个中国共济会会所[37]
  • 随着广东和香港交往的日益增加香港共济会于1848年开始在广东活动,1849年开始在上海活动,但很长时间内只允许在中国的外国人参加。
  • 1864年,传承自美国马萨诸塞总会的中国美生总会成立(英语:District Deputy Grand Master)。
  • 1877年,英格兰分支中国共济会总会正式成立(英语: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ern China)。
  • 1921年,传自苏格兰的中国共济会总会也成立(英语: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 China[36]
  • 1949年3月18日,在菲律宾总会的赞助下中国美生总会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为中国本土第一个由华人建立的总会所。随著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中国美生总会也迁往台湾。[37]
  • 随着国共内战及中共统一大陆,从1947年到1962年间中国共济会的活动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38]一些会所由于外国人的离去造成的人数不够而关闭,另一些迁到了香港和英国。这些曾经在中国的共济会分会目前都已经不存在。

香港

编辑
 
雍仁会馆

香港共济会第一个会所在1844年4月29日成立于维多利亚岛,三年之后成立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总会。历史上香港的共济会分别传自于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36]

  • 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总会在历史上的名字变迁:[36]
    • 1847–1866,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China
    • 1866–1875,District Grand Lodge of China
    • 1875–1963,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 1963至今,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the Far East
  • 传自苏格兰的香港共济会总会在历史上的名字变迁:[36]
    • 1905–1958,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 1958至今,District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
  • 爱尔兰分支香港共济会总会在历史上的名字变迁:[36]
    • 1933–1938,District Grand Inspector
    • 1938–1947,Grand Inspector
    • 1947–1954,Grand Inspector for Hong Kong and China
    • 1954–1967,Grand Inspector for Hong Kong, China and Malaya
    • 1967–1988,Grand Inspector for the Far East
    • 1988至今,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

1865年,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在现时新世界大厦所在的泄兰街兴建雍仁会馆作为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总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会所被日军炸毁,[36]遂于1950年迁往香港岛坚尼地道一号至今。

三位香港总督包括夏乔士·罗便臣麦当奴卜公都是香港共济会会员。前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杨铁梁、希慎集团利铭泽国泰航空前董事姚刚香港赛马会前副主席周湛燊等政商界人物也都是共济会会员。

根据利铭泽女儿利德蕙在其所著的《香港利氏家族史》一书里介绍,姚刚出面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协商,香港共济会在遵守香港基本法前提下可以继续活动,会议可以仍然用英语,当然中国希望1997年主权移交之后的活动能较为公开。

香港政权移交中国大陆政府之后,香港的几个共济会分会继续存在,并保持与总会的联系。

目前的香港共济会会员有知名地产商李嘉诚等人。

台湾

编辑
 
中国美生总会的会馆

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后,中国美生总会也随之迁往台湾。由于政局因素,1951年曾宣布停会,1954年中国美生总会始在台湾复会,并于1955年10月28日经内政部核准成立。共济会在台湾非常低调且神秘,但会员之间非常团结。

蒋纬国是中国美生总会最有名的总会长,可能是因为他的德国教育与军旅生涯让他进入这个组织[来源请求]。目前台湾的美生会员约有数百人,分布士、农、工、商社会各阶层。

到2009年,台湾相继成立了13个会所(又称为分会)[来源请求],其中也有因中国大陆政局因素迫使停会后,在台湾再复会的。台中、高雄均有分会,其它均集中在北部;各分会皆以“庐”(英语:lodge)做会所之名,并予以区分,如:谊庐、川庐、自由庐、汉庐、唐庐、明庐、融庐等。其中唐庐为一双语庐,意即其美生仪礼采英语,而庐中讨论事项为国语。新北市深坑区也有分会海山庐(英语:High Sun Lodge)。会员非常低调,鲜少有公开对外的场合;黑色西装搭配白衬衫和领结,是美生兄弟们集会时的标准穿着。

日本

编辑

共济会进入日本大约在江户末期日本实行“开国”政策之后。第一个加入共济会的日本人是陆军军医总监林董初代。1864年,到荷兰留学的西周 (启蒙家)和津田真道也是最早加入共济会的日本人。二战前后,日本政府禁止了共济会活动,珍珠港事件后会所被关闭。

二战后,共济会在日本重建。1950年1月5日,佐藤尚武、植原悦二郎、三岛通阳、高桥龙太郎、芝均平等成为首批重建之后的共济会会员,但处于菲律宾的旭日分会所辖之下。1951年3月29日,日本前首相鸠山一郎加入了共济会和成为第一等级ENTERED APPRENTICES。1955年3月26日,鸠山一郎被晋升第三等级MASTER MASON。[39]1957年3月,东京共济会独立,此时日本会员数超过2500人。

美国驻日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作为共济会会员,多次邀请日本天皇参加共济会均没有成功。但皇室成员前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参加了共济会。

韩国

编辑

1908年建立了第一个会所:汉阳会所,编号1048,源自苏格兰总会所。知名会员有李玖和韩国外务部部长林炳稷等。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城的创建者、新加坡总督斯坦福·莱佛士是英国共济会会员。其它知名会员还包括资政李光耀。第一个会所建立于1845年,编号748。

菲律宾

编辑

19世纪末隶属欧洲约克礼仪的菲律宾共济会成立。共济会员领导了菲律宾发动的反西班牙革命。

知名会员有:黎刹(Rizal y Mercado,Jos Protasio),菲律宾华裔,菲律宾英美系共济会之父,民族主义思想家、政论家、诗人,19世纪反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菲律宾独立的民族英雄,被菲律宾人尊为立国的国父安达斯·波尼斯奥(Andrés Bonifacio,1863—1897),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6—1897任临时政府的首任主席。

1912年菲律宾共济会总会正式挂牌成立。菲律宾共济会—旭日分会曾经管辖着中国、日本、香港、台湾的日本、华人共济会。

印度尼西亚

编辑

最初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立于1762年,在殖民地和建国等多个历史时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1962年苏加诺时期宣布为非法组织。日本占领时期也是关闭状态。

泰国

编辑

1911年设立第一个会所,现在有几十个会所。

印度

编辑

1730年,东印度公司印度加尔各答市中心威廉堡 (印度)(FortWilliam)设立了第一个会所,编号为72。知名的会员有近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印度教改革家辨喜、印度最大的政治家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元老莫逖拉尔·尼赫鲁、总统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Fakhruddin Ali Ahmed)、印度独立后唯一的印度人总督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等。 现有370个会所和15000名会员。

巴基斯坦

编辑

建立于英帝国统治时期,1972年和1983年两次被驱逐。

斯里兰卡

编辑

最初由英国人19世纪设立,现有十来个会所。

土耳其

编辑

1721年设立第一个会所,1748年被马哈茂德一世禁止,之后缓慢复苏,1826年随着苏菲教派的贝克塔什派分支Bektashis的垮台而被驱逐。

1909年大东方分会建立,1935到1948年之间被抑制。1964年发生内部分裂。知名会员有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国父、第一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以色列

编辑

建立于1953年, 现有53个会所和2000会员。


批评和反对

编辑

对共济会批评和反对,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宗教、政治和社会层面。

宗教方面

编辑

根据章程,共济会一直开放给所有宗教的成员。然而,它从一开始就和很多宗教组织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基督宗教

编辑

启蒙运动之后的50年里,共济会从英国迅速扩散到欧美,并建立了可以和天主教会相匹敌的巨大组织,对天主教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令教廷十分恐惧。

1738年,天主教教宗克勉十二世命令禁止天主教基督徒加入共济会,违反者将被教会开除。在18世纪后半叶教廷一直致力于打压共济会,这可能与意大利大东方共济会积极推动意大利民族统一战争有关,革命领导人加里波第即为共济会员。至今双方的关系仍不怎么样,但一般来说,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会的现代主义成员对于共济会的态度比较友好。

本笃十四世给出了反对共济会的六个原因:(1)共济会成员的不同信条主义(或者不同宗教信仰);(2)他们保守秘密;(3)他们的誓言;(4)他们对教会和国家的反对态度;(5)好几个国家的元首都宣布禁止这个团体的传播;(6)他们的邪恶行为。

1917年,教会法典明确规定,共济会员将被自动逐出教会。

1983年11月26日,约瑟夫·拉辛格(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发出声明,重申禁止天主教徒加入一切形式的共济会。

2007年3月2日,梵蒂冈重申反对共济会:“共济会和天主教会的成员是不相容的”,并强调“天主教会一直批评共济会特有的神秘的概念,它的学说与圣经不兼容”。

基督教新教教会也反对共济会,原因是共济会接纳多神教思想、倚靠人的行为称义疏离神等作法严重违反教义。但新教主要派别之一的圣公会则与共济会关系一直比较良好,比如曾经担任第99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全球英国圣公会的领导杰弗里·费舍尔(Geoffrey Fisher,1887-1972)就加入了英格兰共济会[40],而英国共济会会员的宗教信仰来源里圣公会基督徒也不少。

1860年,循理会表示反对共济会和他社会成员的秘密运做,如今还继续禁止其成员加入共济会。浸信会最大的协会分支美南浸信会,最近也表示共济会不符合他们的信念。

NAMB护教学组织即详列比较表[41]指出该会所为与圣经所示诸多警戒相违例如:

  • 禁止拜偶像;‘出埃及记20:4:"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 禁止起誓;‘利未记5:4:"或是有人嘴里冒失发誓,要行恶,要行善,无论人在什么事上冒失发誓,他却不知道,一知道了就要在这其中的一件上有了罪。"’
  • 禁止曲解三位一体;‘使徒行传4:12:"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 禁止藉善行抬高自己;‘罗马书11:6:"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 禁止乡愿的包含主义;‘约翰福音14: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共济会大量采用了古埃及苏美尔、英国、印度等地的各种土著信仰符号,比如共济会的上帝之眼符号起源于苏美尔人,基督教则视之为异端邪灵、魔鬼撒旦的眼睛[42];这也是共济会与基督教信仰发生冲突的一个原因。不过在中世纪晚期欧洲兴建的许多大教堂里,也同样有三角形框内独眼放射光芒的装饰图案,是表示基督教义里的三位一体概念。

伊斯兰教

编辑

埃及社会事务部颁布决议,于1975年4月18日取缔了埃及共济会。1978年7月埃及开罗的伊斯兰大学学院正式发布了禁止穆斯林加入共济会的命令。然而,许多穆斯林传统的国家如摩洛哥土耳其阿尔及利亚还没有在各自的法律中纳入这个教令。

伊朗政府多次在各种场合谴责共济会,沙特阿拉伯官方也出版了一些批评共济会的著作。

政治方面

编辑

共济会在历史和现在一直受到众多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反对。共济会名义上要求会员效忠所在国家的政权,不过历史上,奉行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是最早对其发展进行阻挠,后来共济会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沙皇俄国、苏联、德、日本、意大利、被禁止[43],现代在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国家和一些非洲国家依然禁止其存在。

君主制国家

编辑

在一些君主制国家,共济会因政治原因被禁止。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班牙。

共产主义者

编辑

共产主义者认为共济会是资产阶级的阴谋组织,一直持谴责态度。

托洛茨基认为:“共济会是法国共产主义身体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必须用热铁烫掉”。托洛茨基并且要求共产党成员脱离共济会:“隐瞒他的共济会成员身份的人将被视为渗透特务”。

马克思在其现存的著作里也多达22次谴责了共济会。

列·谢·科洛索夫的著作《克格勃特工记者札记》第六章:《共济会分会内幕》里记载了共产国际禁止其成员加入共济会:1920年7月29日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上提交了下面的建议:“加入第三国际的党派应从自己的队伍中开除与小资产阶级组织法兰西‘共济会’有关系的成员。这意味着加入第三国际的同志特别是在西方,没有权利再加入‘共济会’。建议提交者——塞拉吉同志。”

格奥尔金·季米特洛夫本人也警告过“共济会”的危险性,他在1935年至1943年期间一直担任共产国际总书记。他在194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共济会”——国际的危害》一文中写道:“民众常常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毫无理由地完全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者只是口是心非,说的一套,而做的是另一套。他们都是以各个‘共济会’分会成员的身份这么做,问题自然就变得简单了。作为‘共济会’的分会会员,这些活动家常常得到相应分会的授意和指令。他们遵守自己分会的纪律,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并没有取缔共济会,但全国隶属于海外各国共济总会的各地分会在1962年之前全部陆续关闭,此后国内对于民间结社的管控也比较严格,一直没有能够正式复会。而古巴的共济会则一直存在并得到发展。

纳粹主义者

编辑

1935年8月17日,德国共济会被纳粹解散,原因是认为其是犹太人和金融家高利贷食利者的组织。

 
蓝色勿忘我

现在保存下来的帝国安全办公室(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记录显示了共济会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了残酷迫害。[44]一般认为,大约有80,000到200,000共济会会员被纳粹政权杀害。共济会的集中营囚犯被评定为政治犯,戴着一个倒置的红色三角形以识别身份。[45]

蓝色小花勿忘我最早是在1926年被 Zur Sonne 总会所采用作为德国不来梅市共济会年度会议的会徽。生产勿忘我会徽的工厂在1938年被纳粹党选为募捐机构。这个巧合,使共济会会员有机会将勿忘我徽章作为相互识别的秘密标记。[46][47][48]即便在纳粹时代受到了残酷迫害,但共济会会员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在集中营里建立了 Liberté chérie 这样的会所。[49]在二战结束后,勿忘我在1948年再次成为德国总会所年度大会的会徽。[50]今天,佩戴勿忘我徽章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共济会纪念历史上共济会会员所受到的迫害,尤其是那些死于纳粹时代的共济会会员。[50][51]

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希特勒是欧洲共济会的一员,而二战也正是共济会高层示意希特勒进行的,以获得更多的世界控制权,也正是此事造成了之后欧洲共济会与美洲共济会的阶级分立,而希特勒本人成为共济会战争的牺牲品,不过该观点与其他阴谋论一样都缺乏实际依据。

其他

编辑

在一些国家,对共济会的信仰被认为影响了政教分离原则。一个例子是比利时和法国的有关法律条款。

社会方面

编辑

由于共济会在英国、美国(反共济会党)、肯尼亚共济会邪教、和意大利(P2分会)等国的黑社会性质丑闻的存在,所以社会上有比较广泛的批评反对意见。其中意大利P2分会的谋杀案死者也被指称与罗马教庭往来密切的银行大笔金额汇出国外有关[52]约翰·肯尼迪被刺杀之前曾公开反对共济会的言论亦被世人怀疑与共济会组织有关。

阴谋论

编辑

阴谋论观点认为,共济会是支配世界的阴谋组织。从法国革命美国独立,到俄国革命以色列复国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由共济会促成的。 20世纪初,俄国出版了《锡安长老会纪要》一书,此书在全世界各个地区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发行传播,也是所谓的共济会犹太人建立世界新秩序阴谋论的一个主要来源。

亦有人认为共济会控制着FBI、CIA和英国军事情报局,意大利黑手党在内的不同组织,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黄金市场、粮食市场

更有人认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就是共济会试图围堵并阻止中国崛起的阴谋

参见

编辑

共济会著作

编辑
  • 《共济会宪章》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1734年,原作者James Anderson,整编者Benjamin Franklin与Paul Royster
  • 《共济会古代以及公认的苏格兰礼的道德与教义》Morals and Dogma of the Ancient and Accepted Scottish Rite of Freemasonry, 作者Albert Pike(弗吉尼亚州里士满:L.H. Jenkins, Inc., 1942年)
  • 《词语书》The Book of the Words, 作者Albert Pike (Kila, Mont.: Kessinger Publishing Co., n.d.)
  • 《邓肯的共济会仪式与告诫》Duncan's Masonic Ritual and Monitor,1866年,作者Malcolm C. Duncan
  • 《通往光明的桥梁》,Rex R. Hutchens(华盛顿:最高委员会,1988年)

官方网站

编辑

英伦共济会三大母会

中欧

北欧

南欧

东欧

北美

拉美

亚太

非洲

其他

参考资料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Swedish Rite FAQ". Grand Lodge of British Columbia & Yukon. 
  2. ^ Jack Buta. The God Conspiracy, The Politics of Grand Lodge Foreign Relations. Pietre-Stones. 
  3. ^ Chinese Freemasons
  4. ^ 《符号与象征-图解世界的秘密》第260-261页
  5. ^ Gruber, Hermann. Masonry(Freemasonry). Remy Lafort, Censor (编).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an international work of reference on the constitution, doctrine, discipline, and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X.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0-10-01 [2009-09-28]. id = OCLC 1017058. 
  6. ^ Masonic Service Association - Short Talk Bulletin as reprinted on the website of the Grand Lodge of Louisiana.
  7. ^ Form letter to request mutual recognition. Grand Lodge FAAM (Free And Accepted Masons) of Washington, D.C.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ommittee on Masonic Recognition. [2015年2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13日).  Example letter to request recognition.
  8. ^ Constitution. Grand Lodge of North Carolina. 2007 [200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2).  See Preamble.
  9. ^ 中国美生会简介
  10. ^ 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 Aims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Craft. Constitutions of the Antient Fraternity of Free and Accepted Masons (PDF). London: Freemason's Hall. 2005: x–xii [1815] [2007-05-08]. OCLC 1897659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1-15). 
  11. ^ Scottish Rite Freemasonry - Ritual and Degrees.. Scottish Rite Freemasonry, Northern Jurisdiction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05-08]. 
  12.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 [2009-09-28]. 
  13. ^ Hodapp, Christopher. Freemasons for Dummies. Indianapolis: Wiley, 2005. p. 52.
  14. ^ W.Bro. Yasha Beresiner. ARTHUR CONAN DOYLE Spiritualist and Freemason. PIETRE-STONES REVIEW OF FREEMASONRY (英文). 
  15.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MjYxNzMy.html]
  16. ^ 汉斯·克里斯蒂安·胡弗。圣经谜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164-165
  17. ^ The Regius Manuscript. Masonicsites.org. 
  18. ^ Stevenson, David. The Origins of Freemasonry: Scotland's Century 1590-171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11. ISBN 9780521353267. OCLC 17546610. 
  19. ^ ENCYCLOPEDIA OF THE ENLIGHTENMENT ,(BY Reill,P. and Wilson,E.),P16-18
  20. ^ ENCYCLOPEDIA OF THE ENLIGHTENMENT ,(BY Reill,P. and Wilson,E.),P16-18
  21. ^ http://www.godf.org/index.php/actualite/details/liens/position/nom/Prises-de-position/slug/projet-de-loi-sur-le-mariage-pour-tous
  22. ^ S. Brent Morri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Freemasonry. Alpha/Penguin Books. 2006: 27. ISBN 1-59257-490-4. 
  23. ^ Dachez 2003,p.44)
  24. ^ Naudon 1981,p.66)
  25. ^ Dachez 2003,p.53)
  26. ^ Mitterrand 1992,p.935a)
  27. ^ http://bessel.org/masrec/france.htm
  28. ^ 28.0 28.1 28.2 Eugen Lennhoff, Oskar Posner, Dieter A. Binder: Internationales Freimaurer Lexikon. 5. Auflage 2006, Herbig Verlag, ISBN 978-3-7766-2478-6, Lemma Deutschland, S. 217, 218
  29. ^ Hans Ulrich Wehler: Deutsche Gesellschaftsgeschichte. C.H.Beck, 1996, ISBN 3-406-32261-1, S. 323 ff.
  30. ^ Bullock, Steven C.; Institute of Early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Williamsburg, Va.). Revolutionary brotherhood: Freemason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al order, 1730-1840.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ISBN 9780807847503. OCLC 33334015. 
  31. ^ American Freemasons: Three Centuries of Building Communities Mark A. Tabber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5, pp. 33–47.
  32. ^ Steven Defoe's website masonicdictionary.com
  33. ^ Anti-masonry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34. ^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icropedia Vol.8. Chicago. 1981: 817. 
  35. ^ http://www.freemasons.co.nz/wp/about-us/structure-people/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The Hung Society and Freemasonry the Chinese Way"
  37. ^ 37.0 37.1 美生会
  38. ^ Freemasonry in China and Taiwan
  39. ^ Wangelin, Tim. Freemasonry and Modern Japanese History. Far East Lodge No. 1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ost Worshipful Grand Lodge of Japan, F. & A.M. [2014-12-05]. 
  40. ^ http://www.ugle.org.uk/what-is-freemasonry/famous-masons
  41. ^ 4truth福音护教网
  42. ^ 关于共济会核心信仰(犹太密教)与基督教信仰的区别 / 何新
  43. ^ World War II Documents showing the persecution of Freemasonry. Mill Valley Lodge #356. [2006-05-21]. 
  44. ^ World War II Documents showing the persecution of Freemasonry. Mill Valley Lodge #356. [2006-05-21]. 
  45. ^ Katz. Jews and Freemasons in Europe. Israel Gutman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Holocaust: vol. 2, p. 531. ISBN 978-0-02-897166-7 OCLC 20594356. 
  46. ^ Das Vergißmeinnicht-Abzeichen und die Freimaurerei, Die wahre Geschichte. Internetloge.de. [2006-07-08] (German). 
  47. ^ Bernheim, Alain. The Blue Forget-Me-Not": Another Side Of The Story. Pietre-Stones Review of Freemasonry. 2004-09-10 [2006-07-08]. 
  48. ^ Francke, Karl Heinz; Ernst-Günther Geppert. Die Freimaurer-Logen Deutschlands und deren Grosslogen 1737-1972 Second rev. Bayreuth: Quatuor Coronati. 1974 (German).  Also in: Francke, Karl Heinz; Ernst-Günther Geppert. Die Freimaurer-Logen Deutschlands und deren Grosslogen 1737 - 1985 : Matrikel und Stammbuch; Nachschlagewerk über 248 Jahre Geschichte der Freimaurerei in Deutschland. Bayreuth: Quatuor Coronati. 1988. ISBN 9783925749056. OCLC 75446479 (German). 
  49. ^ Together with the lodges "Les Frères captifs d'Allach", which register is now located at the Grand Orient of France museum, and L'Obstinée, in Oflag X-D).
  50. ^ 50.0 50.1 Das Vergissmeinnicht The Forget-Me-Not: The True Story Behind This Beloved Emblem of the Craft in Germany. Galen Lodge, No. 2394. 2001-02-08 [2006-02-06]. 
  51. ^ About the... Forget-Me-Not. Monitor Lousbury Lodge, No. 522. [200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9). 
  52. ^ 《解构美生会》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国家地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