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级战列舰en:Normandie-class battleship

诺曼底级
Normandie class
艺术家想像中的诺曼底级战舰
概观
舰种战舰
舰名出处诺曼底
拥有国 法国
前型布列塔尼级战列舰
次型里昂级战列舰(计划)
敦克尔克级战舰(实际)
同型诺曼底、法兰德斯、加斯科涅、朗格多克、贝亚恩
建造数5艘
完成数1艘[a]
取消数4艘[b]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25,250公吨(24,850长吨
满载排水量28,270公吨(27,820长吨)
全长176.4米(578英尺9英寸)
全宽27米(88英尺7英寸)
吃水8.84米(29英尺)
锅炉21或28台燃煤锅炉
动力1组三胀式蒸汽机
2组蒸汽涡轮发动机
32,000匹公制马力(23,536千瓦特;31,562匹轴马力)
最高速度21(39千米每小时;24英里每小时)
续航距离12节(22千米每小时;14英里每小时)/6,500海里(12,000千米;7,500英里)
乘员旗舰:1,204名乘员
武器装备12门340毫米45倍径1912年式主炮英语340mm/45 Modèle 1912 gun
24门138.6毫米口径1910年式火炮英语Canon de 138 mm Modèle 1910 Naval gun
6门47毫米口径1902年式火炮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
6组450毫米(17.7英寸)口径鱼雷管
装甲水线装甲带:80—300毫米(3.1—11.8英寸)
炮塔:300毫米(11.8英寸)
司令塔:266毫米(10.5英寸)

诺曼底级战列舰(法语:Normandie-class)是法国海军在1912至1913年间设计的战舰,本级舰共计划建造5艘。首舰为诺曼底号,另4艘同型舰为法兰德斯号、加斯科涅号、朗格多克号、贝亚恩号。主炮预计采用12门340毫米45倍径1912年式主炮,并安置于3座四联装主炮塔内,这种炮塔设计与当时大多数海军选择的二联装炮塔大不相同,后来成为法国海军特色之一。为了提升燃料效率,前4艘舰的推进系统采用较少见的三胀式蒸汽机蒸汽涡轮发动机混和搭配。

当诺曼底级前4艘舰于1914年命名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军方调整军工生产优先度,导致本级舰的建造工程延迟。为了空出船坞空间,当舰体达到可下水的进度后,造船厂将这些未完工舰只移出船坞,此后建造工程完全停摆,而准备安装在舰上的火炮也多改为陆军使用。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海军考虑要以原设计继续建造,或是从大战中的经验将诺曼底级的设计现代化,但因法国在战后财政紧绷,未完工的前4艘舰最终被拆解。第5艘舰贝亚恩号的命运与前4艘舰不一样,在复工后法国军方将其改装成航空母舰,并一直服役至1960年代,最后于1967年拆解。

研发过程 编辑

1911年12月,法国海军技术委员会(法语:Comité technology)审查前一型布列塔尼级战舰设计蓝图,并提出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基于1880年代在船舯主炮发射时产生的爆炸波对舰体所造成的冲击经验,同样在船舯配置炮塔的布列塔尼级令人无法接受。这一点影响了法国下一级无畏舰的设计布局,而新的研发工作在其后不久开始进行。[1][2]1912年2月,法国海军设计部门公布新战舰草图;受限于当时法国造船厂船坞规模,新战舰的尺寸与装备受到一定限制,但设计部门希望在装甲、武器配备、航速方面能至少与布列塔尼级相等,以下为新战舰预定规格:[2][3]

  • 船体长:172米(564英尺)。
  • 船体宽:27.5米(90英尺3英寸)。
  • 吃水深度:约8.7米(29英尺)。
  • 排水量:约25,000公吨(25,000长吨)。
  • 航速:20至21(37至39千米每小时;23至24英里每小时)之间。

设计部门随后提出三种草案,这三项草案在次要武器英语Secondary armament上皆全部配备20门138.6毫米(5.5英寸)口径火炮,并运用新型双联装技术安置在炮廓英语casemate内,后来改为24门138.6毫米(5.46英寸)口径火炮。随后为了增加20门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并将138.6毫米(5.46英寸)口径火炮数量减至18门以维持吨位[4],但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的研发进度没有赶上舰艇建造时程,因而138.6毫米(5.46英寸)口径火炮的数量恢复到最初的24门方案。[5]技术部门原在副炮配置上提出单装与双联装炮塔的搭配方案,但因这种配置会降低其性能而作罢。[4]作为替代方案,舰上的副炮以3门为1组,以单装形式配置在8组炮廓英语casemate内。[6]

三项草案在主炮配置上皆不一样,第一项方案沿用布列塔尼级配置,采用10门340毫米(13.4英寸)口径主炮,其最高速度可超过21节(39千米每小时;24英里每小时);第二方案是采用12门340毫米(13.4英寸)口径主炮,配置在舰艏与舰艉各2座四联装炮塔与2座双联装炮塔内,其中双联装炮塔背负式布局配置在四联装炮塔后方的上层建筑上面,在此方案下军舰航速可达20节(37千米每小时;23英里每小时);最后一项方案则是提议配备16门30.5厘米(12英寸)口径主炮,并配置在4座四联装炮塔内,在此方案下航速同样可以达到20节(37千米每小时;23英里每小时)。[7][8]

推进系统方面则有2种不同方案;第1方案为参考布列塔尼级,采用2组直驱式蒸汽涡轮发动机;第2方案则采用混和系统,即2组直驱式涡轮发动机驱动内侧2组螺桨轴,另1组往复式蒸汽机于低速航行使用,这2组蒸汽机驱动外侧2组螺桨轴。由于涡轮发动机在低速航行时的燃料效率非常低,第2方案可减少低速航行下的燃煤消耗量而被采用。[4][7]不过在建造5号舰贝亚恩号时,推进系统反而选择第1方案,这是为了让贝亚恩号能够与配备涡轮机的布列塔尼级的燃油消耗率相匹配。与前4艘舰不同。原布列塔尼级装甲设计被沿用下来,并限制满载时最大吃水深度不得超过9米(30英尺),但如果条件许可,预计主装甲带将的设计将比布列塔尼级更厚。[8][9]

1912年3月,参谋总部希望主要武器能沿用布列塔尼级的340毫米(13英寸)口径主炮,并倾向全涡轮设计。不过参谋总部后来决定改用新的四联装炮塔技术,并且优先选择12门主炮配置在2座四联装炮塔与2座双联装炮塔的第二方案;但如果这种配置导致船头与船尾重量超重,将考虑以布列塔尼级的5座双联装炮塔配置方式取代。[5]然而海军最高委员会英语Conseil supérieur de la Marine于接下来一个月无法决定是否能采用四联装炮塔,因为该技术仍在开发中,可能会赶不上舰艇建造时程,所以要等研发进度有进展后再重新讨论该方案。委员会同时拒绝将次要武器以双联装方式配置在炮廓的提议,并提议采用18门138.6毫米(5.5英寸)口径火炮与12门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10]推进系统方面,委员会接受第二方案,并保留布列塔尼级的装甲布局,但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将增加主装甲带厚度。[4]海军部长英语List of naval ministers of France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最后接受海军最高委员会的建议,但附带条件是,如果四联炮塔研发进度赶不上舰艇建造时程,将会采用与布列塔尼级同样的5座双联装炮塔布局方案。[5][10]

技术部门后来针对主炮配置提出A7与A7bis两种方案,A7方案为5座双联装炮塔配置;A7bis方案则是3座四联装炮塔配置。在后者的方案中,总吨位会比前者轻500公吨(490长吨;550短吨)。1912年4月6日,海军最高委员会终于接受由奥梅库尔英语Saint-Chamond (arms manufacturer)提交的四联装炮塔设计。[5]然而委员会意识到100毫米(3.9英寸)口径火炮的研发进度赶不上舰艇建造时程,只好于1912年5月22日接受配置24门138.6毫米(5.46英寸)口径火炮的方案。[11]

设计细节 编辑

整体特征与推进系统 编辑

 
诺曼底级2座四联装与2座双联装炮塔方案的描绘图

诺曼底级船体垂标间距长170.6米(559英尺9英寸)、水线长175米(574英尺2英寸)、全长176.4米(578英尺9英寸)、船宽27米(88英尺7英寸)、满载时平均吃水深度约 8.84米(29英尺0英寸)。正常装载下,诺曼底级的排水量为25,250公吨(24,850长吨),满载时排水量将上升到28,270公吨(27,820长吨);船体内部同时以水密舱壁分隔出21间水密隔舱[12]

最初建造的4艘舰于船舯底部放置1组蒸汽涡轮发动机驱动一对中心轴与直径5.2米(17英尺1英寸)的四叶螺旋桨,但该中心轴无逆转装置。另外这4艘舰在涡轮发动机类型上有所不同,诺曼底号与法兰德斯号采用许可生产英语Licensed production帕森英语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型涡轮发动机;加斯科涅号采用拉托-布列塔尼(Rateau-Bretagne)型涡轮发动机;朗格多克号则采用施耐德-佐利英语Heinrich Zoelly型涡轮发动机。这4艘舰还配备2组垂直型4缸三胀式蒸汽机驱动外侧两个直径3.34至3.44米(10英尺11英寸至11英尺3英寸)的三叶螺旋桨,供倒退或低速巡航用。第5艘舰贝亚恩号则采用2组帕森型涡轮发动机,每组驱动一对直径3.34米(10英尺11英寸)的三叶螺旋桨。在锅炉配置上,诺曼底号与加斯科涅号安装21台奥盖特·迪·汤普勒(Guyot du Temple)式管型锅炉;法兰德斯号与朗格多克号安装28台贝尔维尔(Belleville)式管型锅炉;贝亚恩号则安装21台尼克劳斯英语Field-tube boiler(Niclausse)式管型锅炉;所有锅炉的运转压力皆为20千克每平方厘米(1,961千帕斯卡;284磅力每平方英寸)。[13][14]

本级舰推进系统额定功率为32,000匹公制马力(23,536千瓦特;31,562匹轴马力),最高航速为21节(39千米每小时;24英里每小时);若在强制送风英语Draft (boiler)下,可将推进系统提升至45,000匹公制马力(33,097千瓦特;44,384匹轴马力),最高航速可达22.5节(41.7千米每小时;25.9英里每小时)。[15][16]该级舰预计能装载900公吨(890长吨)燃煤与300公吨(300长吨)燃料,但在满载状态下可将燃煤装载量提升至2,700公吨(2,700长吨)。在以12节(22千米每小时;14英里每小时)巡航时,本级舰的续航范围达6,600海里(12,200千米;7,600英里);若在16节(30千米每小时;18英里每小时)时则有3,375海里(6,250千米;3,884英里);但如果以最高航速航行,续航范围将减至1,800海里(3,300千米;2,100英里)。[17]在担任旗舰的状态下,舰上预计可容纳44名军官及1,160船员。[18]

武器配备 编辑

 
诺曼底级的描绘图

诺曼底级主要武器采用12门340毫米45倍径1912年式主炮英语340mm/45 Modèle 1912 gun,并配置在3座四联装炮塔内。3座主炮塔分别配置在前甲板、船舯、后甲板,并全位于船轴心线上。[17]炮塔重量1,500公吨(1,500长吨;1,700短吨),内配有电力瞄准装置与油压升降装置。4门炮管以成对方式用支架支撑;并以40毫米(1.6英寸)厚的水密隔舱分隔。每一对火炮配有专属的弹药升降机与弹药库,使其能同时或各自独立开火。[19]如果本级舰能顺利完工,将成为世界上首级别采用四联装主炮塔的战舰。[20]

主炮射程范围可达16,000米(52,000英尺),射速为每分钟2发。炮弹使用重540千克(1,190英磅)的穿甲弹,其枪口初速为800米每秒(2,600英尺每秒)[21],每门主炮皆配有100轮炮弹供使用。[22]舰上5组3.66米(12.0英尺)长的测距仪供主炮使用,其中2组放置在司令塔上,其余则分别在3座主炮塔上方。主炮塔另设有备用射击控制站,以备不时之需。[6]

在次要武器方面,本级舰采用24门138.6毫米口径1910年式火炮英语Canon de 138 mm Modèle 1910 Naval gun,以3门为1组,单装形式配置在8组炮廓英语casemate内。[17][23]该火炮使用重36.5千克(80英磅)炮弹,其枪口初速为830米每秒(2,700英尺每秒)[24],每门炮皆配有275轮炮弹供使用。[6]防空方面,舰上还预计配备6门47毫米(1.9英寸)口径1902年型防空炮,该类型防空炮由低射角类型火炮研发而来,可安装在舰艇上。[17][25]诺曼底级另预计在船体水线下区域安装6组450毫米(17.7英寸)口径鱼雷管[17],每艘舰将配备36颗鱼雷。[6]

装甲防护 编辑

 
圣艾蒂安工厂制造给诺曼底级战舰的装甲板,摄于1916年。

诺曼底级的装甲带采用克虏伯生产的渗碳装甲英语Krupp armour,装甲带长度170米(557英尺9英寸),几乎与船体长度相当,仅有船尾5米(16英尺5英寸)不在范围内。此装甲带由两排板材组成,总高4.05米(13英尺3英寸),其中1.7米(5英尺7英寸)位于水线以下。装甲带最厚处厚度为300毫米(11.8英寸),保护着两端主炮座之间的船体。主装甲带上板到顶部边缘逐渐弱化至 240毫米(9.4英寸),而下板到底部边缘逐渐弱化至100毫米(3.9英寸)。 从1号炮座到船艏的装甲带厚度逐渐从260至160毫米(10.2至6.3英寸),上缘也从190至140毫米(7.5至5.5英寸),下缘厚度则为80毫米(3.1英寸)。3号炮座至船艉的装甲板厚度则是逐渐从260至140毫米(10.2至5.5英寸),上缘从190至100毫米(7.5至3.9英寸),下缘厚度则是与前端同为80毫米(3.1英寸)。主装甲带延伸至船艉的180毫米(7.1英寸)厚横向舱壁上。[17][26]

水线装甲带上方与160毫米(6.3英寸)厚的上列板英语Strake相连,该装甲板从艏部延伸至艉部的炮廓英语Casemate处,用于保护次要武器。主炮座延伸到上装甲带的外侧部位由250毫米(9.8英寸)厚的钢板保护,而内表面为了减轻重量,厚度仅有50毫米(2英寸)。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300毫米(12英寸)、侧面厚210毫米(8.3英寸)、顶部厚100毫米(3.9英寸)。指挥塔装甲板侧面厚266毫米(10.5英寸),屋顶厚100毫米(3.9英寸)。下装甲甲板由14毫米(0.6英寸)厚的低碳钢板组成,此装甲板沿中心线宽度为7米(23英尺),并且在外侧增加另一层相同厚度的钢板。下甲板向下倾斜与水线装甲带底缘相接,由一片42毫米(1.7英寸)厚的装甲板加固倾斜部位,使此处装甲总厚达到70毫米(2.8英寸)。 两层13毫米(0.5英寸)厚的镀层组成上装甲甲板,并在边沿处加固至80毫米(3.1英寸),同时在弹药舱上方处以48毫米(1.9英寸)厚的装甲板保护。[17][27]

诺曼底号的船体底部为双层船壳英语Double hull设计,深1.6米(5英尺3英寸)。机舱与弹药舱皆有鱼雷舱壁保护,该舱壁由两层10毫米(0.4英寸)厚的镍铬钢板组成。舱壁外侧另覆盖一层10毫米(0.4英寸)厚的波纹型弹性钢板,用来吸收鱼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另一项消散爆炸冲击力的措施是采用直径80厘米(31英寸)的管子,这些管子从双层船壳延伸到上装甲甲板,将爆轰气体的冲击力从鱼雷舱壁转移。考虑到船舱不对称进水后可能发生倾覆,包括水线以下区域、前后340毫米(13英寸)口径火炮弹药舱、轮机舱英语Engine room、船舯138.6毫米(5.46英寸)口径火炮弹药舱外侧皆有增设空舱室,这些舱室在船舰遭遇进水时将灌入海水来防止舰艇发生任何倾斜状况[27]

同型舰 编辑

舰名 造船厂[8] 架设日期[8] 下水日期[8] 服役日期[8] 结局[17]
诺曼底号 圣纳泽尔卢瓦尔阿特利耶和尚提耶造船英语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la Loire 1913年4月18日 1914年10月19日 未完工,于1924年至1925年拆解。
法兰德斯号 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Arsenal de Brest 1913年10月1日 1914年10月20日 未完工,于1924年10月拆解。
加斯科涅号 洛里昂兵工厂法语Arsenal de Lorient 1914年9月20日 未完工,于1923年至1924年拆解。
朗格多克号 洛尔蒙吉伦特锻造和造船厂英语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Gironde 1913年5月1日 1915年5月1日 未完工,于1929年6月拆解。
贝亚恩号 滨海拉塞讷新地中海铸造与建设公司英语Société Nouvelle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éditerranée 1914年1月5日 1920年4月15日 1927年5月[28] 后改装成航空母舰,于1967年拆解。[28]

建造与取消 编辑

诺曼底级前二舰在1912年12月12日下单,并以法国行省分别命名之。[29]诺曼底号与朗格多克号舰于1913年4月18日开始建造,但直到1913年7月30日拨款法案通过后该舰造案才获得正式授权;法兰德斯号与加斯科涅号也在法案通过的同一天正式下单。贝亚恩号原计划于1914年10月1日下单,但后来提前至1914年1月1日;本级5艘舰后来与3艘布列塔尼级一同建造,这8艘舰将两两一组组成4个总队[8]

然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军方为了将资源优先配给陆军,本级舰建造工程全部被迫暂停。[13]当时法国政府乐观地认为这场冲突很快就会结束,因而面对战争时没有立即动员全国。[30]然而战事在这之后持续扩大,迫使法国陆军开始动员,造船厂内大量的储备工人被征召,极大地阻碍施工进度,当月底已有部分工程暂停。法国陆军后续将征兵及弹药订购排入优先级别,使诺曼底级工程的劳动力进一步缩减。鉴于越来越多的限制,法国海军决定只建造那些能快速完工的舰艇,例如布列塔尼级3艘舰;而诺曼底级前4艘舰仍建造至可下水状态,但此举仅是为了空出船台英语Slipway,以便提供空位给更迫切地用途上。贝亚恩号的建造已在1914年7月23日停止,所有进一步的工程计划都被取消。[8][31]

1915年7月,法国海军决定将建造新战舰排除于优先事项之外,进一步停止诺曼底级建造工程,只有火炮建造案仍被保留,但这些火炮则被改装,并陆续转给陆军使用。[5]已完工的4门340毫米45倍径1912年式主炮英语340mm/45 Modèle 1912 gun后被转为列车炮,供法国陆军使用;另9门供朗格多克号使用的主炮,也在1919年战争结束后全装设在铁道车上;[32]138.6毫米口径1910年式火炮英语Canon de 138 mm Modèle 1910 Naval gun同样也有一部分转供陆军使用。[5]

诺曼底级各舰停工前建造进度
船舰名 船体[33] 推进系统[33] 锅炉[33] 炮塔运转部件[33]
诺曼底号 65% 70% 100%(后用于其它舰艇) 40%
朗格多克号 49% 73% 96% 26%
法兰德斯号 65% 60% 100%(后用于其它舰艇) 51%
加斯科涅号 60% 涡轮机:44%
蒸汽机:75%
100%(后用于其它舰艇) 75%(后被德军夺取)
贝亚恩号 25% 17% 20% 8-10%

当诺曼底号与加斯科涅号停工时,锅炉已制造完成,但被转用来替换其它驱逐舰的旧锅炉[33],包括1914年从阿根廷买回来的冒险家级驱逐舰英语Aventurier-class destroyer[34],以及1916年底从希腊皇家海军缴获的3艘鹫级驱逐舰英语Aetos-class destroyer加斯科涅炮塔的装甲板与转台是从法孚-里尔英语Fives-Lille工厂订购,然而该工厂于1914年被德国人占领,导致预定装设在加斯科涅。[33]前4艘舰由于较早开工,因此在停工前各舰进度皆有达到4成以上,仅有最晚开工的贝亚恩号是舰当中进度最慢的,其船体建造进度只有25%,推进系统17%,锅炉20%,主炮塔配件仅8到10%。[5][35]

1918年1月,最后的战时命令规定所有舰艇暂停保留,而已准备的建造材料也都将封存在原地。同一时间,原预计装设在加斯科涅号的3,086公吨(3,037长吨;3,402短吨)装甲,被挪去用于其它用途上。[30]

1918年11月11日,法国与德国签署康边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设计部门随后在1918年11月22日提案,向参谋总部建议修改诺曼底级前4舰的设计并重启建造工程。参谋总部收到提案后回应新战舰的最高航速需至少有26至28节(48至52千米每小时;30至32英里每小时),并且必须配备火力更强的主炮。[36]由于法国国内的造船厂设施在战争期间没有进行过任何扩建,使新建造的船舶尺寸受限而无法大幅扩增。这迫使诺曼底级只能小幅度的改进设计,特别是安装防雷鼓包的部分。1919年2月,考量到新战舰研发时间过长,至少需6到7年才能吸收战争的教训并准备完成,因此参谋总部决定先把所有诺曼底级战舰完工。[35]

技术部门后来改进一部分设计,提出新的修正方案。在战争期间四艘下水的舰艇,原本装在舰上的机械全部保留[37],并预计在舰上安装新型涡轮发动机,将动力提升至80,000匹轴马力(60,000千瓦特),使航速能提高到24节(44千米每小时;28英里每小时)。[38]透过在战争结束时向奥匈帝国接收的特格特霍夫级战舰英语Tegetthoff-class battleship进行分析,设计人员认为战舰在对付远距离目标的能力须提升[39],因而将诺曼底级主炮的最大仰角改进至23-24度,使射程增加到25,000米(82,000英尺)。[37]为了降低敌方火炮俯射的抵抗能力,诺曼底级的主装甲甲板加强至120毫米(4.7英寸)。原预定安装的450毫米(17.7英寸)口径鱼雷管,改为550毫米(22英寸)口径版本,安装位置也从水线下区域移至甲板上,舰上的射控系统性能也一并提升。舰上另预计加装舰载机设施,让诺曼底级能容纳1架二座侦查用水上飞机,以及1架单座战斗机[39]

1919年7月,时任参谋总长的皮埃尔·罗纳克英语Pierre Ronarc'h认为意大利海军是法国的主要对手,并担心意大利会将在战争期间暂停建造的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英语Francesco Caracciolo-class battleship复工;因此罗纳克针对诺曼底级前4艘舰完工计划提出3项建议,第1是维持原设计完工,第2是提升火炮射程与装甲防护能力,第3则是加长船体并安装新型号推进系统,使航速能有所提升。技术部门后来提出将诺曼底级船体延长15米(49英尺),可使航速提高5节(9.3千米每小时;5.8英里每小时)。然而到了1919年9月12日,罗纳克认为此时继续执行诺曼底级建造工程对法国脆弱的经济负担太大,因此开始重新检讨前4艘舰的建造方案;[40]其中包括将其转换为货船油轮客轮、或是浮动式燃料库,不过以上计划后来都被否决。[41]4艘诺曼底级的续建方案后正式取消,并弃置在朗代韦内克,于1923年至1926年间分批拆解。[40]当中能用的零件后来分配给贝亚恩号,或是用来升级孤拔号战列舰[41][42]

贝亚恩号因建造进度缓慢,若计划完成该舰,需更新部分设计,包括以8座尼克劳斯式(Niclausse)燃油锅炉取代燃煤锅炉,以及更换成输出性能更好的涡轮发动机。甚至在主炮塔上,考虑更新四联装炮塔,用以安装400毫米(16英寸)口径双联装火炮。[38] 1920年4月,造船厂先以清空船台为由将贝亚恩号下水,但此时法国海军有打算将该舰改装成航空母舰。同年晚些时候,工程部门在下装甲甲板顶部架设一座尺寸43米 × 9米(141英尺 × 30英尺)的临时木制平台当作飞机着陆用的测试飞行甲板,同时间还搭建一组两头悬挂着加重沙袋的横向阻拦索,接着于1920年底在土伦附近进行飞机降落评估。这项验证最终很成功,证明贝亚恩号有潜力进一步改装成标准航空母舰,因此法国海军于1922年决定将该舰改装为航空母舰,改装工程在1923年8月开始,并于1927年5月结束。舰上安装了混合式推进系统,以及12台诺曼式锅炉英语Three-drum boiler[37][43][44]最终贝亚恩号成为法国海军第1艘航空母舰,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不过该舰在战争期间仅执行飞机渡运任务。法国投降后,该舰大部分时间被扣留在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没有经历过任何战斗。[45]1944年,贝亚恩号在美国进行改装,装备了当时美国制的新型高射炮。[28]后来贝亚恩执行执行飞机渡运任务至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为止,最终于1967年在热那亚报废拆解。[46]

流行文化 编辑

  • 战游网营运的战舰世界,于 0.7.1 版本中新增法国主力舰科技树,其中的VI级战舰便是诺曼底级,使用的是三座四联装主炮的设计案。[47]

注解 编辑

  1. ^ 贝亚恩号在改装成航空母舰后服役。
  2. ^ 诺曼底号、法兰德斯号、加斯科涅号、朗格多克号仅下水,并未服役。

注脚 编辑

  1. ^ Le Masson 1984,第409页.
  2. ^ 2.0 2.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4页.
  3. ^ Preston 2002,第67页.
  4. ^ 4.0 4.1 4.2 4.3 Le Masson 1984,第412页.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Preston 2002,第68页.
  6. ^ 6.0 6.1 6.2 6.3 Le Masson 1984,第414页.
  7. ^ 7.0 7.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4–185页.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9页.
  9. ^ Preston 2002,第67–68页.
  10. ^ 10.0 10.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5页.
  11.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8–189页.
  12.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1–192页.
  13. ^ 13.0 13.1 Smigielski 1985,第198–199页.
  14.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1, 201页.
  15. ^ Preston 2002,第70页.
  16.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01页.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Smigielski 1985,第198页.
  18.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1页.
  19. ^ Friedman 2011,第209页.
  20. ^ Preston 1972,第51页.
  21. ^ Friedman 2011,第207页.
  22. ^ Le Masson 1984,第413页.
  23.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7页.
  24. ^ Friedman 2011,第225页.
  25. ^ Friedman 2011,第229页.
  26.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8–199页.
  27. ^ 27.0 27.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9–200页.
  28. ^ 28.0 28.1 28.2 Roberts 1980,第261页.
  29. ^ Silverstone 1984,第88,97,99,103,107页.
  30. ^ 30.0 30.1 Le Masson 1984,第415页.
  31. ^ Whitley 1998,第45页.
  32. ^ Friedman 2011,第210页.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02页.
  34. ^ Smigielski 1985,第204页.
  35. ^ 35.0 35.1 Le Masson 1984,第416页.
  36. ^ Preston 2002,第68–69页.
  37. ^ 37.0 37.1 37.2 Preston 2002,第69页.
  38. ^ 38.0 38.1 Smigielski 1985,第199页.
  39. ^ 39.0 39.1 Le Masson 1984,第417页.
  40. ^ 40.0 40.1 Preston 2002,第69–70页.
  41. ^ 41.0 41.1 Le Masson 1984,第419页.
  42.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00页.
  43.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0页.
  44.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01–202页.
  45. ^ Preston 2002,第70–71页.
  46. ^ Preston 2002,第71页.
  47. ^ 作戰風格大揭密:法國戰鬥艦. World of Warships. [201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中文(台湾)). 

参考书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3. ISBN 978-0-356-04191-9 (英语). 
  • Jordan, John. From Battleship to Carrier: Béarn.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20. Oxford, UK: Osprey. 2020: 8–27. ISBN 978-1-4728-4071-4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1]The Last Century of Sea Power, Volume 2: From Washington to Tokyo, 192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