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勋(1915年1月26日—1974年12月23日),初名和发,字经策,静涛其别名也。行第三。生于广东省顺德县龙江村。以北螳螂拳第七代宗师见称武林。


黄汉勋先生受业于精武体育会。1932年,山东螳螂拳名师罗光玉应香港精武会之聘南下授武,当时17岁的他跟随罗公习武,得其赏识,学艺短短三年,黄氏已代表香港精武会参加广东第十三届省运会,结果精武于此运动会中夺标而归。及后因见螳螂拳在澳门尚未流行,黄氏得罗公之鼓励,于澳门开设螳螂国术馆,成为罗公第一位私人设馆的南方弟子。


1935年,黄汉勋先生接受汉口精武会之邀,北上教授螳螂拳,直至1937年日军侵华,始返港设馆于兴汉道,后再迁往深水埗大南街,继续宏扬螳螂拳,其间同时于香港精武会协助罗公授拳。


香港光复后,黄氏着手复兴精武会。他请来吴汉琛、区兴汉两位同门共襄复兴会务,并进行改组;其后冯维祺、冯竹修、张俊庭、蔡仲夔、陈公哲等陆续加入。精武会的改组,包括将教员与主任二职分开,以便各司专职;又按先生的建议,把国操科改为国术部,强调不分门派地传扬中国武术。除了统筹的工作,他亦在精武会教授螳螂拳,并替会刋撰写专栏。


除自设武馆外,先生先后于铎声游艺社,孔教学院,尚志中学(以上澳门);民强体育会,陶淑女子中学,渔民学校,侨港渔民协会,励存国术社,茶居工业总会,港九酒楼茶室工会,市政卫生局职工总会等任教。


黄汉勋与“新武化”运动

黄汉勋先生习拳于精武期间,已深受“新武化”意念启发,遂将之发挥并贯彻于螳螂拳教学中。其中一要髓便是打破门户私见、避免固步自封,并促进武术之科学化、教学现代化。他沿着罗公的授拳方案,进一步把螳螂拳教学系统化,由浅入深,以精武“工力拳”为基础,再布置四套基本螳螂拳(“崩步拳”、“十八叟”、“躲刚”、“插捶”);进阶则教授较复杂的套路,复至“领拳”及对打。兵器则由“五郎棍”、“八挂刀”开始,再进而学习其他兵器。


他又参考精武会的分级毕业制度,把学拳、习武资历化。学员通过考核,习武满两年为初级毕业,四年为中级,六年高级,八年特级。


“新武化”强调学生与教师的态度。先生参考螳螂派典籍《少林真传》,订定“十愿”与“九不许”,作为学员守则。又早于1950年草拟了《拳师手册》,重视拳师的基本质素,例如待人接物、性格谈吐、授技讲解等,可见他着重拳师的专业形象,以期摆脱过往“武牛粗人”的定见。


著述与典藏

先生著作等身。“螳螂拳术丛书”包含《螳螂拳术阐秘》、《螳螂拳谱》、《螳螂拳术随笔》、《螳螂拳术随笔续集》、《崩步拳》、《插捶》、《躲刚》、《十八叟》、《领崩步拳》、《梅花拳》、《梅花落》、《梅花手》、《白猿出洞》、《白猿偷桃》、《大架式》、《小架式》、《醉罗汉》、《连环锦套》、《军中大刀术》、《燕青单刀》、《虎尾三节棍》、《六合双刀》、《搏击阐要上、下篇》、《罗汉功》、《子午剑》等多种。其中李小龙购入之《小架式》获高价拍卖[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919/00176_150.html]为人所津津乐道。此外尚有《武林知闻录初、二集》及《跌打骨科学》等。其他未刊行稿件仍多。大部分先生文物已典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特藏[https://www.lib.cuhk.edu.hk/tc/collections/spc/archival]。该馆曾于2016年11月11日起至2017年3月20日举办“武艺薪传:螳螂拳黄汉勋宗师与新武化运动藏品展”盛大展出[https://libguides.lib.cuhk.edu.hk/SC_martial_arts201611]。此外亦有部分文物藏香港中央图书馆;名人于右任、罗叔重、张韶石、吴灞陵馈赠黄氏字画、印章、扇面则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汉口精武体育会会刊(1932)》、先生之《武昌游记》、《汉阳游记》手稿则藏武汉市档案馆[http://www.whda.org.cn/]。

参考文献 编辑

  • 黄汉超著《中国近百年螳螂拳术史述论稿》
  • 黄汉超等著《螳螂拳术真传》
  • 卢炜昌《新武化我的拳术意见百则》
  • 《黄汉勋先生服务国术界四十年荣休纪念特刊》
  • 《螳螂拳术源流论丛》
  • 螳螂派黄汉勋https://www.hfwong-manti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螳螂拳书籍一览https://www.hfwong-mantis.com/wp-content/uploads/2019/12/螳螂拳书籍一览.pdf
  • “武艺薪传:螳螂拳黄汉勋宗师与新武化运动藏品展”[https://libguides.lib.cuhk.edu.hk/SC_martial_arts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