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子,又叫做钿子头扣碗头,为一类清朝贵族女性所配戴的标志性冠饰,呈现半圆状,向后脑勺倒扣。

依次是康熙帝孝昭仁皇后、咸丰帝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1860年至1870年代间新婚的贵族妇女、《同光十三绝》中萧太后

钿子头由金属制成框架并覆上黑段、蚕丝网、藤等材质制成。早期在吉庆盛典时,配合吉服穿着。后期在日常生活中,亦配戴[1]:328,在广义上是旗头的一种。其来源源是清朝早期的包头巾,康熙年间出现具金属架的包头巾,即为钿子雏型,至清中期(乾隆至道光年间)钿子兴盛发展,到了清晚期主要装饰风格形式定型并取代吉服冠成为更为常见的女性冠饰。钿子由钿花装饰程度分满钿、半钿,因多用于日常生活佩戴,又称常服钿[1]:328,饰满凤凰的满钿亦称凤钿,而到了清末在钿子上插饰花簪的习惯演变出了挑杆钿子。

装饰风格 编辑

钿花 编辑

镶在钿子上的饰物称为钿花,与汉族凤冠的装饰材料相似,主要为、点翠(金属胎底或纸胎底)、宝石刚玉尖晶石碧玺粉晶翡翠玛瑙等)、料石(琉璃)、珍珠珊瑚等材料进行装饰。

钿花常见的纹样有凤凰蝴蝶蝙蝠花卉祥云博古暗八仙等纹饰,其中镶满凤凰钿花的亦称凤钿。

半钿 编辑

嵌有较少钿花的钿子称为半钿。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记“满钿七块、半钿五块,皆用正面一块,钿尾一大块,此所同者,所分者则正面之上长圆饰,或三或五或七也。”[2]:60通常为日常生活中所配戴。老年妇女、寡妇所戴[1]:328。有时会在配戴半钿时追加簪饰。

满钿和凤钿 编辑

相较于半钿,满钿镶有更多钿花,日常生活配戴。年轻女子所戴[1]:328。通常使用于较重大的场合例如宫宴宴会、婚嫁等;和半钿一样有时在配戴时会再追加簪饰。

而当钿子的钿花为凤凰造型时通常称为凤钿。装饰七支翟鸟,鸟衔珠串,垂至眉间。留存的实物中,有五只金累线凤鸟在上,下排点翠翟鸟九支。另一种形式凤钿,全套包含钿口、钿顶(钿尾)及面簪八件,即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记“凤钿之饰九块”[2]:59—60

由于清代对于首饰图案的阶级规范较不严格所以凤钿并非仅皇后可配戴,亦有亲王、皇子命妇配戴凤钿的画像留存。

红绒钿子 编辑

除了在钿子上装饰金属或纸胎钿花以外有时会在原有的钿花下再饰有红绒制成的钿花,通常见于婚嫁用的钿子。

挑杆钿子 编辑

挑杆钿子起源于在钿子上簪花、追加其余簪饰的习惯,至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出了在原有的钿子上左右各簪一枚大型花簪的装饰风格,称为挑杆钿子。

前身与清早期雏型 编辑

 
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描绘身穿褙子包头巾的传统仕女形象

“钿”解释为头上的装饰品。为绢花簪子的统称[1]:328。亦解释为镶嵌金银珠宝的饰件[2]:58

包头 编辑

清早期的旗人女性流行用包头巾梳理包头造型,即为钿子的前身。清初《阅世编》记,“包头上用珠网束发,下垂珠结宝石数串,两鬓亦以珠花、珠结、珠蝶等捧之。”最早绘有钿子的图像制成于康熙年间。清朝中期,出现头戴钿子的后妃画像。当代研究者据此推论钿子出现在康熙年间,形成于雍正、乾隆年间[1]:328

明代妇女流行的发饰——包头(包头巾)为布巾形式。研究者王倩倩认为,虽然两者材质不同,佩戴者身份不同,但“并不影响钿子起源于包头这个说法”。亦有研究者陈娟娟认为“钿子和包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两者之间没有交集”[1]:328

钿子雏型 编辑

包头的造型到了大约康熙朝时开始出现在金属架上包覆包头巾制成的冠饰,即为钿子的雏型,推测可能是为了方便摘带和配戴更多首饰,不过此时的钿子在装饰上能仍较素雅。详细可参考温禧贵妃墓出土实物。

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孝昭仁皇后半身便装像》中,孝昭仁皇后头发中分,佩戴钿子。钿子上仅装饰有两组小型饰件,推测为金镶珍珠簪饰[2]:63

清中期的兴盛发展 编辑

到了乾隆时期花丝镶嵌点翠嵌宝缉珠等宫廷首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颠峰,钿子也在此时开始兴盛、迅速发展,装饰风格越见华丽,此时钿子上的钿花尚无成规要求,常可见饰满凤凰的钿子,即为凤钿。

此时清代宫廷钿子的地位逐渐上升、配戴场合也在增加,但是尚不如清晚期时普及,由此时期的画像中可见许多命妇身着吉服袍时搭配钿子不配戴吉服冠,不过在郎世宁及其余宫廷画师所作《心写治平》、《清院本亲蚕图》、《塞宴四事图》、《万国来朝图》和道光时期的《雍宫式范》可见清中期的后妃在重大典礼时仍以穿朝服配戴朝冠、穿吉服袍配戴吉服冠为主。

清晚期 编辑

此时期钿子上钿花的搭配形制已大约固定,其使用场合也十分普及,日常、婚嫁、重要庆典皆有配戴的几率。 光绪帝大婚图册中可见身着吉服袍配戴钿子的命妇,慈禧太后也留有身着吉服袍并且配戴簪花钿子的画像。故有研究者推论,清中期以来已成为穿着吉服时主要的冠饰[1]:328,已取代吉服冠。

戏曲与现代影视发展 编辑

 
光绪《同光十三绝》中描绘的梅巧玲饰演的《雁门关》萧太后。虽然是辽代契丹人,仍佩戴钿子、身穿清朝吉服。2018年时电视剧《大宋宫词》亦曾受此类造型误导[3]

戏曲 编辑

清末传统戏曲形成后,异邦女子常以旗人妇女形象为装扮,例如著名京剧剧目《四郎探母》、《雁门关》中萧太后一角受清晚期服饰风格影响后不以辽代服饰为装扮,而是参考旗人妇女造型配戴清代簪花钿子,可参见于光绪年间画作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之萧太后扮相。即是穿吉服、戴着花朵钿子的清朝命妇形象。2018年,电视剧《大宋宫词》制作时,受此类造型影响,以《清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中近似的造型为萧太后装扮[3]

影视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故宫博物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王倩倩. 《钿子形成时间及佩戴场合》. 艺术品鉴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7, (2017年01期): 328. ISSN 2095-2406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2.3 陈慧霞. 《清代宮廷婦女簪飾之流變》.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6, (2016年第二十八期): 53—124 [2021-10-19]. ISSN 1029-47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繁体中文). 
  3. ^ 3.0 3.1 记者:杨文杰. 李少红:将改掉《大宋宫词》中“萧太后”的清朝造型. 责任编辑:张淳. 新华网. 2018-09-18 [202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简体中文). 随后,剧组曾就“萧太后”形象解读道,由于没有历史资料可以参考,因而剧组服装师在研读了大量契丹服饰文字性描述、找了各种可能参考的资料基础上,发现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的“萧太后”是最有特点的服饰造型,因而剧中归亚蕾的扮相就是对该画作的还原再现。而据考证,实际上,归亚蕾服装造型出自《清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