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温荥阳郡开封县人(今河南省开封市),曾任后燕太子詹事。郑温三个儿子郑晔郑恬郑简,分别是荥阳郑氏北祖、中祖、南祖的始祖,在唐朝这三人的子孙被列为“禁婚家”而知名。[1][2]

禁婚家 编辑

唐朝显庆四年,唐高宗下诏禁止包括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自己做主互相通婚。然而这些士族并不理会这道禁令,也没有因此衰落,自称“禁婚家”反而身价更高,高宗的禁令得到反效果。[3][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廖莹中注《韩昌黎全集‧卷二十六‧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有郑豁者,仕慕容垂国,为其太子少保。(豁字君明,魏将作大匠浑五世孙。仕垂,为太常少卿。)其孙简,当拓拔魏为荥阳太守。(豁子温,燕太子詹事。生三子:晔号北祖,恬号中祖,简号南祖。)
  2. ^ 2.0 2.1 李华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神龙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大盛,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孙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
  3. ^ 资治通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显庆四年》:初,太宗疾山东士人自矜门地,昏姻多责资财,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而魏徵、房玄龄、李𪟝家皆盛与为昏,常左右之,由是旧望不减,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悬隔。李义府为其子求昏不获,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劝上矫其弊。壬戌,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然族望为时俗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昏。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