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目录,又作道教经目道教目录,指道教经书目录。随众多道教典籍如上清经灵宝经的流传和出世,道士开始编订不少“道经目录”用来记载道经丹书的名称、传世过程、撰述或出世年代、类型和卷数等事项。

已知最早道教目录载于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分为道经和诸符两类。在南北朝时期,陆修静编纂《三洞经书目录》奠定后世道藏“三洞”分类的基础。隋唐时期,不少帝王崇信道教。唐玄宗下令编纂《道藏》,目录曰《三洞琼纲》。古代的道藏目录大多已经亡佚,现仅存《大明道藏经目录》和《道藏阙经目录》。[1][2]

道教目录 编辑

道藏一切经 编辑

藏经目录 编辑

葛洪在《抱朴子·遐览》记载其师郑隐的藏书,分为“道经”和“诸符”两大类,内容涉及仙道方术、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

陆修静在泰始七年(471年)上呈《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南朝初期江南流行的三批道经群:洞真部上清经、洞玄部灵宝经、洞神神三皇文,以及药方符图,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目录学著作,确立后世道藏的“三洞”分类。

至元十二年(1275年)刻石的〈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叙述道教经书的源流和流传状况,起始自陆修静(406-477)上呈《三洞经书目录》至宋德方(1183-1247)刊刻玄都宝藏为止。

《大明道藏经目录》和《道藏阙经目录》是现在仅存的古代道藏目录。

名称 编纂者 年代 收书数量 备注 存佚
抱朴子·遐览 葛洪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261种、1299卷 [3]
三洞经书目录 陆修静 宋明帝泰始七年(471) 1228卷 [4] 【佚】
玉纬七部经书目 孟法师 南梁 n/a [5] 【佚】
陶隐居经目 陶弘景 南梁 n/a [5] 【佚】
玄都经目 玄都观道士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 2040卷 [6] 【佚】
三洞珠囊 王延 北周建德三年(574) 8030卷 (经传疏论) [7] 【佚】
隋朝道书总目 n/a 隋炀帝 377 种、1216 卷 [8] 【佚】
玉纬经目 尹文操 唐高宗 7300卷 [9] 【佚】
一切道经目 史崇玄 唐朝先天初年 2000余卷(藏内见在经) [10] 【佚】
三洞琼纲 张仙庭 唐玄宗 7300卷 [11] 【佚】
三十六部经藏目 n/a 唐朝天宝年间 2130卷 [12] 【佚】
宝文统录 王钦若 宋朝大中祥符年间 4359卷 [13] 【佚】
宋万寿道藏经目录 黄裳 宋徽宗 5481卷 [14] 【佚】
道藏阙经目录 n/a 明朝 794种、2040卷 [15]
大明道藏经目录
(正、续道藏目录)
张国祥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 1415种、4517卷 [16]
重刊道藏辑要总目
重刊道藏辑要子目
贺龙骧 光绪三十二年(1906) 292种、531卷 [17]
道门一切经总目 贺龙骧 光绪三十二年(1906) [18]

题解 编辑

名称 编纂者 年代 范围 备注
道藏目录详注 白云霁 明朝天启六年(1626) 简注《正统道藏》及其《续道藏》 [19]

三洞四辅经目 编辑

隋唐道士升阶时,会受戒律、经教、符箓作为凭证。按《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和《三洞奉道科戒》,其次第大略为三皈五戒(清信弟子)、正一箓、五千文箓、洞神经箓、灵宝经箓、上清经[20]。明清正一道的道士品阶,则是按照《天坛玉格》,该书是整合宋元道法法职阶序与既有经箓法位的产物[21]

又按道教传说,历代圣人帝王道教祖师神仙得受道经,上起三皇,下到汉武,乃至于张天师魏夫人葛仙翁等。

类型 名称 编纂者 年代 范围 备注 存佚
上清经 上清源统经目 n/a 南北朝 上清经卷 [22] 【佚】
真诰·甄命授·道授 陶弘景 南梁 上清经卷 [23]
茅山志·道山册 刘大彬 元朝天历元年(1328) 茅山宗所奉道经
灵宝经 灵宝经目 陆修静 刘宋元嘉十四年(437) 灵宝经卷 [24] 【佚】
敦煌遗书 P2861、P2256 宋文明 南北朝 灵宝经卷 [25]
黄箓立成仪·斋坛安镇经目 蒋叔舆 南宋 灵宝斋会施用道经
洞神经 太上洞神三皇仪·三皇券文 n/a 南北朝 洞神经十四卷
太玄部 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 n/a 南北朝 太玄部经
三洞经
四辅经
三洞奉道科戒·法次仪 金明七真 南北朝或隋唐 〈灵宝中盟经目〉
〈上清大洞真经目〉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张万福 唐朝 〈戒目〉
〈正一法目〉
〈道德经目〉
〈三皇法目〉
〈灵宝法目〉
太上黄箓斋仪·转经 杜光庭 唐朝 三皇汉武等所受道经 [26]

官府私人图书目录列表 编辑

书名 编纂者 分类 数量 备注 存佚
汉书·艺文志 班固 诸子·道家
方技·神仙家
37种、993篇
10种、205卷
[27]
七录 阮孝绪 子兵录·道部
仙道录[28]
69种、431卷
425种、1138卷
[29] 【佚】
隋书·经籍志 魏徵 子部·道家类
道经(附于四部之末)[30]
78种、525卷
377种、1216卷(不录经目)
[31]
崇文总目 王尧臣 道家类
道书类
35种、170 卷
525种、1004 卷
[32]
郡斋读书志 晁公武 道家类
神仙类
33种
61种
[33]
通志·艺文略 郑樵 道家类[34] 1323种、3706卷 [32]
文献通考·经籍考 马端临 子·道家
子·神仙家
57种
112种
[35]
宋史·艺文志 脱脱 子部·道家类
神仙类(附录在道家类)
102种、359 卷
394种、1216 卷
[32]
四库全书总目 纪昀 子部·道家类 44 种、432 卷
100种、464 卷(存目)
[32]

当代道教目录学著作列表 编辑

  • 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1978)、《敦煌道经图录篇》(1979)
  • 任继愈、钟肇鹏主编《道藏提要》(1991, 1995, 2005)
  • 朱越利《道藏分类题解》(1996)
  • 中国道教协会《中华道藏经目录》(2004)
  • 施舟人傅飞岚主编《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2004)
  •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2004)
  • 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2008)
  • 萧登福《正统道藏总目提要》(2011)
  • 黎志添等,《道藏辑要•提要》(202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养正. 道教概說. 中华书局. 1989. 
  2. ^ 宇汝松. 魏晉南北朝道經目錄學略考 (PDF). 弘道. 2006. [失效链接]
  3. ^ 《抱朴子》:遐览者,欲令好道者知异书之名目也。郑君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
  4. ^ 《法苑珠林》:又案宋太始七年,道士陆修静答明帝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
  5. ^ 5.0 5.1 《道教义枢》:又序三洞经……,其卷数题目具如陆先生《三洞经书目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等所明,今不具辨”
  6. ^ 《广弘明集·笑道论》:玄都经目云道经传记符图论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二千四十卷有本。须纸四万五十四张。其一千一百余卷经传符图。其八百八十四卷诸子论。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陆修静录。有其数目及本并未得。
  7. ^ 《云笈七签·尸解部二》:周武以沙门邪滥,大革其讹,玄教之中,亦令澄汰。而素重于延,仰其道德,又召至京,探其道要。乃诏云台观,精选道士八人,与延共弘玄旨。又敕置通道观,令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藏。
  8. ^ 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通志·艺文略·第五》
  9. ^ 《道藏阙经目录·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
  10. ^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具如目录;余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可易解者,此不详备。其所散逸,伫别搜求,续冀修缮,用补遗阙。而经且久远,字出灵圣,梵音罕测,云篆难窥,或为无识加增,或为传写妄误,或持浮伪之说,窃揉真文,或采菁华之言,将文释典,不可齐其所见,斥以灵篇。今之著述,或所未悟,中间阙疑,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经音义》。兼撰《妙门由起》六篇,具列如左。及今所音经目与旧经目录都为一百十三卷。
  11. ^ 《文献通考》引《宋三朝国史志》记3744卷,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记7300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记5700卷
    《太上黄箓斋仪》:“至开元之岁,经诀方兴。玄宗著琼纲经目,凡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寻值二胡猾夏,正教凌迟。两京秘藏,多遇焚烧。上元年中,所收经箓六千余卷。至大历年,申甫先生,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长庆之后,咸通之间。两街所写,才五千三百卷。近属巨寇凌犯,大驾南巡。两都烟煤,六合榛棘。真宫道宇,所在凋零。玉笈琅函,十无三二。余属玆艰会,漂寓成都。扈跸选京,淹留未几。再为搜捃,备涉艰难。新旧经诰,仅三千卷,未获编次。又属省方,所得之经,寻亦亡坠。”
  12. ^ 南竺觀記.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三十六部经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一天之下,三洞宝经合有三十六万七千卷。二十四万四千卷在四方,十二万三千卷在中国。上清二百卷,灵宝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一二百卷,符图七十卷。《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一千余卷,合二千一百三十卷□□在世。三府四典、八索九丘、五经六籍,并出其中。余十二万八百七十卷在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于世。 
  13. ^ 《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宋朝再遣官校定,事具《道释志》。尝求其书,得七千余卷,命徐铉等雠校,去其重复,裁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大中祥符中,命王钦若等照旧目刊补,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为新录,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又撰篇目上献,赐名曰《宝文统录》。
  14. ^ 《道藏阙经目录》:宋万寿道藏经目录十卷
  15. ^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藏经之刊行第五〉:“……以此知今本《阙经目录》即明正统刊藏时校元代道藏(即《玄都宝藏》)所阙之目录,其次第同也。”
  16. ^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 - 道藏經目錄.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17. ^ 李丰楙. 〔道藏輯要〕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18. ^ 《道藏说略》系列之:朱越利《道藏》总说.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19. ^ 《四库全书提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明道士白云霁撰。云霁,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人。是书成于天启丙寅,以道藏之文分门编次。
  20. ^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和《三洞奉道科戒》
  21. ^ 张超然. 道法整合的藍圖:《太上天壇玉格》研究. 
  22. ^ 《云笈七签·上清源统经目注序》
  23. ^ 陶弘景据许谧与许翙的写本辑入《真诰》
  24. ^ 《云笈七签·灵宝经目序》
  25. ^ 柏夷. 《靈寶經》溯源 (PDF). 弘道. 2013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8). 
  26. ^ 《太上黄箓斋仪·转经·历代圣人神仙所受经》,另参《三洞珠囊·老子为帝师品》、《犹龙传·为帝师》、《混元圣纪》
  27. ^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汉书·艺文志》: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28. ^ 下分4小类: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
  29. ^ 《广弘明集·七录序》: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氏神仙,陈于方伎之末。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
  30. ^ 下分4小类:经戒、饵服、房中、符录
  31. ^ 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昇玄》之属。其余众经,或言传之神人,篇卷非一……其术业优者,行诸符禁
  32. ^ 32.0 32.1 32.2 32.3 孙显斌. 历代目录对道书的著录与分类 (PDF). 图书馆学刊. 2013, 9. 
  33. ^ 谢一峰. 轉折與建構:書目中的道教史. 文史. 2017, 2. 
  34. ^ 下分25小类: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箓、吐呐、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
  35. ^ 《文献通考》:道家之术,杂而多端,先儒之论备矣。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箓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黄帝、老子、列御寇、庄周之书所言者,清净无为而巳,而略及炼养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至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炼养而不言清静。卢生、李少君、栾大之徒,则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之之徒,则言符箓而俱不言炼养、服食。至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所谓符箓者,特其教中一事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