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东部分场

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东部分场位于台湾台东县鹿野乡龙田地区,为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辖下的一座分场,该分场主要以辅导与推广台东、花莲,及南部高雄屏东地区之茶叶与饮料作物改良与技术研究为主[1]

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东部分场
Tea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Taitung Substation, COA
(英语)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基本信息
机关类型中央四级行政机关分场
所属部门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
员额11人
授权法源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办事细则
主要官员
副研究员兼分场长萧建兴
副研究员兼股长罗士凯
任命者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场长
组织编制
内部单位2课、2室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81年
前身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台东分场
联络信息

茶改场东部分场大门
地址台东县鹿野乡龙田村北二路66号
电话+886-89-551446
网站www.tres.gov.tw
茶业改良场东部分场办公厅舍

沿革 编辑

背景 编辑

台湾东部地区因受限于地形限制,来往西部交通不便,致使商业较不发达,加上花东纵谷地区土地受环境限制而缺乏高经济价值农作物,因此台湾省政府为改善东部地区农业生态,于1980年代开始推广花东地区茶叶种植[2]

成立 编辑

有鉴于花东地区茶叶种植开始发展,台湾省政府评估由茶业改良场于花东择地设立分场借此辅导茶叶改良与研究,而当时以花莲瑞穗乡舞鹤地区的茶叶种植最为蓬勃,因此原先规划茶改分场因设立于舞鹤,而后经时任鹿野地区农会总干事邱云海积极向时任台东县县长黄镜峰游说下,黄镜峰县长答应将全力争取茶改场于台东设立分场,指示农务课加上鹿野地区农会与鹿野乡公所等单位一同配合争取设立分场[3]

经台湾省政府核准,茶业改良场于1981年奉准于台东县鹿野乡龙田地区设立茶业改良场台东分场[1],并由台东县政府协助,购地30公顷新设办公厅舍与试验用茶园等,所有工程于1983年12月底完工,1984年1月起开始营运[2][1]

1999年配合台湾省政府“精省”,茶改场改隶属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东分场一并改隶,组织全衔改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台东分场”。2020年6月11日因应茶改场组织修正,台东分场改为茶叶改良场所属之派出单位。2023年8月1日起随农委会升格为农业部,更名为“农业部茶业改良场台东分场”。

2014年11月有民众发现鹿野乡龙田地区产业道路上的44棵吉贝木棉树修剪到剩5米高,原先树高约30米所形成的林荫大道在当地成为景点,对此负责树木修剪的茶改场台东分场分场长吴声舜澄清,由于高约30米的木棉树过于高大,树枝掉落常常压坏下方茶树,经茶农多次反映后,评估修剪至5米高为最适合照顾的高度[4]

组织架构 编辑

设有分场长一人,下设茶作、制茶两课,以及会计、总务两室,总编制员额11人,技工17人[2]

植栽环境 编辑

所在地为花东纵谷南端的鹿野乡龙田村,海拔高度约150~175米,土壤组成为灰化红壤土,酸碱值落在5.0~6.0的偏酸性,全年均温约摄氏22.5度,全年雨量落在2,182.9毫米湿度约85%[2][1]

推广业务 编辑

主要业务包含辅导花东、高屏地区之茶农培育优良茶种,研究与改进茶种的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制茶品质技术,以及茶叶安全检验、包装、展售等业务[1]

台东茶区 编辑

台东茶区气候冬季偏暖,因此晚冬早春为台东特色茶种,最早自1963年起于鹿野乡、卑南乡开始种植茶作,目前两乡茶园面积约781公顷、太麻里乡高海拔茶园有84公顷,其于包含金峰乡海端乡延平乡达仁乡池上乡等合计有81公顷茶作[2]

台东鹿野福鹿茶区原先以小叶种乌龙茶做为主要茶种,并命名为“福鹿茶”加以推广,却于1995年遭逢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低价茶叶进口台湾,冲击茶叶市场,造成鹿野茶区近千公顷福鹿茶园几近荒废[3]。后于2008年经时任台东分场分场长吴声舜改良下,利用茶区生产之茶菁原料研制适合冷泡与热泡的全新茶种,将其命名为红乌龙茶,重新发展鹿野茶区新特色[5]

花莲茶区 编辑

花莲茶区最主要分布于瑞穗乡舞鹤台地上,总面积约320公顷,最早于1958年由台湾土地银行在舞鹤开发红茶种植,1964年开始对外销售,其余包含万荣乡21公顷与光复乡9公顷,种植茶种包含青心大冇、青心乌龙、台茶12号等品种[2]

屏东茶区 编辑

屏东茶区主要分布于满州乡,所种植之茶树为实生苗,因此茶园内各株茶树的树势、萌芽期、芽色、叶形、色泽等都不相同,因此其茶种特色为滋味浓稠、苦中带甘[6]

高雄茶区 编辑

高雄茶区主要分布于六龟区,气候特色为气温偏高,栽种茶种包含青心乌龙、台茶12号、台湾山茶等,部分海拔高度较高之茶园其茶叶烘制方式会仿高山茶清香方式制造,茶质保有清醇滋味与香气[6]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臺東分場.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台灣東部茶區茶葉發展概況. 教育部 教育大市集. [2022-06-07] (中文(台湾)). 
  3. ^ 3.0 3.1 組織概況. 鹿野地区农会. [2022-06-07] (中文(台湾)). 
  4. ^ 台東龍田「林蔭大道」被腰斬禿頭 茶改場:5m最好照顧. ETtoday新闻云. 2014-11-11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中文(台湾)). 
  5. ^ 范宏杰. 紅烏龍起源.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中文(台湾)). 
  6. ^ 6.0 6.1 林儒宏. 中南部各茶區特色說明.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中文(台湾)). 
引用错误:name属性为“茶改台东分场3”的参考文献没有在<references>标签中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