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这是一座最高、最年轻且非常活跃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研究正在进行的大陆与大陆碰撞构造的典型地点。 喜马拉雅弧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沿岸的南迦帕尔巴特峰(8,138米(26,699英尺))向东延伸约2,400 km(1,500 mi),到达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峡谷南迦巴瓦峰(7,756米(25,446英尺))西藏东部[1]。 其中约800 km(500 mi)位于尼泊尔境内; 其余地区包括不丹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的部分地区。

尼泊尔地形图。

自5500万年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始于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印度次大陆欧亚大陆的碰撞,已使印度地壳增厚至目前的70 km(43 mi)厚度[2]。 印度的西北端在与亚洲碰撞后似乎已经沿着缝合带的全长相遇了约4000万年[3]

在印度-亚洲碰撞开始之前,印度地盾的北部边界可能是一个变薄的大陆边缘,其上沉积了元古宙碎屑沉积物和寒武纪±始新世特提斯陆架序列[1]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山地貌构造划分 编辑

海姆(Heim)和甘塞尔(Gansser)将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分为四个构造地层区域,这些区域具有独特的地层学和地形特征[4]。 从南到北,可分为五个纬向地形构造带,它们是:

  1. 恒河平原(特莱平原
  2. 亚喜马拉雅山脉(Chure 或西瓦利克山脉
  3. 小喜马拉雅山(摩诃婆罗多山脉),
  4. 大喜马拉雅山,以及
  5. 西藏喜马拉雅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Dewey, J.F.; Shackleton, Robert M.; Chengfa, Chang; Yiyin, Su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1988, 327 (1594): 379–413. Bibcode:1988RSPTA.327..379D. S2CID 122295871. doi:10.1098/rsta.1988.0135. 
  • Heim, Arnold; Gansser, Augusto. Central Himalaya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Swiss Expedition, 1936. 1939. 
  • Le Fort, P. Himalayas, the collided range: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continental arc.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75, 275A: 1–44. 
  • Le Fort, P.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 Yin, A.; Harrison, T. M. (编).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5–109. 

注脚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