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3°57′59″N 120°56′50″E / 23.966426°N 120.947090°E / 23.966426; 120.947090

埔里石珠,是原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爱兰桥旁的砾石丘,具风水传说,2001年桃芝台风后施工意外毁去,今为仿制品。

埔里石珠
埔里石珠(照片中央枯草处)
位置南投县埔里镇爱兰桥旁南烘溪与桃米溪交会处

原貌 编辑

在埔里镇爱兰桥东边上游15米南烘溪、桃米溪交会处,原有一处被称为“埔里石珠”、“埔里之珠”的砾石土丘[1]。此石地基约7平方米,高3米[2]。上生鸟榕等草木,如溪床上的一座盆景[2][3]。远古的埔里遭乌溪侵袭切穿,形成爱兰台地及牛相触地形,此石珠即是侵蚀地形造成的砾石残丘[4]

附近还有一座没有护栏的水泥桥,方便农民从南村坪仔顶越过南烘溪往珠格里、溪南里去耕作,以此取名叫“石珠桥”[5]

传说 编辑

埔里早期为湖泊,使得入口的爱兰台地状似一艘船[1]。台地东边的爱兰桥、醒灵寺一带被称为“船首”,铁山里一带则称为“船尾”[6]。船身包括埔里基督教医院、埔里高中、爱兰国小、大马璘遗址、公墓等[2]。东边的埔里石珠、与西侧的巨石便像是码头的系船石[3]。在当地有“埔里窟有入无出”、“大船载入有入无出”等风水传说,指埔里石珠稳住了大船、守住当地的钱财[1]

维护 编辑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边的巨石被轰炸机炸毁,仅存东边的埔里石珠[3]。后来进行溪床整治,埔里石珠便处在南烘溪拦砂坝、桃米溪拦砂坝之间[1]

2001年桃芝台风,南烘溪水暴涨,冲走河床堆放赈灾物资的货柜屋,致撞坏爱兰桥施工便桥,影响埔里人出入[3]。石珠桥也被冲毁[5]。8月2日,公路局第二区工程处埔里工务段为抢修便桥,将埔里石珠用挖土机铲平,作为溪床的垫脚路[2]。以高兆佑担任会长、7月28日才成立的埔里采风协会,便展开要求工务段重建的活动[7]。8日,高兆佑等二、三十人到埔里石珠被铲平的地点抗议[2]

埔里石珠的风水传说之一是指外地人来埔里后会习惯于气候环境,以此长居[1]。2002年,受之前九二一地震、桃芝台风影响,造成人口继续纷纷外移[8]。因地方议论认为石珠被铲除会造成不良影响、又被地方文史工作者反应,工务段参考旧照片与耆老意见,于2003年9月13日重建[3]。为挡住抵挡水流冲蚀,内部埋设十根钢骨,并深入地下1米、高3米、宽5米[6]。同年12月27日,镇长马文君、镇代主席潘淑玫主持揭幕式[9]

至2016年报导时,重建的石珠已隐没河床地杂草间。爱兰社区居民曾盼相关单位整顿环境,并增设能让年轻一辈了解在地历史文化的解说牌。[6]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杨树煌. 《新聞幕後》豐富傳奇 維繫埔里命脈. 中国时报. 2003-09-25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余炎昆. 埔里石珠 逃過天災 躲不過人禍 工務段搶修愛蘭便橋 遭剷平成墊腳路 文史工作者惋惜. 联合报. 2001-08-09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余炎昆. 埔里石珠 重現南港溪 桃芝時被包商剷平 地方惋惜 工務段參考老照片復原. 联合报. 2003-12-24 (中文(台湾)). 
  4. ^ 廖志晃. 石珠遭挖除埔里人惋惜. 中国时报. 2001-08-09 (中文(台湾)). 
  5. ^ 5.0 5.1 杨树煌. 《頭家心聲》石珠橋沖毀 重建遙遙無期. 中国时报. 2003-07-02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佟振国. 愛蘭橋下新石珠周邊 居民盼整頓. 自由时报. 2016-05-13 [202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中文(台湾)). 
  7. ^ 杨树煌. 文化人攜手,展現埔里風采. 中国时报. 2001-12-24 (中文(台湾)). 
  8. ^ 陈志成. 人口外移已成宿疾. 中国时报. 2002-09-28 (中文(台湾)). 
  9. ^ 杨树煌. 石珠重現 埔里熱烈慶生. 中国时报. 2003-12-2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