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客语(又称为共同新客家话)是一个依据各地客家话变体重建祖语。 与诸多汉语族类似,原始客语因其词汇包含较多历史层次,而难以透过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重建。

原始客语
共同新客家话
重建自客家话
区域中国南方高地[1]:393
时代公元1280至1530年[1]:394,444
重建之祖语

历史

编辑

一般认为自秦朝开始至唐朝初期,汉族移民便以缓慢而稳定的步伐,逐步向中国南方迁徙。随后,居住在高地地区的居民开始与当地畲族(和活聂同样被识别为畲族,但两者不同)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1]:379-382。上述汉族移民可能说着早期汉语,并且透过文化交流将汉语传播至畲族祖先。

后受到安史之乱北宋女真族建立之金朝覆灭的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导致人口大量增加,随之引起新移民与早期存在的高地汉族移民之间的冲突[1]:386-387。冲突平息后两个群体便开始融合,新移民带来的语言为先前移民所操持语言中注入新的上层语言层次,而这种新语言即是日后成为多层次的原始客语之前身[1]:391,399,439

尽管新客家话和畲话有着共同创新,但畲话内部依然有新客家话没有的语言创新,这意味着新客家话和畲话在语言系属中,已从他们的共同祖语分支成为相互独立的姐妹语言。而该共同祖语又和并系群“老客家话”(Paleo-Hakka) 密切相关[1]:438-440

分类

编辑

若要重建原始客语,首先须确立所使用的客家话方言。欧康诺 (O'Connor) 早期的重建仅采用与梅县客语相似的语言材料,柯蔚南称之为“主流客语”(Mainstream Hakka);而柯蔚南重建之祖语被称为“新客家话”除了包含主流客语外,还包括与主流客语互不相通、且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赣南客语[1]:i

以下几项是用来区别新客家话特征的标准[2][3]

  • 切韵阳上字根据词汇不同,分别读作阴平调或阳上调。
  • 系词为“系 *hei6”及其相关形式。
  • 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多为 /ŋai/ 或是由早期形式 /*ŋai/ 之延伸变化。
  • 动词“吃”为“食 *šik8”及其相关形式。

音韵

编辑

辅音

编辑

以下为共同新客家话所构建之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后音 软颚音 声门音
鼻音 / m / / n / / ň / / ŋ /
塞音 不送气 / p / / t / / k /
送气 / / / / / /
塞擦音 不送气 / ts / / tš /
送气 / tsʰ / / tšʰ /
擦音 / f / / s / / š / / h /
近音 / v / / l /

与现存各客家话变体类似,辅音 /m/、/n/、/ŋ/、/p/、/t/、/k/ 可出现于韵尾

共同新客家话保存了齿音和齿龈后音的区别,这个现象也出现于现代标准汉语台山话等现代汉语族诸语言;同样,共同新客家话亦如上海话般保留了鼻齿龈后音。

滑音

编辑

共同新客家话的滑音/i//u/ 或其组合组成。

元音

编辑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闭元音 i ɨ u
中元音 e ( ə ) ( ɚ ) o
开元音 a

括号中的元音出现于来自明代北方、清代官话或是近代汉语等北方汉语借词中[1]:270

韵母

编辑

下列表格列出由滑音、音节核及韵尾构成的共同新客家话韵母,每个韵母右侧会写上例字,若该字可构建出不同韵母则以括号显示。

音节核
/i/ /ɨ/ /u/ /e/ /ə/
/ɚ/
/o/ /a/ /ŋ̩/
韵尾 *-i
*-ui[a]
*-iui (锐)
*-ɨ *-u
*-iu
*-e (事)
*-ie[b] (锯)
*-ə[c] (而)
[d]
*-o
*-io
*-uo
*-a
*-ia
*-ua
*ŋ̩ (女)
/i/ *-ei[e] (买) *-oi (海)
*-ioi[f] (岁)
*-uoi[g]
*-ai
*-iai
*-uai
/u/ *-eu
*-ieu
*-ou *-au
*-iau
/m/ *-im *-em *-om *-am
*-iam
/n/ *-in *-un
*-iun
*-en *-on
*-ion
*-uon
*-an
*-ian
*-uan
/ŋ/ *-iŋ *-uŋ (翁)
*-iuiŋ[a]
*-eŋ
*-ueŋ
*-oŋ
*-ioŋ
*-uoŋ
*-aŋ
*-iaŋ[g]
*-uaŋ
*-uiaŋ
/p/ *-ip *-ep *-op *-ap
*-iap
/t/ *-it *-ut
*-iut
*-et[g] *-ot
*-iot
*-uot
*-uiot
*-at
*-iat
*-uat (括)
/k/ *-ik[a] *-uk
*-iuk
*-ek
*-uek
*-ok
*-iok
*-uok[a]
*-ak
*-iak
  1. ^ 1.0 1.1 1.2 1.3 此字有多个相同韵母之读音。
  2. ^ 仅作为*-iu的变体出现。
  3. ^ 仅作为*lə的变体出现。
  4. ^ 仅作为独立音节。
  5. ^ 多作为*-ai的变体出现。
  6. ^ 暂定,在某些音节中以*-oi的变体出现。
  7. ^ 7.0 7.1 7.2 许多以此韵母重建的音节有不同的发音。

构拟之韵母违反了主流客语中常见,前元音后不允许出现软颚音韵尾的音韵规则,这是由于现存部分客家话方言允许软颚音及齿音做为前元音后之韵尾辅音,如宁都话[1]:41-44,因此须重构为最近共同祖语之形式。

声调

编辑

共同新客家话有7个声调,其中塞音在声调阴阳分化中演变为送气音。下面表格列出四声以及共同新客家话声调之间的关系: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阴声调 1 阴平 3 阴上 5 阴去 7 阴入
阳声调 2 阳平 6 阳去 8 阳入

由于各地客家话声调调值大不相同,因此难以重构精准的声调调值。例如,阴平调在梅县话[˦] (44)[1]:14-15,而在饶平话则是 [˩] (11)、宁都话则为 [˦˨] (42) 或 [˦˧] (43)[1]:41-44等。阴入调和阳入调可透过韵尾区分其声调,音位上来说不算独立声调,然而它们在传统声韵学中被视为独立的声调,在此单独列出。

词汇

编辑

下面节选一些重构于原始客语之词汇,柯蔚南仅布林仅包含对两种以上方言中现存形式的重建。

现代标准汉语 重建形式 书面形式
是(系词) *hei6[a]
*šik8
我(单数) *ŋai1 / *ŋai2 / *ŋai3
你(单数) *ŋ̩2 ~ *ŋ̩3 / ni1 / *ňi2
*kai5 / *kai2[b] / *kai3[b]
没有、不存在 *mau2 / *muo2[c]
儿子 *lai6
女儿 *ŋ̩3 / *ňiu3 / *nie
*muoi5 *tse3 / *muoi5 *tsɨ3 妹子
*mian5
眼睛 *ŋan3
*ŋan3 *tšiu1 眼珠
*muk7 *tšiu1 目珠
*tšoi5 [d]
房子 *vuk7
*san1
*liaŋ1
*fan6 / *pʰon6
*tšʰiun1
*luon3
*tʰan3
*ňiuk7
穿(衣服) *tšok7
站立 *kʰi1 企/徛
说话 *koŋ3
*va6
知道 *ti1*tek7 知(得)
*hiau3 *tek7 晓得
  1. ^ 若此拟音是正确的话,则此例是*ei出现于声门音后的唯一词源。
  2. ^ 2.0 2.1 此形式较少见。
  3. ^ 以比较重构法回推,其后代语言难以构建出单一祖语形式。
  4. ^ 尽管众多书面来源写为“嘴”或“喙”,但此形式无法代表是这两字演变而来。[1]:32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Coblin (2019).
  2. ^ Norman, Jerry Lee.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89: 323-344. 
  3. ^ Coblin, W. South. VI Varia and Concluding Remark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58.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15. ISBN 9789860459265. 

参考书目

编辑
  • Coblin, W. South. Common Neo-Hakka: A Comparative Reconstructi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63.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19. ISBN 978-986-54-3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