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南京大屠杀的争论日文南京事件[1]、南京虐殺事件[2])指的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的1937年与1938年之间,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战争罪行反人类罪行的争议。该事件的指标性,也成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首先中日双方对该事件所造成的遇害人数及损害状况一直存有争议,这是因为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的统计偏差较大。许多中国历史学者又常将近30万死者,视为对遇难总人数的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在日本的否定论者及右翼支持者常抓住这一点,主张实际死亡人数显著低于远东军事法庭的官方数字,甚至认为大屠杀事件是战争导致,或是纯属虚构或中国人所做。历史学界普遍认可1945年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保卫战之调查,得出占领南京城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城内及周边200里城镇及村落实施暴力的程度与范围“20-30万”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在日本,尽管公众对大屠杀有不同意见,但仅有很少数的人完全否认暴行的存在。数十年来,一些日本记者及学者(如洞富雄本多胜一)在批驳修正主义者的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然而过去半个多世纪,日本却渐渐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存有较大争议,包括性质、程度等。包括东中野修道在内的否定主义者言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在国际媒体(主要是中国韩国)产生反响,在此同时中韩方面对日本的仇恨加深与宣传,又反过来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及邻国关系的负面螺旋,使得事件难以被充分的多元考据并还原。[3]

双方对遇难人数的争执 编辑

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实际遇难人数,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派争论的焦点。由于官方档案多半遗失,人们只能从其他间接档案中推测实际遇难人数和损失大小。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南京大屠杀共造成人员伤亡约260,000人。这是根据1946年南京战争法庭(英文: Nanjing War Crimes Tribunal)的调查。日本历史学者对遇难人数的估计范围则从0人至200,000人不等[4][5][6],不过中国对遇难人数的官方估计值都为三十万人以上(仍在补充上升)。也有法国学者认为只有十万以下[7],部分数字更低至4万人[8][9],甚至更少。

双方事件性质的认知差异 编辑

根据2015年联合国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总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就引发日本外交部门强烈质疑,虽然日本的政府也称:“无法否认日军在进入南京以后,杀害了很多非战斗人员和掠夺行为等事实。但是,关于受害者的具体人数有很多说法。日本坦率认识到,由于殖民统治和侵略,给很多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我们会把深刻的反省和衷心的道歉时刻铭记于心,决心不再发动战争,走和平的道路。”,不过在民间往往是更加激进的主张[10]

当前日本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研究存在3个派别,分别是“虚构派”、“肯定派”和“中间派”,事实上因为中日两国教育机构其实已合作多年,2009年就出版“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认可了南京惨剧的残酷性,只是双方仍有部分歧见,另外一部分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历史事件的轻描淡写之外,有关中日历史研究的姜克实教授补充指出,当前中国对南京大屠杀等日军犯罪行为的宣传、教育也并不算合适,因为是“以培养民族间的怨恨感情为中心”,双方都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11]。可以说,由于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举动,往往被中国认为是全体日本人在变相否认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因此这类争论往往激起中国日本的反感,并造成日本与其中国关系紧张。右翼里常根据当时日本是“解放东亚”的政治宣传,主张日军的特别行动中间必然需考虑南京百姓福祉,既然是使人民脱离国民政府暴政而来,故而屠杀思想应该不可能在这种军队里存在,奇特的是这些军国主义者往往也宣称屠杀都是不对的,但这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捏造出来的历史。还有比如日本军国主义直接否认有大范围的针对平民的屠杀存在,认为屠杀不过是战争中发生的少数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并非出于日本皇军的本意,然而充分的史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12][13]

在日本政治里大东亚战争是解放战争的论据中,当年日本“从蒋集团专制中解放中国人民”的政治主张经常被利用到,不过这种观念在中国并没有普遍的认识[14]。曾在2012年6月24日,广东省人文学会副会长、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在其新浪微博说:“英勇的军队(满洲国军队)正同友军(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起‘解放南京’”,之后该发帖很快引爆网络怒火。因为网民不了解日本政治史的情况下,会得出认为他是认可南京大屠杀,是解放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结论,《环球时报》痛批中国教育专家公然美化日军侵华实在令人震惊,信力建虽然并发表道歉声明,但当即表示不满,称这些言论是用于讽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残留,同时评论《环球时报》“断章取义”。[15][16]

其他争议 编辑

对于南京城范围的定义,屠杀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遇害人员身份等三个问题,各界存有较大争议。

事发地点 编辑

南京大屠杀较为狭窄的定义仅包括发生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屠杀事件以缩减规模,而较为宽泛的定义则包括发生在南京城外的屠杀,更为宽泛的定义将属于南京行政范围内的六个区中所发生的屠杀事件也包含在内。不过一般来说都采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所裁定的大屠杀范围是南京城及周边200华里的城镇及村落的大南京部分。

持续时间 编辑

类似地,南京大屠杀所持续的时间,有人认为仅限于南京城陷落后的六个星期,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将自日军于1937年11月中旬侵入江苏省起直至1938年3月中旬这4个月中所发生的所有屠杀事件都归于南京大屠杀的定义之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认为,严重的大屠杀持续了7周,其中前3周属于非常严重的大屠杀。

死者身份 编辑

关于遇害人员的身份问题,有日本看法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杀害战斗类人员,例如杀害战俘和疑似游击队,以为是可以谅解的战争罪行,虽然与之的努力还在进行中,但在中国此数字的讨论被禁区化,甚至有人认同南京发生惨案,但却因主张仔细调查、详加取证是否真有30万平民死亡被处罚。另一方面在乌克兰基辅发生的布查大屠杀中,中国网络舆论圈反射出的双重标准等等[17],这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身政治正确的限制,也往往会被用来质疑中国是否存在政治勒索的行为。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日本政府机构采用的称呼
  2. ^ 波多野澄雄庄司润一郎. 日中戦争―日本軍の侵略と中国の抗戦. 日中歴史共同研究報告書. 2010年1月31日 (日语).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3. ^ {Cite web |title=迷雾里的历史|url=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42-201306064.pdf%7Cdead-url=no }}
  4. ^ "([//web.archive.org/web/20201211093202/https://sites.google.com/site/historicaltranslations/shokunnankingsurv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久保存版 - 三派合同 大アンケー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hokun!, February 2001, 192-193.
  5. ^ Katsuichi Honda, The Nanjing Massacre: 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9), xiii.
  6. ^ "([//web.archive.org/web/20201211093202/https://sites.google.com/site/historicaltranslations/shokunnankingsurv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久保存版 - 三派合同 大アンケー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hokun!, February 2001, 194.
  7. ^ Jean-Louis Margolin, "Japanese Crimes in Nanjing, 1937-38: A Reappraisal," China Perspectives, January–February 2006.
  8. ^ "Nanking Atrocities - In the 1990s." Nanking Atrocities - In the 1990s. Online Documentary: The Nanking Atrocities, Aug. 2000. Web. 12 Feb. 2014.
  9. ^ The Nanking Atrocities: Fact and Fable.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4). 
  10. ^ {Cite web |title=日本将怎样对应南京大屠杀申遗成功?|url=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151014-%E6%97%A5%E6%9C%AC%E5%B0%87%E6%80%8E%E6%A8%A3%E5%B0%8D%E6%87%89%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AE%BA%E7%94%B3%E9%81%BA%E6%88%90%E5%8A%9F%EF%BC%9F%7Cdead-url=no }}
  11. ^ {Cite web |title=南京大屠杀 中日从历史到政治的纠结|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2130157.aspx%7Cdead-url=no }}
  12. ^ Fogel, Joshua A.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2000, page 46-8
  13. ^ Dillon, Dana R. The China Challenge. 2007, pp. 9–10
  14. ^ Japan Tries to Defend Its Behavior during theSecond World War: The Case of the Nanking Massacre (PDF). 
  15. ^ 单仁平:美化日军侵华者应付出代价. 新浪网. [2012年6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中文(中国大陆)). 
  16. ^ 中国教育专家公然美化日军侵华实在令人震惊. 环球时报.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中文(中国大陆)). 
  17. ^ 【專欄】中國教員談南京事件被免職,露出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