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厝 (彰化县员林市)

三块厝,是台湾彰化县员林市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市东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浮圳里、镇兴里、大峰里。历史上的东山还包括八卦台地顶部较平坦地区的西侧,即今芬园乡大竹村西部近边界地带的中段及北段。日治前期的边界调整,将该地区改划归同安寮管辖。[1][2][3]

历史 编辑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三块厝地区为一街庄,称为“三块厝庄”,隶属于燕雾下堡。该庄昔日北与东山庄为邻,东与同安藔庄为邻,南边为施厝坪庄湖水坑庄番仔仑庄,西边为三条圳庄。当时最东边到达八卦台地顶部较平坦地区的西侧。[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彰化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员林区”,隶属于彰化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员林区改隶属于台中厅。1920年(大正九年),该庄改制为“三块厝”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员林郡员林街[4]。因为边界调整,八卦台地顶部西侧改划归同安寮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彰化郡芬园庄[2]

战后员林街改制为员林镇,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员林镇改隶属彰化县。2015年8月,员林镇因人口数超过新的标准而升格为员林市。

聚落 编辑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三块厝、大仑坑,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此外,本地区尚有刘厝、庵头、阿宝坑、竹仔坑、麒麟坑等聚落。[3]

交通 编辑

县道137号(山脚路四段~三段)是彰化至二水源泉的道路,主要沿八卦台地西侧山麓地带而行,大致以东北—西南走向转东北东—西南西走向再转北北西—南南东蜿蜒经过本地区中部偏西地带,并与县道148号在本地区北部边界地带共线一小段线。由该道路向东北转北独行后再转北北西可前往大村、花坛、彰化,向南南东转南南西可前往社头、田中、二水等地。[1][5]

县道139号(大彰路三段~二段)是伸港乡新港至鹿谷乡初乡的道路,本地区所在路段系沿八卦台地棱线而筑,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蜿蜒经过本地区东部边界外不远处,并于县道148号交会于下樟空聚落。由该道路向北北西可前往芬园与大村交界地带、芬园与花坛交界地带、花坛与彰化交界地带、彰化、和美、线西等地,向南南东可前往南投、中寮、集集、鹿谷等地。[1][5]

县道148号(员东路一段、山脚路四段)是王功至草屯的道路,大致以西南西—东北东走向转西南—东北走向蜿蜒经过本地区西北部凸出部分的颈部地带,并与县道137号在本地区北部边界地带共线一小段路。由该道路向西南西可前往员林市区、埔心、溪湖、芳苑等地,向东北可前往芬园南部、草屯等地。[1][5]

乡道彰78-2线(员水路110巷、浮圳南巷、山脚路三段81巷)是万年至三块厝的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中部偏西南的县道137号路口。由此向西南西转西微南出境后,可前往三条圳东南端并止于乡道彰78线路口。[1][3]

学校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2.0 2.1 《台湾堡图大正版》,台湾总督府,1921年
  3. ^ 3.0 3.1 3.2 《彰化县员林镇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7年5月
  4.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5. ^ 5.0 5.1 5.2 《彰化县行政区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