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香港维基人布告板/2006年6月

香港政府部门命名争议的投票现已开放

现时在Category:香港政府部门的条目,很多都在名称之前加上“香港”一词,但亦有一些没有。2006年2月,有属于加上“香港”一词的香港政府部门被删除,开始了‘香港政府部门需不需要加上“香港”’的激烈讨论。讨论已经进行接近4个月,至今仍未有一致的共识,暂时仍是不强制加或不加,导致条目名称出现不统一的现象。

关于这个争议的讨论可参见Wikipedia talk:香港维基人布告板/香港政府部门需不需要加上“香港”这处。

由于这个争议可以影响其他地区政府部门在中文维基百科的命名原则,因此这个投票是开放给所有地区合基本投票资格的维基人参予投票和讨论。然而,是次投票结果只会于香港政府部门强制执行,并不会对香港以外的政府部门有任何约束性的影响。

希望各位香港维基人到Wikipedia:投票/香港政府部门需不需要加上“香港”投票,以结束这个争议。 -- Kevinhksouth (Talk) 01:37 2006年6月3日 (UTC)

[请求] 香港区旗

已移動到Talk:香港區旗

大家好,书生已将以上图片删除,Image:Chung Ying Street.jpgImage:Chung Yin Street Boundary.jpg因删除票多过保留票已被删除,无办法......

Image:Chung Yin Street Boundary.jpg我认为是书生自把自为地删除,在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2006年5月20日#Image:Chung Yin Street Boundary.jpg中,只有书生的反对票,Tonync的中立票和我的保留票,在票数相同的情况下应点样处理﹖强烈反对书生自把自为地删除图片。--蜜蜂 (Talk) 16:16 2006年6月3日 (UTC)

  • 根据tonync的意见,我可以向Shizhao留言投诉,效果和对着墙壁投诉是一样的,可供自由选择。--蜜蜂 (Talk) 09:49 2006年6月4日 (UTC)
唉,对某人的作法真是……我完全明白蜜蜂的感觉。绝对支持!--Onsf 15:27 2006年6月6日 (UTC)
已移動到Talk:東九龍綫

阮小仪

已移動到Talk:阮小儀

统计刊物和统计表可在网上香港统计数据书店免费下载

香港政府新闻网:

政府统计处公布,即日起统计刊物和统计表,可在网上香港统计数据书店免费下载。....官方统计数字是公营和私营机构作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材料,藉提高这些数字可用程度及方便查阅程度,预期将有助提升统计认知。....香港统计数据书店在2001年建立,除提供最新出版的刊物外,由2001年10月起出版的各期刊物已可免费下载。

--mingwangx (talk) 10:07 2006年6月7日 (UTC)

谢谢分享。小为 10:11 2006年6月7日 (UTC)

闲谈香港条目提升计划

香港条目提升计划不知不觉已开办了9个月,已提升了36个香港条目,当中已有6篇成为了特色条目。这段期间,见到多了不少活跃的香港维基人加入,但参予这个计划的人手始终不足,导致很多提升条目遭到投闲置散。希望这个计划能够得到更多关注吧,否则就等如形同虚设了。

另一方面,我在香港条目提升计划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计划成效竟然有规律的周期性表现。这个现象真是不知如何解释了。

期间 平均评分
1月8日至1月22日 3.5
1月22日至2月5日 2.7
2月5日至2月26日 3.4
2月26日至3月12日 1.4
3月14日至3月26日 4.3
3月26日至4月9日 1.5
4月9日至4月23日 3.6
4月25日至5月9日 1.8
5月9日至5月21日 3.8
5月21日至6月4日 1.6

-- Kevinhksouth (Talk) 13:27 2006年6月7日 (UTC)

也许是拣选特色条目的方法的缘故,又或者是提升完一个后要休息,无力提升第二个的缘故(??)-Hello World! 16:33 2006年6月8日 (UTC)

巴士

我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所以想问一问。为什么所有“巴士”都变成“公車”,而“公車”却变成“巴士”了? “巴士”变“公車”还可以,但“九龙巴士”变成“九龙公車”就太难接受了!(如无法理解,请按编辑以阅得全文)Cosferia 10:55 2006年6月9日 (UTC)

出现在那个条目呢?因为巴士 <=>公車是中文繁简转换之一。-- 12:54 2006年6月9日 (UTC)
“元朗区”的条目,“九铁巴士”和“龙运巴士”变成了“九铁公车”和“龙运公车”。我发觉原来只是有时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刚才看“九龙巴士公司”变成了“九龙公车公司”,但现在又没有问题。Cosferia 15:27 2006年6月9日 (UTC)
此等的问题是由于在中文维基的自订转换表失效了,而在MW软件的tw预设转换中又定义了“巴士→公车”一字,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情况。--Shinjiman 15:45 2006年6月9日 (UTC)
有强迫不在转换的方法吗?即使对台湾人而言,“九龍巴士公司”还是应该是“九龍巴士公司”,即使台湾人看都没理由要变成“九龍公車公司”。--Onsf 11:51 2006年6月16日 (UTC)

九广铁路车票

有没有人可补充“罗湖储值票”的资料?我只记得它售HK$300。另外,此条目未有提及以往的纸制单程票和来回票、头等附加月票(不记得它正确名称),以及马场来回票等。 --Hello World! 17:58 2006年6月10日 (UTC)

香港桥梁

Category:香港桥梁Template:香港桥梁香港桥梁列表,看怕应该是“香港跨海桥梁”吧。(香港桥梁在全港各区多的是)故建议把这三个名称补回“跨海”二字。--Hello World! 05:13 2006年6月11日 (UTC)

不知道筑在海上的东区走廊算不算?-Hello World! 05:25 2006年6月11日 (UTC)

“香港桥梁”应该还包括另外一些桥梁,比如在沙田区的翠榕桥沙燕桥沥源桥等……--Shinjiman 05:58 2006年6月11日 (UTC)
这个当然。问题是你觉得什么才是“香港桥梁”?是否要跨过水道的才算。事实上,以最广的定义来说,香港桥梁有超过 2000 条。-Hello World! 08:22 2006年6月11日 (UTC)
还是应分开设立“香港桥梁”和“香港跨海桥梁”两个不同的条目/目录?--Hello World! 16:24 2006年6月11日 (UTC)
我觉得应该创建“香港跨海桥梁”并成为“香港桥梁”的子分类,是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Shinjiman 19:24 2006年6月11日 (UTC)
香港的桥梁不算太多,似乎Category:香港桥梁一个分类已可包含所有香港桥梁。另,行车天桥应该不算是桥梁。--Toblerone 19:27 2006年6月11日 (UTC)
同意。现时跨海桥梁已大致齐备。如果是欠缺的,应该也只是(十条以内的)跨河桥梁,虽然知名度应不及前者。 -- Kevinhksouth (Talk) 06:53 2006年6月12日 (UTC)
跨河桥梁肯定不只十条......起码香港河流远超过十条,假设香港有50条河流,而每条桥上有五条路的话,已有数百条这样的桥梁......(当然,只是让人涉水而过的木板并不计算在内)--Hello World! 07:33 2006年6月13日 (UTC)

看到en:Liu To Bridge,冒汗中 --Hello World! 00:44 2006年6月12日 (UTC)

有什么问题?--minghong 02:35 2006年6月12日 (UTC)
英语维基还有一篇讲沙安街的条目,比着我就完全不知道记载它的价值了。--Hello World! 14:13 2006年6月12日 (UTC)

普通行车天桥不是桥梁??? --Hello World! 14:13 2006年6月12日 (UTC)

同意,就算是行人天桥也是桥梁哦。--minghong 15:20 2006年6月12日 (UTC)
也许移到“香港大桥”?--minghong 17:18 2006年6月12日 (UTC)
英语有 flyover 和 footbridge 去区分行车和纯行人的天桥。我们要先定义我们想收录的是什么。另外,在我眼中“香港大桥”和“香港桥梁”无什么分别,反正在香港,什么东西也被冠以一个大字。
为什么不能?Hong Kong flyovers等如香港行车天桥;Hong Kong footbridges等如香港行人天桥。香港桥梁要细分,可循两个方向,除了行车行人,就是跨海、跨河及非以上两类的。 -- Kevinhksouth (Talk) 08:20 2006年6月13日 (UTC)
我上文写的,是大家低估了跨河桥梁的数目。究竟我们应收录的目标是 (1) 香港跨海桥梁 ? (2) 香港跨海、跨河桥梁 ? (3) 香港的所有行车天桥 ? --Hello World! 08:29 2006年6月13日 (UTC)
很好解决,先要有Category:香港桥梁,如果数量太多,有需要的话再开子分类Category:香港跨河桥梁/Category:香港行车天桥--Onsf 16:15 2006年6月13日 (UTC)

离题一下,其实Category:香港山峰亦面对类似问题。现时不论高矮,都一律叫做,但其实当中有点只是小。不过又没有一个客观的方法来分类大山小山,而且对于地球来说,香港所有的山峰都只能当小山丘吧……?其实最好叫“香港的山”啦,但我们习惯不用“的”字吧。--minghong 17:18 2006年6月12日 (UTC)

只是因为现代中文惯用了两个字代表一个意思。简单的“香港山”三个字,已足够并能正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但这样显然不符合现代中文的用法。--Hello World! 07:47 2006年6月13日 (UTC)
“香港山”很怪,要改也改为“香港山丘”较好。 -- Kevinhksouth (Talk) 08:20 2006年6月13日 (UTC)
或者“香港群山”或“香港丘陵”?--minghong 16:17 2006年6月13日 (UTC)

对了,还有Category:香港岛屿。那些什么什么排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只可以容纳一至两个人在岛上。当然,我曾写过的大小磨刀洲都是因为新机场的关系才有少许意义吧。--minghong 17:24 2006年6月12日 (UTC)

至少鸭脷排不是一个只可以容纳一至两个人的岛屿--Hello World! 15:00 2006年6月14日 (UTC)
维基最有意思的是可以在这里查到一些书本都找不到的小事物。我一直都认为,一个条目在电脑上顶多只是几kb,内容太差的当然就不应留,但如果内容可以但就一直讨论其意义是没有意思的,就我所知现在全部中维基加起来才百多MB,即使加再多岛屿天桥屋村电视节目等等等,会多个1MB都不容易,用不着太过节省吧,小事物没人写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写最少在某些人心中这巳经不算太小了,有人写内容ok的可以留就多留吧,像现在一直提屋村的删除根本没什么意义。--Onsf 11:59 2006年6月16日 (UTC)

在街上拍街景、楼宇等

最近我计划拍些照片,补充一下东区的街景(尤其是我住的小西湾)。我想,拍街景应该不太难,例如筲箕湾的街景。不过,如果是蓝湾半岛那些私人楼宇呢?我从未试过自行拍照上传到维基,希望大家指点一下!--Gary Tse 08:46 2006年6月12日 (UTC)

如果阁下的照片是按照自由版权协议发布的话,建议可以将它们上载到commons中,这样,所有的维基媒体的计划也可以使用。--Shinjiman 09:00 2006年6月12日 (UTC)
啊,谢谢你提醒!--Gary Tse 09:16 2006年6月12日 (UTC)

还未解封吗?都三个月了。我想改改它们的页面分类而已。--minghong 15:28 2006年6月14日 (UTC)

已帮你修改了。另外也多谢你为香港各地方和设施再以地方细分。加油呀! -- Kevinhksouth (Talk) 02:33 2006年6月15日 (UTC)
不用谢啦。还有部分新九龙和新界的地方未有细分,我还会继续的,不过慢慢来吧。当然也欢迎大家一起帮手啦。;-) --minghong 17:26 2006年6月15日 (UTC)
已初步完成。:-D 如有错误请纠正。--minghong 15:27 2006年6月18日 (UTC)
(!)意见,其实部分新市镇有没有需要“细分”呢?例如“将军澳”可以细分为宝林/宝琳、坑口、马油塘、将军澳市中心、将军澳南等分类呢?--Mtrkwt 22:23 2006年6月18日 (UTC)
当然可以,不然我怎么会说“初步”完成呢?没有细分那些地方,是因为条目不多,我对该地不太清楚,又或者名称未确定(宝琳?宝林?)。--minghong 01:36 2006年6月19日 (UTC)
小弟参考过英文维基,尝试在“将军澳”的分类再细分为坑口、将军澳南、调景岭,如有错误,请修正。--Mtrkwt 07:20 2006年6月19日 (UTC)
如果看过香港地方列表,都应该留意到新界很多次要地方还未有自己的条目,这对使用地方名称进行分类构成阻碍。 -- Kevinhksouth (Talk) 12:11 2006年6月19日 (UTC)

《维基读本——香港》征稿及海报、横额、纪念品设计活动

 
本届年会标志,由英国的Tonync设计。

你好,维基人!

2006中文维基年会的筹备工作目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最近我们有两项活动,公开邀请各地维基人参与。


《维基读本——香港》(暂名)征稿活动

《维基读本——香港》是新一期以香港为主题的维基读本,出版的原因之一是为参加2006中文维基年会的朋友提供场刊外的另一份读物。现时,我们正在进行“维基人写作”部分的征稿中,可是由于较早前宣传不足下,反应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将延长征稿日期至2006年6月25日,请大家踊跃支持,写出你的维基观感、轶事。有关的征稿详细内容及指引,请按此查询。

同时我们正在进行人手募集中,有兴趣者请加上你的签名,我们会不定期进行有关的讨论。


年会设计活动

继上一次的年会标志设计后,我们现时已开始年会的海报、横额、纪念品的设计征集,同样地希望各地的维基人能积极支持,所有作品将会经讨论及修订后再由香港工作小组选出适合年会使用的。


期望大家能多关注年会筹备的进展,并能为维基人的首届年会多出一分力。

邀请你的维基人: Stewart~恶龙 02:33 2006年6月16日 (UTC)

宝琳还是宝林?

已移動到Talk:寶林

大大公司

大大公司是不少1970年代或以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忆(似乎暴露了年龄秘密)。不知这里有没有年纪比较大的维基人可以补充一下呢? --Toblerone 09:37 2006年6月18日 (UTC)

香港中学名称

已移動到Talk:聖若瑟書院

Wikipedia:特色条目评选中,中银香港目前只有4票支持,比规定支持票数还差1票。评选期快完了,希望各位香港维基人能够关注一下,到该处投票,并改善这个条目不足之处(如有),以获取足够支持率当选成为特色条目。 -- Kevinhksouth (Talk) 10:09 2006年6月18日 (UTC)

元朗站?西铁站及轻铁站有否需要合并?

Talk: 美孚站曾有人提及,屯门站兆康站应否与屯门站 (轻铁)兆康站 (轻铁)合并呢? 在小弟立场而言,屯门站 (轻铁)兆康站 (轻铁)等轻铁文章质素有待改善,反在元朗站条目比较清晰,小弟是不介意将屯门站兆康站天水围站元朗站的西铁及轻铁合并为同一条目介绍。

欢迎大家在Talk: 元朗站讨论!(请不要擅自合并或分割现有文章)--Mtrkwt 07:28 2006年6月19日 (UTC)

百度地图

已移動到Talk:百度地圖

Wikimapia

WikiMapia是结合Google Maps及Wiki引擎的计划,在这个网站上,使用者可以在Google Maps提供的地图上加上一段文字资讯。AirBa (talk) 12:22 2006年6月19日 (UTC)

已移動到Talk:香港禮賓處

关于苏耀宗条目

已移動到Talk:蘇耀宗

麻烦将政府新闻处礼宾处分别移至香港政府新闻处香港礼宾处,配合模版和其他部门的条目。 -- 06:53 2006年6月23日 (UTC)

关于香港政府部门种种

经归纳后,发现现时中文维基的香港政府部门条目的确出现了(或曾出现)以下多种命名情况:

  1. 原称,如行政署 [注1]、礼宾处 [注2]
  2. 原称,兼有“香港”二字,如香港警务处香港政府新闻处(两次移动前) [注3]
  3. 冠上“香港”作辨识,如香港消防处,原名“消防处”;香港水务署,原名水务署
  4. 冠上“香港政府”作辨识,如香港政府效率促进组,原名效率促进组
  5. 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作辨识
  6. 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辨识,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
  7. 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而原名亦兼有“政府”,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新闻处 [注3]
  8. 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而省去原兼有之“政府”,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移动前) [注3]

注:

  1. 行政署网页,banner标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政务司司长办公室辖下行政署,但内文多用“行政署”。
  2. 礼宾处网页,banner标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政府总部礼宾处”,但内文多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礼宾处”。
  3. 政府档案处网页,banner标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香港政府政府档案处”,但内文多用“政府档案处”。
  4. 搜寻政府网站有关特首、司局长等,有49个结果(误)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其中一个结果更是中央政策组 - 论坛及研讨会 《珠三角新时代: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03年):
开幕辞: 董建华先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
而更多的结果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1. 若论全称/正式名称,该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而非“香港特别行政区”。但是,政府网站的用法亦五花八门......

同时,维基以尊重原创者的条目名称为准则,亦分化条目的名称。另可参见Toblerone的对话页 -- 08:18 2006年6月24日 (UTC)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现在重新发起了Wikipedia:投票/香港政府部门命名方式这个投票。希望大家能够关注。 -- Kevinhksouth (Talk) 08:42 2006年6月24日 (UTC)
关于Wikipedia:投票/香港政府部门命名方式,可不可以加上“如该名称只用于香港,用原名;如果不是的话,才以2a至5b的方法消歧义”?我觉得不应该强制以2a至5b的方法统一名称。选择1并没有说明消歧义的方法。--minghong 16:06 2006年6月24日 (UTC)

香港维基媒体协会成立进展

有意见认为而时会章草案中的干事会行政决策形式,未能充分体现维基精神,因此建议将现时的干事会改为一个集体负责制的行政委员会形式,详情如下:

  • 委员会全体委员由普选产生
  • 委员会主席由委员自行互选产生
  • 委员会秘书及财政由委员会自行互选产生,提交财政预算或报告时,以整个委员会名义提交
  • 任何弹劾或罢免将以整个委员会为对象,不能只弹劾或罢免委员会其中之一的委员

请大家讨论及发表意见。--encyclopedist (对话页) 15:12 2006年6月24日 (UTC)

首个每周翻译的香港条目

城门河成为首个被选为元维基每周翻译的香港条目,可喜可贺!中文维基百科的版本较英文完善得多,当中以Toblerone的内容扩充最为功不可没。 -- Kevinhksouth (Talk) 09:05 2006年6月26日 (UTC)

Kevin兄过奖了! 原本我也不知道有这个元维基每周翻译计划,好像很有趣,见到同一条目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未来也可以让其他语言的条目翻成中文。希望未来有更多中文及香港条目当选,这计划似乎也可用作为宣传香港的渠道。--Toblerone 14:13 2006年6月29日 (UTC)

7月香港专题

转眼间便一个月了,又是决定下个月香港专题的时候。我提议Category:香港社会,各位有无意见? -- Kevinhksouth (Talk) 12:03 2006年6月30日 (UTC)

“元朗”、“元朗新市镇”及“元朗市”

近来看到这三个条目的改变,但觉得好奇怪。

  • 叫“元朗”的条目,但提及的只有人文历史,没有地理。(我想对一个地名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地理吧)
  • “元朗新市镇”被重定向到“元朗市”,但两者不会是一样吧。况且连新市镇的模板都由元朗改成元朗市,其他新市镇的条目不会有这样的安排(把叫“XX”的新市镇重定向到“XX市”)。曾经在Talk:元朗市讨论过,但有人就坚持没有问题。

大家可否发表一下意见?谢谢! --Cosferia 17:22 2006年6月30日 (UTC)

其实新界的所有新市镇都有此问题。建议统一处理。

根据我的理解:

  • XXX,为原地名,亦为区外人称呼整个地区的名称。我认为应定义为广义(类似西环般),而非狭义(例如重定向XX到XX市)。
  • XXX市/XXX市中心/XXX新市镇,为政府发展新市镇时开创的新名字,应可合并到同一条目。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大埔墟就是新市镇之前的产物。
  • XXX区,这是行政区划,当然可以成为一条目。

--minghong 18:04 2006年6月30日 (UTC)

所有称为“XX新市镇”的条目,也会括著其包含地方,例如“荃湾 (荃湾、葵涌和青衣)”、“沙田 (沙田和马鞍山)”,而元朗市侧没有括著其包含地方。

--NEO 05:50 2006年7月2日 (UTC)

It simply because some new towns have more than one centre or nucleus of development, while others don't. — Instantnood 18:02, July 2, 2006 (UTC)

  • “元朗市”个“市”字之前系Talk:元朗市提过,因为当时政府已把“元朗市”译成“Yuen Long Town”,而且我在字典里根本找不到“Town”是代表墟市的,只找到是代表“市中心”和“市镇”,而“元朗市”是“元朗”的市中心,它本身也是个“新市镇”
  • 而且从“Yuen Long Town”这个词语已经知道政府已经把“元朗市”这个地方列作市镇了。而且政府把“元朗市”列作“新市镇”之前,“元朗市”根本只是去到南至教育路,北至安宁路的范围
  • 而Instantnood先生之前给我的规划处地图,“元朗市”的范围只有“元朗市东部和西部”,不过那个规划只是回归以前甚至勾划出朗屏邨和元朗工业园兴建前的元朗市范围而已。难道现在的元朗市不会扩展的吗?那么现时的“元朗市南扩展区”是什么东西?虽然有更多的政府文件是写“元朗南扩展区”,可是如果政府当初是写“元朗南扩展区”,也不会造了“元朗市南扩展区”这个词语。
  • 而且“朗屏邨”和“东头工业区”不能合并成“元朗市北部”,始终两个范围的规划是不同的。不过这样可以排除“朗屏邨”和“东头工业区”不是“元朗市北部”吗
  • [2]规划署会把L/YL-TE/1K(即元朗市东部)分拆,那么怎可能把规划署的图则作依据
  • 现时很多新市镇也老化了,而政府也很少使用“新市镇”这个名词了,连区议会[3]和九巴[4]都用了“元朗市”这个词语,证明“新市镇”这个词语也不合时宜

--NEO 06:15 2006年7月3日 (UTC)

算了,我已作了最大的让步了,如果有人再改,后过自负。(不过请别移动元朗市了!) --NEO 11:48 2006年7月3日 (UTC) PS:其实元朗市本身是没有范围的,所以也别用“元朗市的范围”了!--NEO 11:53 2006年7月3日 (UTC)

如何“后过自负”呀?请“文明用语,尊重自己与他人,恪守维基礼仪”!我觉得重点其实是对“元朗市”一词的理解不同。“元朗区”中有两个新市镇,一是“元朗”(所以命题是地名加地形,变成“元朗新市镇”),二是“天水围”。“元朗”是自古传来的地名,“元朗市”是元朗的市,从前只有墟市,现在呢?政府把元朗(可能是元朗市吧)划定,发展新市镇。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以后建立起的整个规划区,是元朗新市镇,而不是元朗市。我自己猜想啦,你的想法应该是,元朗市一步一步扩充,到现在的地步,从来都只是元朗市,没有其他。但新界的乡郊地方,如果不是成为了新市镇,由政府划出发展区,带动基建及设施,怎可能有今日的规模?所以把地方统称为新市镇,我觉得比较自然。

另外你又说“元朗市本身是没有范围的”,如果没有范围,为什么不让一个有具体范围及规划的名称来统称这地区,而要用一个没有范围的名称? --Cosferia 17:45 2006年7月3日 (UTC)

那么,“元朗新市镇”的发展不能令“元朗市”扩大吗? 不过我觉得用“元朗市”比“元朗新市镇”较自然。 --NEO 23:43 2006年7月3日 (UTC)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提交给规划署咨询吧!(我相信规划署会有个答复给我们)--NEO 03:31 2006年7月4日 (UTC)

  • 请问你真的是写了信去规划署了吗?如果有答复的话,应该可以做一个官方答案了吧!
    • 而如果规划署的答复是“元朗市跟元朗新市镇是不同的东西”,是否两个条目就可以解除这种“重定向”的关系,各自发展?我希望的只是这样而已,起码保住新市镇的名称。至于“元朗市”的定义,小弟不才,无能再切磋下去。请你一而再,再而三,反复仔细地想想一些问题,究竟“元朗市本身有没有范围”,名称的起源、历史,是否包括工业园、休闲区……
    • 老实说,不明白你为何要坚持“元朗市跟元朗新市镇是一样的”的想法,根本没有证明。如果你同意两者是不同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比哪个较自然。 --Cosferia 17:32 2006年7月4日 (UTC)

不过如果元朗市跟元朗新市镇真的是不同的东西,暂时也不能可能有“元朗新市镇”这个条目(这只是暂时性),因为Minghong正在研究做个新市镇列表来统一所有关于新市镇条目名称…… --NEO 01:13 2006年7月5日 (UTC)

你不说的话,我又差点忘了……最近有点忙,谁有空的话也可做一做这个列表啦,不一定是我。--minghong 03:46 2006年7月5日 (UTC)
    • 规划署没有说“元朗市跟元朗新市镇是不同的东西”,只是说“政府当局于一九七二年推行大型建屋计划,把元朗市纳入市镇扩展计划内。”“当局在一九七四年拟订首个新市镇发展计划,在一九七八年把元朗列为新市镇,以反映元朗市的次区域中心的角色。”,而且这里http://www.pland.gov.hk/press/publication/nt_pamphlet02/yl_html/concept_c.html

“元朗市的规划原则,是落实政府的规划目标,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新市镇,且发展为新界西北的区域中心,并据此作为新市镇发展及重建的指引。”“新界西北的区域中心”应该和“次区域中心”意思相同,还是暂时维持原有条目吧!(而且一些新市镇条目写“XX新市镇”,一些写“XX”,感觉上好像十分不统一。)

P.S.不过回复却表示了元朗市的原意是市镇,不是墟市。 --NEO 11:31 2006年7月5日 (UTC)

  • 即是你已得到回复?请问可否登出回复的全文?另外,你是向规划署还是土木工程拓展署查询?因为就如你提及网页的内容,我相信你都看过规划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各自描述,其实各有表述,对元朗市还是元朗新市镇似乎有点微妙的分别。 --Cosferia 15:48 2006年7月5日 (UTC)

元朗旧墟早于十八世纪已是区内各项乡郊活动的集中地,是一个位于现时元朗市东北面边缘的墟镇。随人口激增, 交通日渐改善,元朗市亦逐步进行市区式发展。政府当局于一九七二年推行大型建屋计划,把元朗市纳入市镇扩展计划内。当局在一九七四年拟订首个新市镇发展计划,在一九七八年把元朗列为新市镇,以反映元朗市的次区域中心的角色。你可以此连结: http://www.pland.gov.hk/press/publication/nt_pamphlet02/yl_html/index_c.html 阅读“建设香港 放眼未来 --- 元朗”以了解元朗新市镇的涵盖范围和其他相关资料。

--NEO 07:44 2006年7月14日 (UTC)

既然这样讨论也不能作出结论,不如交比Minghong决定吧!

又“烧”到我度?汗……想不通的话,先写写其他条目吧。不用钻牛角尖,天天都写元朗啦!--minghong 09:31 2006年7月17日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香港維基人佈告板/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