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问题

“知识分子”错写成了“知识份子”希望能改正。 可能还有更多保护页面中含有错别字。 Timofey Guzhenko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4:29 (UTC)

   一个疑似的错别字:
   在“反应”一节,倒数第二段
   “其中在六四事件后中国的形象从原本展开现代化改革并且苏联的盟友,转而成为一个针对示威群众进行镇压的威权主义国家。之后反对美国与中国大陆贸易自由化

的蓝队也多次提及六四事件,并且以此认为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美国自身利益都将构成威胁。”中“并且”是不是应为“并非”?

此外,8平方是8²什么时候成了82了?82≠64 Timofey Guzhenko留言2014年7月10日 (四) 07:51 (UTC)

可能还有一个错别字:学运段落中的【筹画】应为【筹划】,望修改。

“知识份子”错别字问题

(!)意见无错别字问题,份子不等于分子。--wsxcde留言2014年7月10日 (四) 08:19 (UTC)

(!)意见“知识分子”才是正确用字。请自行查询政府颁订的国语辞典正确用字。一般出版行业亦都使用此用字,“份”用在指涉数量。Kanno留言2014年7月11日 (五) 09:02 (UTC)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标准不一样。台湾用“分”,大陆用“份”,例如: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By LNDDYL.(留言2014年10月18日 (六) 13:22 (UTC)

大陆用的也是“知识分子”。“身份”的“份”和“分子”的“分”不是同一个含义。 Balthild留言2017年6月3日 (六) 06:28 (UTC)

我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知识分子上加个链接。 Drt drt boy留言2016年5月9日 (一) 19:41 (UTC) 我认为应是“知识份子”,“份子”带有分门别派的意思,更为恰当

您好,中国大陆的汉语词典是没有知识份子一词的,只有知识分子。Tanpero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11:39 (UTC)
(-)反对 没有“知识份子”这一说法,字典里也没有。-- 留言 只玩正版游戏盗版滚开 2020年6月5日 (五) 07:36 (UTC)

除了讨论页,首页和文章都能看

感恩各位贡献--商人留言2014年10月19日 (日) 16:03 (UTC)

现在都不封禁了?我咋不翻墙都能上 ??? 龙之舞 2015年1月23日05:48:38

因为已经 HTTPS 了。Dannyniu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04:34 (UTC)

一些建议

  • 整篇幅的六四的绝大部分采用反共反华的机构文章作为引述来源,六四事件的中立性去哪了?
  •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 “广义的六四事件”一说无来源(那两个英文参考不算吧?都不是中文语境)
  • 至少有人认为"八九"和"六四"分别指民运和屠杀,不能混为一谈。在文中应说明这点
  • 未有评价一节
  • 应提及六四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 文化一节近于点列而稍欠纲领。不过,现在应还可加入国殇之柱,六四文学,禁歌(如血染的风采)等内容。
  • 可以加入延伸阅读
  • 看内文时总感偏长,用了过多"并且"连接句式之缘故?
  • "参见"的连结好像不太相关,尤其是那个新启蒙社。倒是没有"老人政治"

以上218.102.4.14留言2014年10月27日 (一) 07:18 (UTC)

“八九学运”和“六四事件”应当拆分成两个条目

八九学运

主体是学生和民众,客体是共产党反动政权。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六四事件

主体是共产党反动派,客体是学生、民众和共产党良知派。是共产党反动政权统治中国大陆地区期间犯下的一次罪行。

王旭东留言2014年11月4日 (二) 12:40 (UTC)

哟哟哟,“中国共产党反动政权”,云民运人士您来辣?反不反动轮得着您们来评价?Tanpero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11:04 (UTC)
@Tanpero请注意文明,涉及人身攻击的内容将被移除。--Key to Sky遠い空へ(讨论|贡献) 2020年5月30日 (六) 17:56 (UTC)
两者范围虽确广狭有别,但结局相同,不宜割裂而影响编辑阅读,这是讨论过许多次的了。倒是胡耀邦赵紫阳分别“被政变”的事都该有人创建成独立条目,如“九一三事件 ”、“逮捕四人帮”、“王立军事件 ”、“八月宗派事件”、“八一九事件”、“1999年巴基斯坦政变”等。1949年后中国非法、不合程序的政变还多着呢!--WildCursive留言2014年11月4日 (二) 16:50 (UTC)
两者是两个事件,而不是仅仅是范围的不同。是 “八九学运”导致了“六四事件”,而“六四事件”终结了“八九学运”。主要区别在于主导两个事件者是不同的,两次事件体现的意志是不同的。就算你是记流水账,也应该写成“八九学运”,而不应该写成“六四事件”因为主要事由是学运而非镇压,没有“八九学运”,就没有“六四事件”王旭东留言2014年11月7日 (五) 04:50 (UTC)

建议下次再编辑一个编辑六四事件的事件,编辑“编辑一个六四事件的事件”的事件,以此类推。龙之舞 2015年1月23日05:47:27

几个编辑建议

六四事件
 
学生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发起抗议活动后,于上海市所摆置的声援学生运动之横幅。
日期1989年4月15日-1989年6月4日(1月2周又6天)
地点
包含北京市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400多个城市。
目标追求社会平等、解决中国共产党贪腐问题、新闻自由言论自由
方法绝食静坐占领广场;设置路障、投掷石块、抢夺枪械车辆
结果
  • 军队干预并且驱散抗议群众
  • 赵紫阳远离政治核心
  • 江泽民获得提拔机会
  • 政治体制改革停止
  •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
  • 市场经济改革速度放缓
伤亡
死亡241人至2,600人[来源请求](各方估计并不相同)
受伤7,000人至10,000人[来源请求](各方估计并不相同)

感谢诸多编辑者编写此条目,让我这个中国大陆人士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比如才知道流血冲突竟然没发生在广场、军队与民众竟然是互相动手、解放军竟然也有丧生的、学生团体内部竟然内斗等太多从来不知道的事),我认真阅读条目后发现几个小问题或是自己认为有必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事件背景,是不是应该加上东欧剧变等外在大环境对当事各方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当时全球处在政治变更活跃期。

二是事件背景改革开放的内容,是否经该介绍当时中国领导层的政治改革导致的分权状况?国家主席、党总书记、军委主席等由多人担任,导致中央决策会出现内部分歧。

三是 Infobox Civil Conflict 模板,1、目标字段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来源,抗议人群的目标很多,而且多次变更,甚至没有明确领导者,感觉最后像是年轻人一块开Party;2、是否应该加上骚乱纵火抢劫等犯罪分子作为冲突的当事方?3、抗争方式是否应该加上设置路障、投掷石块、抢夺枪械车辆等对抗清场的行动?如右——〉

四是“审查制度”小节,内容:“中国共产党禁止有关六四事件的讨论,并且已经采取措施阻止或者审查相关资讯信息[317]。其中教科书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讯息[318];即使有所提及,相关内容也多是以中国共产党官方观点编写而成[319]。”对教科书的说法先是“几乎没有任何”,后又“即使有所提及”,前后矛盾。我高中的历史书上是有的,当然内容比较少,只是提及政治风波而以,现在教科书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知道的可以编辑一下。

先写这些吧,感觉条目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Lisan1233~~留言 2015年2月28日 (六) 14:03 (UTC)

建议拆分本条目的部分内容到八九民运

本条目主要介绍六四事件,发起、升级和戒严等部分的内容应该拆分到八九民运,而六四事件六四清场我倒是觉得可以合并。--Poptang留言2015年5月15日 (五) 10:58 (UTC)

(-)反对:台湾这边六四事件比起八九民运更常出现,即便是代指整个起事件。因此这并非简单地拆分问题。--KOKUYO留言2015年5月16日 (六) 09:16 (UTC)
(=)中立:1.讨论这种条目实在很难冷静,而且必须翻墙才看得到。2.维基的原则是客观公正,然而大陆人民普遍得不到真相,怎么客观?3.至于条目怎么拆分,怎么合并,我没意见。--穆紫:上维基都要翻墙的国家有什么前途留言2015年5月16日 (六) 16:21 (UTC)
(-)反对
  1. 现在的条目标题知名度更高,而且中立。
  2. 集会抗议是不是“民运”?也不见得,因为抗议者的诉求很多样,而且不断变动,最后是为了抗议而抗议,很多学生基本处于无脑状态,这显然不能用“民运”概括。
  3. “民运”这个词在中国大陆的大众印象中已经有政治小丑、脑残逗逼的形象,含有贬义,不应该拆分。
  4. 另外说一句,山东联通用户表示现在维基百科可以自由访问和编辑,不然也不会有我的上述文字。--Lisan1233~~留言 2015年5月17日 (日) 01:26 (UTC)

特色条目重审

六四事件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历史,提名人:Zetifree (Talk) 2015年10月3日 (六) 02:07 (UTC)

投票期:2015年10月3日 (六) 02:07 (UTC) 至 2015年10月17日 (六) 02:07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提名人票。去年评选中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就当选,如6+提出的冗长句子(我在看过主编的几个条目后已经相当怀疑他作为母语者的中文水平)。当选后讨论页页有新的建议,值得参考,如一些建议几个编辑建议。条目仍有进步空间。—Zetifree (Talk) 2015年10月3日 (六) 02:07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根本就连读通的基本标准都没法达到。--7留言2015年10月3日 (六) 02:40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作为天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大陆来源却寥寥无几。-- 镇国公  有事找我  2015年10月3日 (六) 03:52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总体来说全文就是两个字:混乱。句子冗长,有时甚至混杂着不太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语句(如“在上午12时30分时吾尔开希则指控一名北京师范大学女学生……”),如果投票期内不能得到改善,这个条目也只好暂别特色条目了。另外,有没有大陆官方来源无所谓,毕竟部分西方和民运来源也会转述大陆官方观点。——本座乃万年良心小林君是也留言Email 2015年10月4日 (日) 08:56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仍有部分段落没有来源,例如:“不过在这过程中亦有学生和居民试图保护遭到愤怒暴徒攻击的士兵,同时也有军事单位拒绝针对平民执行开枪之命令。”、“此外一些中国民主党派成员学生……也让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呼吁中国政府保持克制。”、“在六四事件后中国的形象从原本展开现代化改革……并且以此认为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美国自身利益都将构成威胁。”等。“此外中国政府所实施的审查制度并不适用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这2个地区拥高度自治权利并且人民享有言论和集会自由。”这个明显的病句仍未修正。总之,我在上次评选时提出的问题仍未有修正。--№.N留言 2015年10月8日 (四) 04:23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此条目连个GA的边都没沾到,明显违背中立原则、读起来像是评论也就算了,冗言与病句问题、段落无来源还非常多。如果这种内容给受害者看,他们难道会接受这种东西吗?--  天秤P  留言  2015年10月10日 (六) 04:48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过多的细节没有简化。--Engle跃Flow在我的留言页面,有话好好说】 2015年10月12日 (一) 04:35 (UTC)
  •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文法不乎应有水平。-- ☎留言 2015年10月13日 (二) 14:17 (UTC)
0支持,8反对,撤销。--219.129.202.137留言2015年10月17日 (六) 06:03 (UTC)

中立性的问题

看过本条目历史之后发现本条目的观点仅仅止于批判,而没有表达出双方的观点。 #ForeverLove 凡人丶 2014年8月31日 (日) 13:31 (UTC)

维基百科变为宣传阵地?

致某些编者,你们违背了维基百科的中立性准则,更大程度地损害了你们自己的形象,在想得到更多支持的同时,失去了更多人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在维基解密中,六四事件中“屠杀学生”被证明是谎言,学生代表:“只能用一个谎言去抗击另一个谎言?” 相信真相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酒虎诗龙留言2014年6月30日 (一) 14:54 (UTC)

为何把中方书藉全部移除?

以前是有中方、中立方、反中方三类书籍的,今天发现参考文献剩下的全是亲美方或亲学生方的书籍,外部链接剩下的全是亲美方或亲学生方的连结。请问这样的维基百科,还算是一部中立的百科全书吗?

过了一年,那些编者果然仍不悔改,条目没有回复到2011年1月被文子言木破坏前的比对式中立版本,讨论页再次这么早就被存档,还要把条目的文献与连结弄到如此明显地一面倒!你们到底有没有基本的良知的?如果你们不是心有,如果你们是有的话,怕什么把所有资料全数并列出来?还是你们根本就无理?深怕谎言渐渐被揭露识穿?

你们现在能成功让众人一起跟随你们被洗脑,很开心了对吗?但我提醒你们,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资料还在图书馆内,影片还在新闻部里。—感灵留言2014年6月6日 (五) 19:53 (UTC)

维基百科不是一言堂

请尝试补充有关于中方的书籍,感恩。 --wsxcde留言2014年6月6日 (五) 22:58 (UTC)

谁把维基变成一面倒的一言堂?

我已经3年没有编辑过六四条目了,请问是谁把本来就原有的大量中方书籍、及大量中立方书籍,暗暗地全数删除移掉的?候复。 --感灵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2:46 (UTC)

此事水很深,涉及高层,奉劝阁下还是谨言慎行,少管为妙。—Snorri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2:57 (UTC)
明白了,也能大致了解你们的现况。只是感到可惜:记得10年前,全部维基人都很重视理性讨论;现在竟然沦落到连基本言论自由都要开始禁绝了。—感灵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3:13 (UTC)
你明白什么了?--酒虎诗龙留言2014年6月30日 (一) 14:57 (UTC)
言论自由倒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言论的价值开始变化了而已。—Snorri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3:19 (UTC)
刚才空闲看了你的用户页,才发现原来你对数学条目的贡献如此巨大!实在令人感动。数学逻辑是人类理性的基石,一定要好好保护,加油!—感灵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3:35 (UTC)

我能理解其实是中方自己人做的修改么?政治原因?

关于中立性方面的改进建议

概览全文,可以大致体会出字里行间维持中立性之艰辛。作为大陆人的No.1的敏感话题,每句话都有可靠来源是很必要的。尽管通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引述依然不足,只是零碎的篇章,以致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的逻辑。私以为,尽管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事件的系统论述内容较少,与其他消息来源的论述不在一个数量级,但这篇条目,这一话题作为特色条目,应当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不知阁下怎么认为?@KOKUYO --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4年10月18日 (六) 16:26 (UTC) Ps:可以考虑采用中国大陆常用的学术搜索引擎比如万方数据库或者中国知网来获取这些方面的信息--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4年10月18日 (六) 16:50 (UTC)

参考资料章节的确有失中立性,挂POV-section模板。--Lisan1233~~留言 2015年12月10日 (四) 05:16 (UTC)

与KUKUYO的讨论

@KOKUYO怎么看待条目中存在的中立性、准确性以及过于冗长的问题?在下愿与阁下关于相关话题展开讨论。Cq521留言2015年11月24日 (二) 11:27 (UTC)

我认为关于这种争议性极强的事件缺少中立性是经常发生的。但是认为只要保证故事的准确性就可以保证中立性。 这也是维基百科对中立性的定义 Drt drt boy留言2016年5月9日 (一) 19:35 (UTC)


一个当年的学生的感慨

29年了. 我再次忍不住再打开一些6-4的网页, 仍然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29年的时光已经磨去我的青春, 但是没有磨去我心头的伤痛.

我只想给努力坚持在WIKI上发布真正和准确的事实而且努力保持真正的中立的那些人一点鼓励一点感谢: 你们的努力是有人看见的. 努力吧, 所有有血性的有良知的人们.

(我自己也尽力努力地使用中立的词汇, 希望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 2018-06-04—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加拿大之小王对话贡献)于2018年6月4日 (一) 18:24 (UTC)加入。 (谢谢, 我忘记怎样在WIKI签名了)



个人也觉得本条目对中共过于丑化,希望各位能添加一些来自中共或一些中立来源的资料,也希望编辑者能注意一下学生们的错误。----JerryPaulLee留言2019年5月10日 (五) 11:12 (UTC)

我觉得对希特勒的评价也过于丑化,求中立资料。 Panhong2009留言2019年9月27日 (五) 08:38 (UTC)

相片收集网站。

找到一个网站,有很多事件相关的照片,有人能帮忙上传上来下?

http://blog.boxun.com/hero/64/2_1.shtml

by Phoenix--36.225.100.56留言2016年1月21日 (四) 19:30 (UTC)

关于解放军死伤人员

我认为解放军死伤人员应该着重介绍一下,怎么死的,尤其刘国庚等人

后面还有刘国庚的家人被李鹏会见,以及处决“暴徒”等等—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206.161.224.139对话)于2019年5月8日 (三) 23:41 (UTC)加入。


编辑战相关讨论

@李4蘇州宇文宙武编辑战搞得这么凶,我保护的前几秒钟都有回退……双方来这里好好讨论一下,不要编辑战。--门可罗雀的雾岛诊所欢迎光临神社的羽毛飘啊飘 2016年5月22日 (日) 03:39 (UTC)

保护的前几秒钟都有回退,那么巧?--4Li 2016年5月22日 (日) 03:41 (UTC)
我对于马甲其实没啥好说的,但这个编辑战完全是无中生有,没有意义的事情。正如我在编辑摘要中所说,那段写的就是学运中的分歧(内斗),学生与政府的对话还没开始写,怎么能将小标题定为“学生与政府对话”?有些账户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一点建设性意见都提不出。请@霧島聖把全保护解开吧,毕竟是重要的条目。——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5月22日 (日) 03:47 (UTC)
好吧,“准备对话”行了吧?还有这里管理员@霧島聖看着,此人几次三番毫无根据污蔑我是马甲,肿么办?--4Li 2016年5月22日 (日) 03:50 (UTC)
“在面对学生团体内部不和以及参与群众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显然这句才是核心内容,说明学运内部的分歧(改成“学运内部分歧”可以接受),而且有的学生准备对话,有的拒绝对话,怎么能单说“准备对话”?至于马甲与否,我更相信管理员User:浅蓝雪的判断,而不是自己都用马甲的广雅范。认为我是“污蔑”的话,VIP不送。——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5月22日 (日) 04:12 (UTC)
@蘇州宇文宙武趁你在,那个标题改成“学生意见分歧与绝食”怎么样?--4Li 2016年5月25日 (三) 06:22 (UTC)
行啊。——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5月25日 (三) 06:28 (UTC)
@霧島聖把全保护解了吧,顺便把那个争议标题改成“学生意见分歧与绝食”--4Li 2016年5月25日 (三) 06:45 (UTC)

(&)建议:改为“学运分裂与绝食”,“分歧”偏重于想法,“分裂”偏重于行为,“分裂”更加合适。--LISAN12330留言 2016年7月1日 (五) 05:01 (UTC)

编辑请求

  请求已处理

条目中下部有几个因为违反VOA版权规定而在Commons上被删除的图片。请管理员移走这些图片的红链。 --Techyan留言2016年6月11日 (六) 09:43 (UTC)

已由KOKUYO完成。--Stang 2016年6月12日 (日) 06:14 (UTC)

疑问

中国官方、亲共势力经常说“天安门没死人”,几乎成为定调,为何内文不见此主流官方说法?——雷霆行留言2016年6月30日 (四) 23:26 (UTC)

赞同 Boyfromborderregion留言2016年7月1日 (五) 16:11 (UTC)

@雷霆行Boyfromborderregion天安门没死人”在维基上等同于“天安门城楼没死人”,和“天安门事件没死人”、“天安门广场没死人”不一样。

:天安门没死人意思是,军队并没有机枪扫射集中在天安门的政见异议人士,只是在提前通知强制驱离清场天安门。(而在军队进入天安门清场的必经之路设置路障,有组织的破坏行为的嫌疑,只有敌方军事组织和国内反革命分子才会这么做)。Jg451留言2017年5月4日 (四) 16:06 (UTC)

典范条目评选(第四次)

六四事件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提名人:G760420431留言2016年12月11日 (日) 08:13 (UTC)
投票期:2016年12月11日 (日) 08:13 (UTC) 至 2016年12月25日 (日) 08:13 (UTC)

1支持,9反对:未达标准--Z7504留言2016年12月25日 (日) 13:00 (UTC)

请求与六四戒严合并

并无单独成立条目的必要性。--冰心相谈室✉ 2017年6月1日 (四) 05:42 (UTC)

(+)支持六四戒严条目没有存在的必要。鱼头炮留言2017年6月1日 (四) 09:12 (UTC)
(+)支持:可以合并到本条目的“戒严”章节。 --Saya 2017年6月4日 (日) 03:08 (UTC)
(-)反对:建议移动到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命令Fire and Ice 2018年9月24日 (一) 11:35 (UTC)

东欧剧变是导因?

  • 维基百科不适合将原创的研究作为来源,在论证其因果关系时,最好能够附上更多二手参考来源。
(&)建議:按照当今哲学界广为使用的「因果关系」的定义,(参照en:Causality#Counterfactual_theories)两个事件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条条件:
  1. 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先因后果。(但要注意,波兰在1989年3月发生政变,其余国家的政变则全部发生在六四事件以后)
  2. 解释合理的因果链(Causality chain):有没有历史研究能够解释,东欧剧变是怎么导致六四的?
  3. 反事实条件:有哪些历史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东欧剧变就不会发生六四事件?

-------某不知名的魔法师-----☕️谈笑风生 2020年4月16日 (四) 03:55 (UTC)

学生聚集的问题

426 社论前各地通往北京的火车是谁在管理? 赵紫阳和赞成他的铁道部高级官员? 他们这样放任人群坐火车进京不是从实际行动上升级局势, 挑战邓小平等人?(就像《斯大林之死》中的赫鲁晓夫为了让贝利亚惹麻烦故意放行火车) 这样关键的问题避而不谈是否合适? --27.18.102.129留言2018年6月3日 (日) 06:14 (UTC)

中立性存在问题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六四事件中的8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12日 (二) 08:54 (UTC)

来源请求

部分段落无来源,请补上脚注—叶又嘉 2017年6月10日下午6:13

关于中立性的问题

本条目中没有收录任何来自中国政府官方的内容(个人认为即使官方言论和事实之间有重大差异也应该记载)(可参考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89-06/30/content_1481155.htm )忒有钱留言2018年8月3日 (五) 18:26 (UTC)

补充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80/5581/20010612/487256.html——٩(๑❛ᴗ❛๑)۶这里是一只名叫ozzy的小浣熊【来玩啊来玩啊2018年8月17日 (五) 16:53 (UTC)

本文的确有收录中国政府在此事上的观点,见“事情一爆发出来,就很明确。他们的根本口号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打倒共产党,一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NPOV政策不鼓励人把观点视作事实,简单而言中国在此事上的宣称除非是事实,否则只能算是观点,不能算作事实。中国官方称此事是推翻社会主义的动乱,只要加入这样的内容便可。还有《邓小平文选》不是官方来源?--S叔 2018年8月17日 (五) 22:16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六四事件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31日 (五) 14:58 (UTC)

103.201.129.106

@103.201.129.106就您刚才于编辑摘要中提出的几点问题予以回复:

  1. “巴基斯坦……共产国家”中的“共产”确实应该移除;
  2. 关于几个集团军如何转移,没有其他的来源印证,可以说是孤证,但能够证明调遣了二十多万军队,与你所讲的“单个集团军有十几万人”相悖;
  3. 你所讲的“在网上热烈讨论”是显然的原创研究。持“年轻人不了解六四”观点的有BBC纽约时报其他媒体。条目中“完全不熟悉六四事件并且不关心政治”可以改为“不太清楚六四事件”。

--YouTable 2018年9月17日 (一) 02:58 (UTC)

中立性问题

全文只有对中共的批判,并没有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反思。 Maxzzl留言2019年2月9日 (六) 16:01 (UTC)

关于本文中立性和可信度的讨论

请编辑者注意中立立场,以及资料来源的可信度。

连《大纪元》这种一贯热衷抹黑中共的法轮功邪教宣传媒体的资料都可以载入,词条内容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让人不得不有所担忧。 本文全篇只是在叙述中共的过错,对学生的所作所为闭口不提,这是否符合中立性?懂得都懂。 (以下内容虽属于第一手资料,但尚需考证)根据当年的参与者的回忆,学生在天安门前的所作所为绝不是简单的和平示威。中国军队在一开始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策略,不携带武器进入广场,部分参与者向手无寸铁的解放军队列投掷燃烧瓶;一部分暴徒将经过的解放军队列中的士兵拖走,随后活活打死…… 其次,赵紫阳其人究竟如何?历史评价是否合理?希望编辑者仔细斟酌并取证,因为有关赵紫阳的词条只是一味洗白,我看不出中立性。

以上只是鄙人一己之拙见,但我相信对本词条的构筑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谢谢

HongCha2001留言2019年2月19日 (二) 03:15 (UTC)
吴仁华条目:“吴仁华在《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一书中说,祇要军队听从民众的劝阻,停止前进,民众就对他们非常友善。例如在天坛东大门墙外,有6、7万民众包围300多名官兵,但因为那些官兵没有开枪也不再前进,就没有一个受到伤害,民众还给他们送食物和饮料,并主动把途中受伤的11名官兵送往医院急救。他也说,在六四事件中,军警死了15人,没有一个早于1989年6月3日晚上11点,可见军队镇压在先。”--No1lovesu留言2019年2月19日 (二) 03:26 (UTC)
你要是把中共官方的观点加进去,他们就说你加的东西引用了中共的材料,中共参合了这件事,所以材料不考虑,然后就全tm的引用野史去了--Lifeingenso留言2019年2月19日 (二) 17:15 (UTC)
我认为博讯网、大纪元还有一个叫做“北京爱国民主运动日志”的网站不能被接受为事实的可靠来源。Fire and Ice 2019年2月19日 (二) 17:45 (UTC)
其他的我不好说,大纪元在海外华人社群算是知名媒体。虽然立场反对中共及支持法轮功,可信度不见得差过中国官方报纸及宣传机构。在下认为《大纪元》可以作为维基百科的来源。-- Vakrieger♀️🏳️‍🌈 << (TALK💢❤️🗯️) 2019年6月4日 (二) 08:13 (UTC)
《大纪元》的可信度是否有无关第三方之佐证?大纪元把共产党会被神惩罚作为长期以来的宣传重点,请问是否可信?Tanpero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11:39 (UTC)
就您所述“根据当年的参与者的回忆,学生在天安门前的所作所为绝不是简单的和平示威。中国军队在一开始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策略,不携带武器进入广场,部分参与者向手无寸铁的解放军队列投掷燃烧瓶;一部分暴徒将经过的解放军队列中的士兵拖走,随后活活打死”,只要有可靠来源查证,当然可以加入条目。-- Vakrieger♀️🏳️‍🌈 << (TALK💢❤️🗯️) 2019年6月4日 (二) 08:36 (UTC)

编辑请求

  请求已拒绝

--S1621049留言2019年3月1日 (五) 11:56 (UTC)S1621049 我希望把骚乱事故换成事故,因为如果写成骚乱事故,就只会表达了官方或政府的意思,没有表达民众做纵火毁坏车辆、房子,并且抢劫靠近西华门的商店这件事的用意,可能不够客观。

--S1621049(留言)打字打错了,就是骚动。2019年3月16日(六)

内容差不多该清理了

条目里面有许多地方挂有{{Fact}}模板的内容,根据维基百科的方针没有来源的内容可以直接删除,2018年份到现在还没有来源的部分,你们来决定要找出来源,或是直接删除。--Bagakuco留言2019年4月28日 (日) 15:02 (UTC)

工运与学运的冲突条目增加

资料: https://blogquasi.wordpress.com/2015/06/02/workersin8964/ 我认为应该增加工运与学运冲突,以增加这场运动的完整性—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曾柏桦对话贡献)于2019年6月4日 (二) 06:41 (UTC)加入。

提议重新考虑中立性模板

关于本文“中立性”的争议上面已经提了多次,大体上都只是说引用来源属于“反华”或缺乏“官方资料”等,最近的好几次更是由基本没有其他编辑的IP或新用户加入,也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在下认为这些争议缺乏实质内容,不能算真正的“争议”,亦对条目改善作用甚微。若有条目应该加入的支持中国官方的内容,如果社群同意,应尽快讨论加入,否则,应该去除相关中立性模板,不宜无限期拖延。-- Vakrieger♀️🏳️‍🌈 << (TALK💢❤️🗯️) 2019年6月4日 (二) 08:04 (UTC)

这个pov模板去年八月放上去的时候我还记得是怎么回事,几个支持中共的用户放上去的,根本不是你说的什么IP。何况这模板在这种级别的条目上能放上一次就是大事,我还真看不出来怎么就“最近几次都是基本没有编辑的IP或者新用户”的。
你要真想讨论讨论,我们现在就可以另开一个讨论段研究到底在首段第一句话里写六四事件应该有几个别称。除了个别一些外媒之外,我还真没见中文语境里有除了反共反得脑子不正常的媒体之外还有人叫什么天安门大屠杀的。最近官方有人又说这是反革命政变然后就一群人又把鸡毛当令箭说官方又改口了的,这事都不至于拿到互助客栈上。
你上面所谓的反华和缺乏官方资料本身就是问题。我看了你们之前的讨论,要是有谁去引用中共官方的材料,马上就蹦出来一群人说这是官方材料,利益冲突,不能引用。倒也不看看现在这条目下面引用的都是些什么东西。迟迟没人讨论这些东西不代表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下面没人接你的茬不代表这就是共识可以通过。--Lifeingenso留言2019年6月6日 (四) 01:55 (UTC)
@Lifeingenso敝人支持加入中共官方资料提高中立性,利益冲突问题注明即可,是非对错让读者自己判断。我只是不喜欢长期挂上npov模板又没人愿意讨论和尝试补足。
关于开头的别称,“天安门大屠杀”等称呼客观上在国际相当通行(参见英文维基百科的讨论),中文语境也广泛有使用而并不只限于“反共媒体”[1](当然除非阁下认为中共官媒以外的都是反共),个人不觉得违反NPOV,当然可以讨论。
参看讨论页前几条关于中立性的讨论。的确是IP和新用户吧?-- Vakrieger♀️🏳️‍🌈 << (TALK💢❤️🗯️) 2019年6月6日 (四) 12:27 (UTC)

(※)注意template:NPOV中注明以下内容:

本模板不可以永久存在于任一条目中。您可在以下任一情况下删除本模板:

  1. 在讨论页上有共识,问题已经解决。
  2. 不清楚中立性问题是什么,没人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3. 没有任何讨论,或者讨论已经进入休眠状态。

所以,若无人参与讨论,过几天我将径自移除NPOV模板。-- Vakrieger♀️🏳️‍🌈 << (TALK💢❤️🗯️) 2019年6月6日 (四) 13:22 (UTC)

蓄意谋杀与绑架士兵

我想要求有关来源,是否有明确的写明士兵是被学生或他人蓄意谋杀与绑架(当时的报导或国际权威性的来源),如有,是武力满场前发生还是之后发生?如没有写明,死伤士兵只能算是死因不明,士兵的死伤是否来自学生是值得商榷的。而关于死伤的士兵,可有记录他们的姓名、所属军旅、职级和后续安排的来源?--Iflwlou   2019年6月4日 (二) 15:44 (UTC)

    • (:)回应:有没有合理来源?第一条连结失效,第二条是哪一个时刻提到?第三条......twitter不是合理来源啊?而蓄意谋杀与绑架士兵是谁做的啊,这个指控颇严重,死了谁?捉了凶手没有?有审判是谁谋杀吗?如有被杀士兵,政府对其有什么表扬等等?如有此事的话,应该要提出比较权威性的来源呢。--Iflwlou   2019年6月6日 (四) 15:22 (UTC)

(!)意见:模板中结果那栏:军方“进入天安门进行武力清场”,这个武力清场这个词,已经用的相当的中立了,没有写屠杀、镇压(虽然说实际上就是镇压)。而Alastair却想在方法中加入:群众“蓄意谋杀与绑架士兵”,相当的不客观中立,被镇压的群众还不允许还手?还手就说明整场运动群众为达目的的方法包含“蓄意谋杀与绑架士兵”?真是搞笑呀。——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6日 (四) 14:44 (UTC)

  • 关于被谋害的士兵,可以参考维基百科“崔国政”条目,如有争议也请注意言辞与文明,公正探讨客观事实,避免同胞之间人身攻击。一面说没有资料证明中方观点,一面又坚持认为中方的所有资料皆是伪造不予承认,这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的。 --Strange2019留言2020年10月16日 (五) 00:01 (UTC)

提议移动条目名称

提议将本条目正名为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Hmht45tgree3d留言2019年6月24日 (一) 11:09 (UTC)

没必要,六四事件只有那一次,只在1989年。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2019年6月24日 (一) 12:58 (UTC)

建议更换条目六四事件的标题

讨论结束,议题“不通过”。——联合果君留言2019年6月16日 (日) 15:10 (UTC)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讨论区

  • 建议将条目六四事件移动至新标题,原页面改为消歧义页。理由如下:
  1. “六四事件”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广义上的八九学潮,另一个是狭义上的六四清场。就名称本质而言,它会更倾向于狭义上的、发生于1989年6月4日的六四清场。用“六四事件”称呼一场为期的两个月的政治风波,会显得以偏概全;
  2. 中国官方对“六四事件”有个称法,即“1989年政治风波”,这个称法在《辞海》亦被使用。这一称法会比“六四事件”更为全面、周到,而且也未见有地域中心、不中立之处。作为发生在中国的事件,用官方称法未见不妥。当然,非官方称法也有比“六四事件”更加全面、周到的,例如,“八九民运”、“八九学潮”;
  3. 此条目在英文维基百科对应条目的标题为“1989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而非“June Fourth Incident”。

--风云北洋Talk 2019年5月31日 (五) 18:08 (UTC)

  • (-)倾向反对:其实“事件”这个词的弹性已经很大了,一天的事能叫事件,一个月的事也能叫事件。广义上就是以89年6月4日为高潮的一连串事件,就像条目里面说的,也算是一种命名传统。五四运动也不是只在5月4日一天发生呀。对于官方称呼,持保留态度。—安季洛夫斯基 2019年5月31日 (五) 19:59 (UTC)
  • (:)回应:问题就在于,这篇条目描述6月4日的内容仅仅是一小部分(“清场”段落),很大部分都是在介绍学潮的过程。五四运动那篇条目我也看了,它的“过程”段落是围绕5月4日为中心来写的。但这篇学潮的条目并非如此。6月4日的清场不是学潮的高潮,而是收尾。--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0:24 (UTC)
  • (:)回应:可以看一下媒体报道,不少媒体是用“八九民运”来称呼(大陆官方、媒体、《辞海》是称之为“1989年政治风波”)。“六四事件”也未必是这个学潮的常用名称。在一些人看来,“六四事件”就是1989年6月4日的武力清场。境外民运人士纪念“六四事件”也是选择在6月4日。--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0:32 (UTC)
(-)反对:①二二八事件也不只是在2月28日。 ②台湾这边几乎都是称呼这场学潮为六四事件。 ③台湾人很容易把"八九民运"误认为发生于8月9日或民国89年的民运(有这场事件吗?)。-游蛇脱壳/克劳9年6月1日 (六) 01:03 (UTC)
  • (:)回应:BBC等境外媒体都不是用“六四事件”称呼这场学潮,用的是“八九民运”。他们那边的“六四事件”单独指代六四清场。(~)补充:这篇条目介绍六四清场的也才只有那么一小段,“过程”段落主要都是在介绍学潮开始后到六四发生前的那个过程。--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3:35 (UTC)

(-)反对,理由是六四事件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使用广泛,即可指整改运动,也可指就那几天清场,条目写的很好,希望题主没事别瞎折腾。——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6:37 (UTC)

补充:苏联八一九事件也不是只有那一天啊,而是指的是整个事件过程,我觉得六四事件这个名很好,坚决支持“六四事件”这个名称。——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6:46 (UTC)

补充:题主给的改进方案,我一个都不支持,我就是支持目前的词条名称六四事件及它的内容:整体介绍,包括广义和狭义。——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6:50 (UTC)

补充:在上面的讨论中就有很多人反对题主的方案的时候(而且是一边倒的),题主就擅自开启投票环节,对这行为,我也表示反对。——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6:52 (UTC)

  • 你先看看现在这篇以“六四事件”为标题的条目到底在写什么吧!整篇条目主要都在写学潮发生后,清场发生前的内容,配不上“六四事件”这个标题。 --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8:05 (UTC)
  • 你要用“六四事件”这个标题,你起码要整篇条目都在围绕6月4日的清场事件来讲,清场前的那些全都作为事件背景。六四清场条目做到了,但这篇条目以“六四事件”为标题的条目讲的是都整个学潮的过程,6月4日的清场仅仅是一个收尾,在条目占的比重特别小。你拿一个发生在学潮最后一天的收尾事件的名称来作为整个为期两个月的学潮的名称,不觉得很离题么?--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8:23 (UTC)
  •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主张把“六四事件”作为六四清场的标题。“六四事件”出现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其实都是人的主观世界造成的。不同的人,未免会存在认知偏差。有的人会认为六四事件是整个学潮,喜欢拿它来称呼这场学潮;也有人会认为,六四事件就是1989年6月4日的清场,学潮的收尾。鉴于“六四事件”因不同人的认知角度而产生的歧义,我认为“六四事件”更应作为消歧义页。不能因“六四事件”的广义概念是学潮而作为学潮的名称(毕竟会显得以偏概全),也不能因为其狭义概念是清场而作为清场的名称。两个层面的概念都要有各自独立的名称,以作详细区分。--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8:39 (UTC)
  • (!)意见@Masdggg::赶紧停。我昨天还在跟别人说,“1989年政治风波”,已经是过去时了。最近国外有人发现,官方定性又改回原来的,反革命暴乱(应该不是19大报告吧,那就是改革开放40年总结里面的。)--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9:10 (UTC)
  • 我没听说过官方定性有改动,而且“1989年政治风波”这个名称现在也还在使用,《辞海》里面亦有用到。“八九民运”或“八九学潮”之类的境外媒体称法亦可使用。用这些标题总比用“六四事件”还要好。--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9:20 (UTC)
  • (:)回应@Masdggg::官方定性一开始就是当年的总结嘛,反革命暴乱。然后后来是政治风波论,包括之后教材上也是那样(我们那时候的教材,我有点不记得了,当时不到10年),然后之前外面有人发现又改回去了。(这个是可以查的,因为今年前后的重要文件只有19大报告、改革开放40年总结这两个,都是全文公开的吧,里面的说法就是中央目前最新的定性了。至于什么重要讲话,每天都有,讲话单行本也是时常有,这种就算了吧)--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19年6月2日 (日) 06:04 (UTC)

“学潮”也好,“民运”也好,总之我认为不能用“六四”二字概之。这次学潮首先是悼念活动,后来升级到学生运动,号召全城、建立北工联以后就转变为全民运动;再到后来被清场。香港媒体说的“六四”多数是把它视作共产党暴力的一个反映,而“八九民运”“八九学潮”更倾向于体现民众对政治改革和民主的追求。我认为应当把现有的“六四事件”移动到“八九民运”,“六四事件”重定向到“六四清场”。--YouTable民运三十 2019年6月1日 (六) 10:14 (UTC)

在这个议题上,我们不应该有太多个人判断的要素,而只需依据现实用词的使用状况,考虑以下两点:(1)有没有用“六四”一词指涉事件始末(4月15日至6月底)的写法(即这个字词能不能这样用);以及(2)哪个词比较常用(即在许多字词中,要用哪一个)。

  1. 在许多讲述整起事件的文献中,确实会把“六四事件”等同于整个事件始末(4月15日至6月底),例如《中国“六四”真相》、《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六四事件全程实录》这几本介绍整个运动的著作。
  2. 对于整个事件始末,台湾媒体主要使用“六四事件”或“天安门事件”的用法,可以参见中央通讯社互动专题的介绍。其他几个台湾媒体的搜寻的结果也是有类似的情况。

所以单论台湾地区的显示部分,介绍4月15日至6月底的事件始末,其名称应当是使用“六四事件”。关于大陆地区、港澳及其他的用词转换,各位可以帮忙调查哪个词才是当前最常用的,而不需要凭着主观想法臆测。--KOKUYO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12:37 (UTC)

六四事件这个词条已经很久很久了,某些人想一出是一出,想改定义,我是坚决反对。——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13:26 (UTC)

  • (!)意见: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以主要的时间节点来命名的,“六四事件”的名称实际上真的很好的,第一是中立,第二是突出重点。将“六四事件”进行改名,失去重点、失去中立。而且如果可以改成89学潮,那凭什么不可以89民运?凭什么不能改成64天安门事件?亲共人士到时肯定又说了既然可以89民运、89学潮,为什么不可以改成“1989年政治风波”、“反革命暴乱”?不中立则没完没了,懂了没,题主。——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13:42 (UTC)
  • 我认为不会失去中立。“暴乱”会显得有些大陆中心;但“政治风波”、“学潮”、“民运”、“学运”并不会。--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13:55 (UTC)
    • “政治风波”(大事化小,模糊化焦点)和“反革命暴乱”(小事化大,扣帽子)本身就是大陆在不同时期的官方立场这叫中立?“学潮”、“民运”这叫中立?这也不中立啊。只有以时间点命名的“六四事件”那是真的中立,而且还突出了重点,还有“六四事件”这个词条名称已经很多很多很多年了,词条内容包含广义和狭义也已经是很多很多很多年了,已经是共识的东西,没必要再来讨论。——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14:15 (UTC)

(-)反对 从读者的角度来讲。若有读者搜索‘六四事件’,他/她很可能是想了解整个学运过程,而非仅仅是6月4日的清场。现有的消歧义模板已经足够引导专门要找‘六四清场’的读者,没有必要牺牲多数读者的方便。-- Vakrieger♀️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14:28 (UTC)

  • (:)回应:“六四事件”既有广义又有狭义,就应设为消歧义页,不能因为学潮是广义概念,就把“六四事件”作为标题。阁下所谓读者搜“六四事件”想了解整个学潮过程,是没有错的;但现实中,也有一些读者搜这个是想了解清场。--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18:03 (UTC)
    • (:)回应:将“六四事件”进行改名,失去重点、失去中立。而且如果可以改成89学潮,那凭什么不可以89民运?凭什么不能改成64天安门事件?到时有人肯定又说了既然可以89民运、89学潮,为什么不可以改成“1989年政治风波”、“反革命暴乱”?不中立则没完没了。——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2日 (日) 04:08 (UTC)
  • (*)提醒:留意一下六四清场条目的开头及信息框,写的是“八九民运的一部分”,而不是“六四事件的一部分”。它是用“八九民运”来称呼这场学潮。--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4日 (二) 05:12 (UTC)
    • (:)回应:希望改名的要么就是没事干,要么就是别有用心。评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中立可言,也不顾现实和共识(六四事件词条名称和大致内容早已存在),一会儿要改名学潮、一会儿又是民运,你最开始还想改成大陆官方的称呼“风波”,是不是达成你的目标后,你又要提议改成“暴乱”了?还是那句话,以重要时间节点作为条目名称这是最中立、且突出重点、也是最符合现实和以往共识的。——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4日 (二) 07:07 (UTC)
      • 不清楚阁下写作文的时候是怎么拟题的。我想说的是,一篇描写整个学潮的条目,标题却是“六四事件”——发生于6月4日的解放军清场事件,也是学潮结束的标志。这种情况便是离题。为了让标题与正文内容相呼应,提议换个更好的标题是没有错的。--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4日 (二) 09:01 (UTC)
  • (-)反对:约定俗成的名称。--西安兵马俑主义好!🔞 2019年6月4日 (二) 09:09 (UTC)
  • (-)反对,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称呼的标题,个人表示反对 ----来自一个 温暖的胖子 ,还有,User:胡葡萄 是我的搭档! 2019年6月4日 (二) 09:35 (UTC)
(!)意见:那么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也不是只解答能不能不重复地把这七座桥都走过一遍哪(尽管答案是不能)!还有韩信点兵与韩信关系很大吗?数的一定是“兵”吗?谁规定“六四事件”是且仅是发生于6月4日的解放军清场事件的呢?-游蛇脱壳/克劳 2019年6月4日 (二) 09:47 (UTC)
  • (+)支持改为“八九民运”,比“六四惨案”更广义。 ——CommInt'l留言2019年6月4日 (二) 10:06 (UTC)
    • (:)回应:条目名称目前是六四事件不是“六四惨案”,六四事件这个以重要时间节点作为条目名称这是最中立、且突出重点、也是最符合现实和以往共识的。如果可以改成“八九民运”,为什么不可以改成“八九学潮”,有人到时肯定又说了既然可以改成上面两个名称,那也可以改成“1989年政治风波”(题主就有这个意思,最上面题主列的理由2写的清清楚楚。)或“反革命暴乱”呀。说到底“八九民运”、“八九学潮”、“1989年政治风波”、“反革命暴乱”都是不中立的,也用的比较少。——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4日 (二) 12:08 (UTC)
  • (+)倾向支持改为“八九民运”:因为“六四事件”这个词虽沿用已久,但该词本身并不能体现出整个运动的过程。使用“八九民运”作为条目名更能体现出当年学生和民众对改革与民主的参与及诉求。我对改为“政治风波”一词持保留意见,我认为该词不能凸显参与运动的主体。——Soaring Swallow给我留言 2019年6月9日 (日) 05:47 (UTC)
  • (-)反对,反对更改,赞同维持原名,原名更中立客观,而且沿用已久,64两字已成了事件的符号--冻蒜123留言2019年6月9日 (日) 08:24 (UTC)

方案区

  • 本人给出两个改进方案,看看大家支持哪个(当然了,如果阁下是保守派,也可以选择维持原状):
  1. 六四事件标题更换为更加全面、周到的标题,例如,“1989年政治风波”、“八九民运”;
  2. 针对不同地区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称呼,添加地区用词转换模板。

--风云北洋Talk 2019年6月1日 (六) 03:45 (UTC)

投票不能代替讨论。——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6月1日 (六) 07:35 (UTC)
  • 维持现状。--安季洛夫斯基 2019年6月1日 (六) 10:50 (UTC)
  • 擅自开启投票环节,本人表示强烈反对。——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13:27 (UTC)
  • 未有共识不应开启投票。另外,作为“老论”(保守派),我认为如果不同地区对这一事件有着各自的称呼,且足够单一,添加地区用词转换模板是可以的,但如上所述,各地各自的称呼并未足够单一,所以我认为维持现状还是最好的选择。Σανμοσα 2019年6月2日 (日) 04:32 (UTC)
  • 未得共识,维持现状。风云北洋若认为内容比重失衡,请提议和改善内容,如转移多余部分到其他条目。--YFdyh000留言2019年6月2日 (日) 11:35 (UTC)
    • (:)回应:维持现状,反对投票。以google搜索所而言,以“六四事件”为关键字搜索约有 23,300,000 项结果,以“1989年政治风波”为关键字搜索约有 653,000 项结果,可见前一词条对此历史事件的描述及名称使用较具普遍性。况且在不受敏感词影响的国家,鲜少听闻以“1989年政治风波”描述此一事件。再以google新闻搜索,“政治风波”一词仅在叙述中国的政治新闻时才会使用,似不属其他汉字生活圈日常生活的使用范围,恐有违中立性及过度关注地区观点的问题。--cca留言2019年6月3日 (一) 06:21 (UTC)
1、1989年中国民主运动条目中讲的内容就是六四事件的内容,而且还没六四事件条目中的全,重定向至六四事件就可以了,本也应该这样做。
2、目前竟然有1989年中国民主运动条目,那就更说明你提议改名是错误的行为,“1989年中国民主运动”?还是“89民运”?还是“89学潮”?名称选哪个?还是说你想选“1989年政治风波”或“反革命暴乱”?这些名称五花八门,而且还不中立,所以更不能改名啊。目前六四事件这样的条目名称和内容仅以事件节点为命名方式,即中立客观,又突出重点,还符合以往共识和惯例(这个词条名称和内容已经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年没有改动了,也有可能一直就是这样)。所以说反对改动,支持维持现状,不变。——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7日 (五) 08:02 (UTC)

更订为八九学潮或其他以年份命名的。

支持
反对
意见

(※)注意本案尚未充分讨论,且尚未确定讨论内容及解决方案,不应断然进行任何改变。擅自开启此依程序,有滥用维基人的善意,进行个人主观或有其他动机的破坏行为。--cca留言2019年6月6日 (四) 01:47 (UTC)

(&)建议(!)意见维持现状六四事件这个以重要时间节点作为条目名称这是最中立、且突出重点、也是最符合现实和以往共识的。如果可以改成“八九民运”,为什么不可以改成“八九学潮”,有人到时肯定又说了既然可以改成上面两个名称,那也可以改成“1989年政治风波”(题主就有这个意思,最上面题主列的理由2写的清清楚楚。)或“反革命暴乱”呀。说到底“八九民运”、“八九学潮”、“1989年政治风波”、“反革命暴乱”都是不中立的,也用的比较少。如果最终不得不走向投票表决(题主很想),“充分讨论”中的反对意见也是反对意见,也应作为反对的一票,否则充分讨论干嘛?应该尽早结束讨论,维持现状,尊重以往共识。——联合国军留言2019年6月6日 (四) 06:15 (UTC)

  • (&)建议:这是六四事件条目的原文:

“广义上指八九民运,是自1989年4月开始,由中国高校学生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发起,持续近两个月的全国示威运动;狭义上又指六四清场,即1989年6月3日晚间至6月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人民警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对示威集会进行的武力清场行动。”

由此可见,“六四事件”更适合作一个消歧义页,广义、狭义的六四事件以不同两个标题精确称之。--风云北洋Talk不缺不滥 2019年6月16日 (日) 00:59 (UTC)
  • (~)补充:可以看一下六四清场条目,上面写着“是八九民运的一部分”。--风云北洋Talk不缺不滥 2019年6月16日 (日) 01:03 (UTC)
    • (:)回应:还是那句话:维持现状六四事件这个以重要时间节点作为条目名称这是最中立、且突出重点、也是最符合现实和以往共识的。如果可以改成“八九民运”,为什么不可以改成“八九学潮”,有人到时肯定又说了既然可以改成上面两个名称,那也可以改成“1989年政治风波”(题主就有这个意思,最上面题主列的理由2写的清清楚楚。)或“反革命暴乱”呀。说到底“八九民运”、“八九学潮”、“1989年政治风波”、“反革命暴乱”都是不中立的,也用的比较少。——联合果君留言2019年6月16日 (日) 14:29 (UTC)

基于大部分参与讨论者都反对六四事件条目移动,我建议以“不通过”结束讨论。Σανμοσα 2019年6月9日 (日) 09:48 (UTC)


本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有争议究竟是哪里有争议?六四是否为民主运动?那完全可以把民主运动改成政治运动,有争议是一个宽泛的定性,变成章节比较合适,不合适出现在小标题里 newerdrawn留言2020年3月5日 (四) 01:50 (UTC)

关于页面重定向

本条目页面重定向出现三个从用户页直接重定向过来的情况,不清楚是否可以删除,询问一下。Got There?Louder!留言2019年6月29日 (六) 09:39 (UTC)

错别字“一枝步枪”

“清场”的“进驻天安门”的最后一句 “而刘晓波则在纪念碑的栏杆公开砸坏另外一枝没有子弹的步枪以重申非暴力运动的立场” “一枝没有子弹的步枪”应该是 “一支没有子弹的步枪”吧 Kahiiin留言2019年7月30日 (二) 13:53 (UTC)

关于本条目的序言

个人感觉条目当中的序言部分太长

或许可以移动到故事背景章节?--冷罗KS用户:KSroido 2019年8月22日 (四) 08:14 (UTC)

@KSroido篇幅长不是因为写得啰嗦,而是因为事情本身就很复杂。第一段只交待了六四是什么东西,后面几段简要地概括了六四的来龙去脉,包括背景、过程、结果和后续,挪走的话导言就不完整了。--高文海留言2019年8月22日 (四) 08:24 (UTC)

有关增添内容

和以前经历过的人(zg公职部门人员)谈过这件事,此次事件爆发和事态发展可能和中央政治派系争斗也有关。希望有人能提供更多消息来源和可参考资料 Zhishengxia留言2019年12月4日 (三) 11:21 (UTC)

六四

六四运动极具争议,因此我想加上这句话:六四运动争议极大。 Assifbus留言2019年12月19日 (四) 10:16 (UTC)

  • 按我的理解,维基百科不主张加上“极大”这类带有明显主观意愿的用词——尽管我也认同关于“六四”的争议很大。维基百科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是由争议双方(或者多方)分别完备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附加来源,将争议内容留存下来,而非是只保留“一家之言”。--Liam 。◕‿◕。 讨论 2019年12月27日 (五) 02:00 (UTC)

关于条目简介

条目简介我想这么编写:中国大陆有争议的民主运动。因为这个民主运动中国大陆官方与抗议学生各执一词,三十年吵的不可开交。因此我觉得我这么写很好的体现了维基百科的客观性。如需修改,请写出你的修改缘由。 Assifbus留言2020年2月18日 (二) 14:05 (UTC)

看法

希望想把“有争议”这三个字去掉的人在讨论界面上说出你去掉的理由。六四事件各有各的说法。前次修改时我已经说过了,六四事件30年来,中国大陆政府和和异见人士吵得不可开交。我添加“有争议”这个词语,是想维护维基百科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Assifbus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06:24 (UTC)

关于“有争议”的证据

中国大陆称这场运动是政治风波和反革命暴乱。 而异见人士称这场运动是被中国大陆政府血腥镇压的民主运动。 我觉得我写的这个条目描述很好的综合了各方的意见,它既是民主运动,但是它又富有争议。 我希望,想把有争议这三个字去掉的修改者,请拿出你所认为的它没争议的证据。 Assifbus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06:29 (UTC)

打扰了,就是在中国国内搜索引擎上是可以查到六四事件有关信息的,如百度搜索

在下以为,一部分人仇视中共归仇视,但预设立场妄加定论无论如何看起来都很蠢。Tanpero留言2020年3月4日 (三) 11:39 (UTC)

  • 确实可以搜到(关键词六四),不过搜索结果一看,前两页16条结果里面10条人民网,1条cctv,1条光明日报,剩下的都是中国网,可以说是非常中国的搜索结果了 newerdrawn留言2020年3月5日 (四) 01:27 (UTC)
跟楼上一样(上面是刚转来的吧,wikitext你们还只会~~~~,还有一个wikitext是回帖开头可以加上:或者*)-- 留言 只玩正版游戏盗版滚开 2020年6月5日 (五) 07:34 (UTC)
  • 也不算很难,搜索“六四事件”的确只能搜出一些有关该事件的只言片语(搜索页最上面的那一条是朱镕基总理讲话时提到的),而如果搜索“1989年政治风波”搜出的结果就比较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没有那些独轮运宣传的那样不承认历史。况且,这个事件已经被写进了官方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里面,至于观点,独轮运想喷就喷。--作业是不可能写的留言2021年2月2日 (二) 09:09 (UTC)
  • 中国试图审查信息并且掩盖是非常明显的,包括89政治风波下的内容,其内容几乎都是中国政府网站的信息。比如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国政府并非否认“六四”的存在,而是严格限制其信息的面向与讨论,条目里的描写“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搜寻“六四”或者是“天安门”等相关词语,则只会提供经过审查后的结果,甚至在有的时候则会短暂切断与服务器的连接”是符合事实的。<br<>另外请注意文明,人身攻击的内容会被移除。 newerdrawn留言2021年2月2日 (二) 11:15 (UTC)

严谨性

能否在对于清场屠杀做一些明确的引用,这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社会主义人民地位高留言2020年3月29日 (日) 11:42 (UTC)

清场片段已经引用了大量来源,我不太理解阁下提出的问题,有哪里不够明确的。-------某不知名的魔法师-----☕️谈笑风生 2020年4月29日 (三) 21:03 (UTC)

编辑请求 2020-05-26

  请求已处理图片在4月5日由BladeRunner2077更换,理由“由于有很多Youtube影片通过批评柴玲和吾尔开希的谎言,来否认8964的军队镇压没有造成伤亡,因此将王维林的图片移到下面,将伤者图片置顶”--Kevin Smith Chen🍠Is Wiki a joke to you? 2020年5月26日 (二) 11:57 (UTC)

此事件的代表性照片为美联社记者于当时拍下的“坦克人”,因此我建议将首幅推送伤者的照片更换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Tianasquare.jpg--Z.penguin留言2020年5月26日 (二) 11:04 (UTC)

返回到“六四事件/存档7”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