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登铜山(ながのぼりどうざん)位于山口县美祢市,和东南边的秋吉台连接,主要为产铜的矿山。长登铜山在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开始成为产铜中心。此地特别以可能为奈良时代东大寺的大佛佛像铜身来源而闻名。之后在1960年(昭和35年)封山之前,断断续续地有所产出。

长登铜山

再者,秋吉台周边与邻近长登铜山的地质颇相似,分布着产铜的矿山,也设有矿山以及附属于矿山的炼制、加工设施。

概要 编辑

长登铜山的东南和秋吉台相邻,主要为产铜的矿山。七世纪末或八世纪初开始生产后,从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身为长门国直营的矿山,产出铜和铅,产出的铜或铅等用于铸造和同开珎(音同真)等皇朝十二钱或东大寺的大佛。被认为用于国家事业上。再者,从长登铜山采掘或炼制的遗迹中,大量发现730年前后的木简等贵重的出土品。

长登铜山于十二世纪一时停止运作,于十四世纪后半叶重新启用,分析珍贵的遗迹,就可以知道关于中世纪的铜的炼制。

江户时代初期,虽然可看出长州藩直营的矿山很繁盛,但坑内出水和当时的技术水准,对于采铜来说都有相当困难,因此在江户时代后半叶再度陷入停止状态。之后(铜青)持续采掘,以“瀑布下的绿青”(滝ノ下绿青)而闻名全国。长登铜山仍遗留着江户时期的遗迹。

明治时代昭和时代,长登铜山再度启用,采掘铜和日本稀有的。从明治后期到大正时代,建有以日本独特的吹床精炼法的精炼所:花之山精炼所。有着珍贵的近代矿业遗迹,保存状况也很良好。

长登铜山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有着律令国家的采掘和炼制等古代工业技术,而且据知是东大寺大佛和皇朝十二钱的铸造的律令国家事业,身为贵重的遗迹,有相当高的价值。中世纪、江户时代的矿山遗迹,一直到明治、昭和时代的矿山和炼制所等产业遗产也有相当高的评价。2003年(平成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长登铜山遗迹被指定为国家史迹[1]。另外在八百多处被发现的木简中,有两百零三处残留有墨迹,于2001年(平成十三年)九月十四日,被指定为山口县的有形文化财:历史资料[2]

参考 编辑

  1.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長登銅山跡.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2. ^ 山口県文化財要録 長登銅山跡出土木簡.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