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菉猗祠,全名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内,占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筑物 (前面三幢,后面两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组成。于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斗门县和珠海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了广东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1][2]2008年再被选为斗门区“斗门八景”之一。[3]现时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门村委会共同管理。

菉猗堂及建筑群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珠海市斗门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5-14
认定时间2008年

背景 编辑

赵氏菉猗祠是南门当地赵姓居民(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的祖祠,建于明朝景泰5年(1454年)。据文献记载,是由魏王的第15代后人赵隆以其四世祖赵梅南(1296年-1365年)的别名“菉猗”立祠纪念。“菉猗”一词源于《诗经·淇澳》,代表“绿竹茂盛”的意思。数百年来,赵氏菉猗祠经历过多次的重修。

民国起,祠堂曾作为村内学校之用。文革时期,祠堂被政府征用,成为了当地中共党支部的办公室。近年来,由于从海外的赵姓后人回归,政府遂将最左边的祠堂交还赵姓后人,而右边两幢家祠依旧用作办公室。

建筑特色 编辑

赵氏菉猗祠的布局为三进(包含了前厅、中殿和后殿)四合式,以南北轴成一线并两边对称。每一进之间有一天井作间隔,而且越进越高。祠堂使用上大量各式的雕饰:包括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另外四周的墙亦绘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诗书之乐的图画,十分清新雅致。

后殿上挂上“忠孝义士”的牌匾。是纪念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赵昰败退到香山,驻跸沙涌马南宝家。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得知事件,马上准备小舟,并招募了村内居民迎驾以勤王。当时随行的丞相陆秀夫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脉,后来令赵若梓等人归家入山隐居,并敕赐赵若梓为忠孝义士;其兄弟赵若桃授为承直郎;赵若榉封为武翼大夫。原牌匾已破损不堪,已被拆下来保存,现时所挂上的是重新制作的。

赵氏菉猗祠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它的山墙,是以硕大而坚硬的壳所砌成。蚝壳排列得既整齐又有规律,而蚝壳墙身足足有65厘米厚。由于珠江一带水域盛产蚝,以蚝壳为墙在明代以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十分流行。到了现在,现存的蚝壳建筑物已经所余无几。

重修 编辑

2011年4月,在获得珠海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赵氏菉猗祠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复修还原工程,把一些后加的建筑物拆去,希望能尽量回复原有的结构和规划,预计需要临时封闭240天,所需费用大约为6至7百万人民币[4]

参考 编辑

  1. ^ 香港赵族宗亲总会访南门团员盛赞菉猗祠堂. 广东侨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http://www.cnr.cn/zhfw/lmzh/zhjd/200906/t20090630_505383719.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珠海分网专题介绍南门菉猗堂
  3. ^ http://www.cnr.cn/zhfw/lmzh/zhjd/200801/t20080122_504684554.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斗门八景”出炉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珠海分网)
  4. ^ http://www.zhnews.net/html/20110409/120800,287865.html[永久失效链接] 珠海新闻网,2011年4月9日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