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是指范围限定在于亲子之间的冲突。父母与子女因各种问题的权责、认知,或是彼此的目标、意见、价值观不一致所引起的一连串争执、冷战、口语或身体攻击等行为。此外,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父母管教方式,亦是影响亲子冲突的重要来源。亲子冲突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但只要在冲突后能理性的讨论问题,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亲子冲突也可能让父母与子女更了解彼此,更知道如何跟对方相处。

形成原因 编辑

父母与子女间价值观的差异、子女寻求独立自主,不愿意受到父母太多的干涉,是形成亲子冲突相当重要的原因。此外,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父母管教方式,亦是影响亲子冲突的重要来源。[1]

常见的引起亲子冲突事项 编辑

常见的引起亲子冲突事项如下[2]: 家庭关系、家庭杂务、家规、青少年独立自主、价值与道德、仪容、人格、课业表现、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约束、就寝与宵禁、健康与卫生、活动约束、财务。

生物学观点 编辑

Robert Trivers的亲子冲突理论 编辑

罗伯特·泰弗士于1974年提出亲子冲突理论,以生物的亲代和子代在之间有不同的目标为论述。亲代希望能够投入少量的资源就让子代长大,子代则希望得到越多资源越好。其中的四大主张如下[3]

  1. 投资的不对等:泰弗士认为,因为父母和子女在生育和抚养上的付出不同,也就是说花在生育和照顾孩子上的成本不同,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利益并不平等。
  2. 遗传冲突:父母和孩子有基因的传递,他们的遗传利益并不一定完全相同。父母可能会把一些对自己有好处但对孩子有害的基因传给他们,这就造成了一种基因上的利益冲突。
  3. 博弈和策略:泰弗士用一种叫做博弈理论的想法来解释亲子之间的冲突。他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想像成一场博弈,就像在玩游戏一样,双方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制定各种策略。这可能包括父母限制资源的分配,而孩子则设法发展出能够得到更多资源的方法。
  4. 进化的结果:亲子之间的争执和竞争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每一方都在努力达到最好的生存和繁衍结果。

心理学观点 编辑

心理动力论 编辑

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欲会增加,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觉得焦虑,所以青少年会使用防御机制来减轻焦虑、满足需求,但长时间使用防御机制可能会与他人疏离,或是造成不良的人际互动。尽管青少年可能会努力克制自己,以理智的方式面对问题,但他们通常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很难避免

心理社会论 编辑

青春期是建立自我认同的时期,如果青少年无法在这个阶段形成身份认同,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的行为,甚至出现偏差的行为或是人格缺陷。在青少年建立自我统合的过程时,他们需要评估不同的角色、价值观和意识型态,此时青少年所认同的价值观可能会跟父母不同甚至相反,进而导致亲子冲突。

认知发展论 编辑

青少年在认知上进入了能够抽象思考的判断,这时他们的思考能力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有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此时青少年也会了解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同侪关系、人格发展还有社会议题等问题。在家庭中,青少年会希望有更高的自主性,也希望和父母是平等的,如果这时父母依然坚持用权威管教青少年,就会构成亲子关系不平等,导致冲突。[2][4]

生态系统理论 编辑

个人的成长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从最亲近的,像是家庭,到最远的,如广泛的文化。这些环境系统不仅彼此影响,还与个体互动,影响其成长。为了理解这些环境,我们可以将它们依据与个体的空间和社会距离分成不同的层次,从最内层到外层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钜观系统。

微观系统:个人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周围紧密包围着的是从出生开始就与个人有最密切关系的家庭系统。这个系统对个人的影响最直接且频繁,因为它牵涉到日常的互动。微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里面每个人都会相互影响,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透过面对面的互动方式实现的,因此在这个系统中,其他人的个性、态度等因素变得特别重要。

中间系统:指的是个人参与的各个小环境之间的连结或互动,这种联系有助于个人在这些小环境中发展优势。中间系统的发展丰富与否,可以根据个人在不同小环境中的联系数量和质量来评估。中间系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结果。其基本原则是,如果个人在生活中各小环境之间的联系越强、越能互相补充,那么中间系统就越发达,也越能强力地推动个人的发展。

外部系统:指的是对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但这些环境中的人本身并不是当事人直接参与的社会情境。换句话说,这些环境是对当事人生活有影响的,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参与或参与其中的体制。

钜观系统:这是指广泛的文化和次文化环境,包括意识型态、信念、价值观、习惯、社会期望、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告诉我们在某个文化中成年人应该如何对待孩子、教养孩子,孩子应该追求什么目标等。因此,在每种文化和次文化中,钜观系统都是不同的,而这经常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主题。钜观系统会随着时代而改变,有时这种变化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生态系统理论的因应之道 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所提的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日常生活上学习到的与家人、手足亲戚相处的规则,虽然有部分是来自父母亲长的教导,但大部分来自个人次系统与其他次系统间交流经验的累积。 从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多元、整合的观点来看,当一个家庭里的关系出现问题时,边界封闭的家庭可能比边界开放的家庭面临更大的危机。这是因为开放的家庭有机会透过与外部系统的交流来修正问题,而封闭的家庭则较难这么做。这种能量的运送通常发生在中间系统,比如家族、亲友或邻里社区,它们是更容易被看到的。实际上,当一个人或家庭系统遇到困难时,通常会向中间系统寻求帮助。如果中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或者家庭系统的边界太封闭,无法与外界互动以得到协助,才会导致外部系统或社会制度的介入。而影响个人、家庭、社区的重要外部系统和社会制度,则直接受到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5] [6]

社会科学观点 编辑

人类文化学 编辑

文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所以青少年的发展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从儿童转换成成人的过程中,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紧张,增加亲子冲突的可能性。

社会控制论 编辑

无论是物质方面或是权力方面甚至是情感方面,父母在家中往往具有较多的控制权,子女从出生开始就是被控制的角色,在子女长大后,子女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现象有所知觉时,且家中的权力没有适当转移时,亲子冲突就会产生。[7]

亲子冲突的解决方式 编辑

亲子冲突的解决方式常见的为沟通模式的改变[8][9][10]

  1. 找出冲突根源
  2. 建立正面积极解决问题心态
  3. 创造双向沟通的机会
  4. 多聆听对方的想法,而不是坚持己见
  5. 多鼓励、赞美

影响 编辑

亲子冲突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但只要在冲突后能理性的讨论问题,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亲子冲突也可能让父母与子女更了解彼此,更知道如何跟对方相处[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许诗淇、黄囇莉.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 中华心理学刊. 2009-09-01, 51 (3) [2023-12-04]. doi:10.6129/CJP.2009.5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2. ^ 2.0 2.1 张怡华. 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 2006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3. ^ ROBERT L. TRIVERS. 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American Zoologist. February 1974, 14 (1): Pages 249–264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4. ^ 徐爱华. 從親子衝突談青少年父母親職教育的介入意義與模式. 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 2005-11-15, (50)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5. ^ 詹桂香. 從生態學的觀點看親子衝突的因應之道. 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 2006-01-15, (52)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6. ^ Urie Bronfenbrenner.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PDF).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 37–43. 1994 [2023-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05). 
  7. ^ 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 (PDF). nccur.lib.nccu.edu.tw. [2023-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04). 
  8. ^ 「都是為了你好!」但爸媽總是和孩子想得不一樣,親子衝突的心理學解法大公開. 故事 StoryStudio. 2021-05-20 [202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9. ^ 9.0 9.1 张念慈. 親子衝突時怎麼辦?別讓情緒大火忘了自己的原則!. u值媒 (联合报). 2023-02-23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中文(台湾)). 
  10. ^ 如何改善親子關係?親子衝突發生時怎麼處理,才能避免親子關係疏離? - Heho親子. 2023-06-15 [202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