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鲁,指河南省鲁山县,相应的位于山东曲阜鲁国被称为“东鲁”,是中国先秦历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商代甲骨卜辞中“鲁受年”之类的语句[1],《殷虚书契续编》认为该处的“鲁”为地名。商代时期,曲阜地区为东夷方国“奄国”的都邑,被称为“奄”,直到西周初年奄国被灭,伯禽在奄国故地建立鲁国后才改称为鲁,因此卜辞的“鲁”不应是曲阜。《逸周书》中有“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的记载,学者刘蔚华认为此处的“鲁”指鲁山县[2]。《春秋左氏传》中“惧而迁于鲁县”的记载[3],晋代杜预认为“鲁县”是指晋代的鲁阳,也就是现在的鲁山县。《墨子·鲁问》中也有鲁阳直接被称为“鲁”的记载[4]。由此可见,鲁山在春秋时曾被称为“鲁县”,战国时已被称为“鲁阳”,且均可被直接称为“鲁”,而周代之前的“鲁”极可能也是指鲁山地区。

参考

编辑
  1. ^ 《殷虚书契续编》5、6、10
  2. ^ 刘蔚华.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中州学刊》1982年 第4期
  3. ^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九年》:“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4. ^ 《墨子·鲁问》:“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