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市条目为介绍广州街市,包含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至2005年为止,广州共有接近289个室内肉菜市场,498个农贸市场和136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现时一般街市大都为私人经营,公营街市数量极少。街市受食药监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监管。

历史

编辑

旧日广州的生鲜买卖,主要在墟市进行。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广州城内就有大市、小市、归德门市、长寿庵墟等20几个墟市(隶属南海、番禺县)。城外番禺县各乡村亦有不少墟市[2]。 在广州城内,蔬菜、肉食与其他原料产品经营(批发),主要以栏口形式,集中于沿江一带(痕迹留存于现街道名称),而亦有不少小贩肩挑、沿街摆卖。而19世纪初,在五仙门马草埗附近就开始有周边乡民进城卖菜和代客买卖的蔬菜栏口[3]

转变

编辑

1917年(民国6年),有商人出资在河南岐兴中约建筑五和市场,当时楼上为茶肆楼下是市场,其为广州市第一座街市,不过后因辟马路而被拆[4]。到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着手规划建筑公共街市。1919年在禺山原关帝庙处(现名盛广场),落成投入第一座市营公共街市(亦为民国年间唯一公营街市禺山市场

到1923年(民国12年),南华置业公司以南益堂名义经市政府批准于一德东路建设南益市场,其于1925年(民国14年)6月落成投入。

至民国26年(1937),广州建有禺山、南益、观莲、东华、溶光、漱珠6个街市,到1949年时街市增至14个[5]。当时的公营街市的卫生清洁,及食品方面由市卫生局负责监管,而资金与维护,分由市财政局与工务局负责。

发展

编辑

共和国建政初,当局规定街市小贩须领牌经营,要向辖区内公安局登记,并填具保证书,由其审查发牌[4]。1950年6月下旬始,当局在全市新建和修建、扩建12个肉菜市场。1958年广州在区建制成立商业局,街市统一由区商业局管理,转为公营公司体系。1959年街市的大部分商品开始经营限制,施行票证供应制度。1965年各区街市改为市一级管辖经营。  文革期间,对市外远郊残存集市,限定每旬逢一、六两日为墟期,平日不得串墟,广州市区和近郊区被规定不开放集市贸易[6],私人商品交易活动全面受限,市场经营全面萎缩,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用品供应十分匮乏和紧张。1979年后,农副产品市场逐步放松管制,集市贸易和个体商业迅速复苏。1986年南益市场首先重新放出摊档予私人经营,同年街市改为各区蔬菜食品公司管辖经营。

千禧年后经营租金趋于上升,其中公营街市档口每年租金升幅为5到10%,部分街市转变乃至消失,而后续补充未能跟进。如禺山市场被改为名盛广场后,替代街市未有建起[7];德政街市2003年地铁收回土地被拆,地皮空置[8]。而由于现行法例将(新建)街市划为商业配套,非如学校医院等定为公共配套,街市建成后可维持私营性质,而档口租金相对低微亦降低了投资设立街市的意欲[9]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升级改造室内肉菜市场. 2015-08-24. [永久失效链接]
  2. ^ 广州府志
  3. ^ 越秀区志·商业
  4. ^ 4.0 4.1 广州市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
  5. ^ 郭 凡. 一波三节民国广州建公共肉菜市场. 羊城晚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6. ^ 广州市志·经济管理卷
  7. ^ 广州日报. 广州五家国有老字号肉菜市场月中将拍卖.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8. ^ 金羊网. 德政街市撤场 摊主街坊均不舍.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9. ^ 南方日报. 广州肉菜市场租金上调 档主难承受 市民忧菜价高.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