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甲下社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早期为西拉雅平埔族“学甲社”旧地,她是旧时学甲十三庄庄之一,其地域位于为学甲区仁得里与百福里境内(现百福里已与慈生里归为慈福里),下社属学甲慈济宫8区中的下角选区。[1][2]

地理位置  

编辑

下社仔(Ē-siā-á)位于现今学甲警察分局北边,约在今民权路与仁爱路交叉路口“白礁宫”附近一带的旧时聚落,因其地域位居中社慈济宫之东南,故称“下社仔”。[3][4][5]

开庄沿革  

编辑

学甲区庄社中的“学甲”(H k-kah)昔为倒风内海南畔之地,开发于明郑前后(17世纪后半叶),为西拉雅平埔族“学甲社”之旧地,“学甲乃是出自此地平埔蕃一小社的名称”,学者杨森富则认为“学甲社”应系汉译的雅化地名,如盐水区“番仔厝”被雅化成“欢雅”一样,因而目前市区仍有后社、中社和下社仔等的“社名”,另下社仔的庄庙“白礁宫”(主祀保生大帝),也是学甲慈济宫最早发迹的地点。[3][6]

明郑初期(1661)随郑成功部队的运粮官陈一桂,于中洲南边的“谢厝寮”(头前寮)将军溪畔(大道公埔)平安登陆,以后四散开垦,其中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块厝,[6] [3] 由福建泉州同安县白礁乡李胜偕李阶、李孟、李松等3子入垦此地(下社),因而众人尊李胜为开基第一代祖,原庄有30多户。[7][3][8]  

角头与宗教  

编辑

由于下社居于学甲的中心地带,因而庄内的角头与宫庙也较多,计有7个角头为最多角头的庄头,其中有溪仔墘的新芳庆安宫(主祀为谢府元帅)、县内角的中坛太子坛(主祀为中坛元帅)、仁得的分基大帝坛(主祀为保生大帝)、宅口的兴太宫(主祀为中坛元帅)、下社角的白礁宫(主祀为保生大帝)、下社周的文衡圣帝坛(主祀为关圣帝君)、东竹围的李府千岁坛(主祀为李府千岁)。[9][10]

交通    

编辑

台84线台19两条省道经过本区。台84线西可到北门,东可达台南市内大内玉井等地。[11][4]至于台19是连线台湾中南部次要乡镇的纵贯公路,纵贯通过学甲区、安南区,也联系起此保生大帝信仰的因缘关系,慈济宫其主神保生大帝,为四姓先民自大陆福建白礁乡慈济宫迎请开基保生二大帝、谢府元帅中坛元帅随郑成功部队来台,初由学甲头前寮将军溪畔登岸,尔后在学甲地区拓垦定居,形成“学甲十三庄”,也是全线贯通于整个西部大平原地带的重要公路,位置在台1线台17线西部滨海公路)中间。[12][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2018-09-14 [2024-02-22]. 
  2. ^ 黄,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台南: 台南县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3. ^ 3.0 3.1 3.2 3.3 黄, 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4. ^ 4.0 4.1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5. ^ 黄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6. ^ 6.0 6.1 杨, 森富. 臺南縣平埔地名誌. 197-198: 台南县政府. 2003. 
  7. ^ 李, 宝财. 李勝三房公宗祠沿革碑記. 祠内碑记. 1996. 
  8. ^ 戴 (主编) , 文锋.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9. ^ 黄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0. ^ 王, 念湘. 南瀛宗祠誌. 台南: 台南县政府. 2009: 209~216. 
  11. ^ 臺84線快速公路 (北門玉井線). nrch.culture.tw. [2024-02-22]. 
  12. ^ 台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台南市政府. 2022-05-25 [2024-02-22]. 
  13. ^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 ISBN 978-986-04-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