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6年5月4日

颶風瑪麗亞是2011年9月登陸紐芬蘭島的一場一級颶風,也是2011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13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3場颶風。系統源於9月6日中大西洋上空的東風波,起初向西面移動並緩慢增強。但在逼近背風群島期間,系統因行經海域的垂直風切變增多、水溫降低而退化成低氣壓區。系統圍繞副熱帶高壓脊的西部邊緣緩慢蜿蜒北上,之後又轉向東北,於9月10日再度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瑪麗亞接下來增強至颶風標準,並在此期間從距百慕達最近的位置經過。9月16日,氣旋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的最高強度,此後就因風切變增多和水溫降低而開始減弱。9月16日下午,風暴從紐芬蘭島東南海岸登陸,最終在當晚被鋒面天氣系統吸收。雖然組織結構較為混亂,但瑪麗亞還是在加勒比地區東部部分地區產生暴雨,並以波多黎各情況最為嚴重。許多道路和民宅被淹,風暴在加勒比地區最東北端掠過期間還導致1萬5000餘人失去供電。此外,美屬維爾京群島的多個島嶼測得熱帶風暴強度大風。颶風從百慕達以西經過時,該島也短暫測得熱帶風暴強度的持續風速,並且陣風時速更高,但島上的降雨量很小。紐芬蘭島測得強風,不過降雨總量也很小。整場風暴一共導致13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但沒有造成人員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