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6年4月

優良條目存檔:

(現由機械人創建每月存檔。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2016年4月1日[編輯]

故友重逢》是美國電視劇《迷失第4季的第8集,也是全劇的第80集,於2008年3月20日通過美國廣播公司在美國首播,同時還通過CTV電視網在加拿大首播。本集劇本由《迷失》製作總監伊利沙伯·薩諾夫和製作人布萊恩·K·沃恩在2007年10至11月創作,執行製作人斯蒂芬·威廉姆斯出任導演,拍攝工作於11月完成。《迷失》的主要劇情圍繞太平洋上的某個小島展開,海洋航空815航班在此墜機67天後,倖存者米高·道森第2季的季終集裏通過與之前就住在島上、行事神秘莫測的「其他人」談判,成功獲得搭乘汽艇和兒子一起離開這座島的機會。但過了1個月,劇情發展到《故友重逢》前一集時,米高又化名「凱文·約翰遜」,出現在距島不遠的一艘貨輪上。《故友重逢》的大部分劇情都是連續性的閃回情境,這類情境的總時長在《迷失》劇集創下新的紀錄。從這集來看,米高已淪為「其他人」的間諜,此前1個月都在位於紐約的「卡哈納號」貨輪上。《故友重逢》的首播共計吸引到1300萬美國觀眾收看,所獲評價褒貶不一。高潮戲段成為評述焦點,許多評論中批評節目不該把故事佈局及重點放在次要角色身上。雖有多名評論家稱讚劇中對米高情感歷程的描繪,但他們也批評米高的親身經歷從時間和空間上似乎都與之前劇集中奠定的《迷失》時間軸存在衝突。《故友重逢》之後還為《迷失》贏得2008年的黃金時段艾美獎傑出音效獎。

2016年4月2日[編輯]

許玉釧(1928年),臺灣新竹人。他曾任臺北帝國大學有機化學講座與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技師,善於吹製科學玻璃儀器。1945年,許玉釧被臺北帝國大學的太山次郎技師聘為助理,並受到他的指導與照顧。在這段期間,許玉釧也曾幫日本首位被提名的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野副鐵男教授吹製玻璃儀器。二戰結束後,許玉釧在太田賴常許雲基的帶領之下,在臺大物理系參與重建考克饒夫-瓦爾頓加速器英語Cockcroft–Walton generator。該團隊於1948年完成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爾後,許玉釧也製作出全東南亞第一把自製雷射手術刀「慶齡一號」的核心設備與教學用電子槍。許玉釧被稱為臺灣「國寶級的玻璃儀器師傅」。

2016年4月3日[編輯]

植村吉明(日語:植村 吉明うえむら よしあき Uemura Yoshiaki ?,1912年1月28日—1973年5月20日),日本兵庫縣人,為原子物理學家。他在日治臺灣接受中學教育,並在戰後成為京都大學理學部物理學博士。植村吉明曾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以及京都大學,並曾在臺灣參與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荒勝文策教授團隊於1934年完成的東亞首次原子核擊破實驗。植村吉明也曾參與重建戰後被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下令拆除的京都大學加速器,並對真空技術方面抱持着高度的興趣。1973年5月,植村吉明晉升正教授,但也在同月20日因病與世長辭,享壽61歲。逝世後,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特別出版《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報告》植村吉明特別紀念刊號,以紀念他的貢獻。

2016年4月4日[編輯]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有紀錄以來最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至今仍保持着多項紀錄。全季對大範圍地區造成毀滅性打擊,共導致3913人死亡,損失數額更創下新紀錄,高達1592億美元。颶風丹尼斯艾米莉卡特里娜麗塔威爾瑪登陸時仍有大型颶風強度,大部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是這5場颶風引起。墨西哥的金塔納羅奧州尤卡坦州,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都曾兩度受大型颶風襲擊;古巴巴哈馬海地,美國的密西西比州德克薩斯州,還有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都曾直接受1場大型颶風衝擊,還有至少1場在附近掠過。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是本季受災最嚴重的所在,颶風卡特里娜產生高達10米的風暴潮,引發毀滅性洪災,密西西比州沿海地區的大部分建築物被毀,風暴之後又令新奧爾良防洪堤決口,整個城市因此受到重創。此外,颶風斯坦溫帶氣旋共同影響,在中美洲多地引發致命的泥石流,其中又以危地馬拉災情最為嚴重。颶風季於2005年6月1日正式開始,本應於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但由於熱帶天氣活動經久不息,颶風季一直持續到2006年1月。全季共形成28場熱帶或亞熱帶風暴,創下新的紀錄;其中15場達到颶風強度,又一次刷新紀錄;共有7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5場成為四級颶風,兩項都追平之前的紀錄。本季的五級颶風數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達4場之多,其中颶風卡特里娜是信史上造成損失最嚴重的大西洋颶風,颶風威爾瑪則是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大西洋颶風。全年風暴數量眾多,用來給風暴命名的英語名稱都已用完,之後不得不動用6個希臘字母來命名。

2016年4月5日[編輯]

颱風鳴蟬在菲律賓又名颱風普傑,是1904年有紀錄以來吹襲大韓民國的最強颱風,於2003年9月4日經西太平洋季風槽內存在的擾動天氣發展而成。系統在向西北方向移動期間緩慢增強成熱帶風暴鳴蟬,再於9月8日達到颱風標準。由於外界環境有利,氣旋這天開始以更快地速度強化,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並達到風力時速19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近最高強度時,風暴的前進速度減緩並轉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不久後,鳴蟬的風眼牆於9月10日在日本宮古島上空經過,當地測得的氣壓值低至912毫巴,是該國有紀錄以來測得的第4低氣壓。由於行經洋面水溫較高,颱風得以保持較高強度,於9月12日從韓國釜山以西不遠處登陸。次日,風暴在日本海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又持續了數天,日本北部因此遭遇狂風。日本琉球群島是最先受到颱風摧殘的地區。宮古島有104幢建築受到狂風破壞,95%的居民家中停電。氣旋還在該島產生暴雨,1小時降雨量高達58.5毫米,24小時降雨量更有402.5毫米,創下單日雨量新紀錄,島上還有1人因被飛測的玻璃割傷致死。日本多地有許多航班取消,還有多條道路被降水引發的山泥傾瀉堵塞。該國另有兩人喪生,經濟損失總額達113億日圓。韓國受創最為嚴重,特別是鳴蟬的登陸點附近。濟州島測得的陣風時速高達每小時216公里,最低氣壓950毫巴,兩項數據都刷新韓國原有紀錄,其中氣壓值比颱風莎拉早在1959年創下的紀錄更低。釜山的颱風登陸點附近測得風速為每小時154公里,是該國有紀錄以來測得的第2高風速。釜山受到風暴重創,導致出口運作在之後數月都無法恢復正常。整個韓國共有約5000套房屋被狂風摧毀,1萬3000戶民宅或商鋪受損,致使2萬5000人流離失所。約有147萬戶居民家中停電,大範圍地區的莊稼也受到重創,導致稻米收成創下23年來新低。受鳴蟬影響,韓國共有117人遇難,總體經濟損失高達5萬5200億韓圓

2016年4月6日[編輯]

英國君主英國及其海外領地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君主的頭銜為「國王」或「女王」。現任君主和國家元首為伊利沙伯二世,1952年繼承其父喬治六世登基為英國女王。君主及其近親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禮儀、外交和代表性權力。在君主立憲體系之下,君主的職責僅限於授勳及嘉獎和任命首相。根據傳統,君主亦為英國三軍統帥英語Commander-in-chief of the British Armed Forces。現今英國政府的行政權力名義上仍舊通過君主的皇家特權來行使,但事實上這一權力僅能根據國會立定的法律行使,並且受到傳統與先例的限制。英國和十五個英聯邦國家共享一個君主,稱英聯邦王國。「英國君主」一詞仍舊被用於形容這一體系下的君主和政體,但事實上每個國家都為獨立主權國家,在不同國家君主的官方頭銜英語List of titles and honours of Queen Elizabeth II亦有所不同。

2016年4月7日[編輯]

颶風伊歐凱又名颱風伊歐凱,是有紀錄以來中太平洋出現的最強熱帶氣旋。作為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期間中太平洋形成的首場風暴,伊歐凱創下多項紀錄,不但縱橫太平洋達17天之久,而且強度先後3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標準。氣旋由夏威夷州以南較遠處的熱帶輻合帶發展而成,由於水溫較高,風切變極少,還有良好的外流推波助瀾,伊歐凱迅速增強,在48小時內就從熱帶低氣壓強化成四級颶風。8月22日晚,風暴快速弱化成二級颶風,然後從約翰斯頓環礁上空經過。兩天後,氣旋又因外界環境有利而得以快速增強,於8月25日達到五級颶風標準並在不久後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伊歐凱繼續向西行進,其強度反覆波動,於8月31日以風力時速249公里強度從威克島附近經過。風暴接下來轉朝西北方向移動,之後又轉向北上,並在此期間逐漸弱化,於9月6日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加速向東北前進,最終進入阿拉斯加州上空。無論是在颶風還是颱風時期,伊歐凱都沒有對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任何人口常住地區構成影響。約翰斯頓環礁有12人在風暴來襲期間躲進颶風掩體,他們估計氣旋風速超過每小時160公里,對島上樹木構成破壞,但鳥類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颱風在威克島構成中等程度破壞,部分建築受損,房屋的屋頂被刮掉,損失總額約8800萬美元,幸而所有軍事人員均已撤離,島上基礎設施也都完好無損。伊歐凱的溫帶殘留之後還在阿拉斯加州海岸沿線產生強烈風暴潮,引起海灘侵蝕。

2016年4月8日[編輯]

門羅·愛德華茲是美國奴隸販子和偽造犯,曾於1842年在一場廣為人知的審判中被定罪。愛德華茲生於肯塔基州,遷居新奧爾良後又搬到墨西哥德克薩斯。他曾於1832年將奴隸走私到巴西,用獲得的收益在德克薩斯購買土地。1836年,他又向德克薩斯共和國走私奴隸。愛德華茲企圖利用偽造文件騙取同夥的利潤,失敗後被迫逃離德克薩斯進入美國。接下來他又以美國和英國的廢奴主義者為目標,企圖騙取他們的錢財,在此期間有時還會用上偽造的介紹信。愛德華茲一度前往英國,但由於大部分伎倆都不成功,他又在1841年中期返回美國。愛德華茲最大的一起騙局是利用新奧爾良棉花經紀商的回信偽造信件,製造他有大量棉花待售的假象,進而騙取大額銀行本票後兌現。事件敗露並被捕後,他又利用偽造信件騙取律師信任,還將庭審日期延遲了幾個月,直到1842年6月才開審。案件審理過程成為媒體焦點,發佈相應報道的報紙因此大賣。愛德華茲的英俊外表成為他被定罪的重要原因,有證人因此當庭認出他來。此外,愛德華茲所寫信件中的多處拼寫錯誤也導致法庭認定許多信件正是由他偽造。法庭判被告入獄10年,愛德華茲最終於1847年在新新監獄去世。除1848年出版的《門羅·愛德華茲上校,偽造犯和騙子的生活和歷險》對愛德華茲的生平有詳細記載外,赫爾曼·梅爾維爾1853年發表的短篇小說謄寫員巴特比》也曾提及他的名字。

2016年4月9日[編輯]

颱風查特安在菲律賓又名颱風格洛麗亞,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楚克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系統於2002年6月28日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附近成形,之後多天一直蜿蜒行進並在當地產生暴雨。楚克州的24小時最高降雨量達506毫米,超過當地月均降雨總量。降水引發深度達1.5米的洪水,導致島上各地發生多起山泥傾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受損失總額超過1億美元。襲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後,查特安逐漸增強並開始向西北方向前進。7月4日,颱風的風眼關島以北近海掠過,風眼牆則在該島上空經過並降下暴雨。關島南部的降雨量最高,達536毫米,引發的洪災和山泥傾瀉導致1994套房屋不是被毀就是受損嚴重。整個關島一共受到價值6050萬美元的破壞,還有23人受傷。氣旋還在北馬里亞納群島羅塔島產生陣風和小雨。7月8日,風暴達到風力時速175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在轉向北上期間逐漸減弱,降級成熱帶風暴後於7月10日吹襲日本東部。查特安在日本產生暴雨,最高降雨量為509毫米,導致1萬零270套房屋被淹,該國一共受到約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16年4月10日[編輯]

氣旋古努又名超級氣旋風暴古努,是阿拉伯海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也是北印度洋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作為200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第2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古努源於這年6月1日阿拉伯海東部持續存在的對流區。據印度氣象局估算,系統因上層大氣環境有利且水溫較高而快速增強,於6月3日達到風力時速240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風暴因行經洋面空氣乾燥且水溫降低而逐漸減弱,於6月6日清晨從阿曼最東端登陸,刷新吹襲阿拉伯半島熱帶氣旋的強度紀錄。風暴轉向北上進入阿曼灣,從伊朗南部登陸,成為1898年後首場登陸該國的熱帶氣旋,最終於6月7日消散。阿拉伯海極少出現像古努這樣強烈的熱帶氣旋,該海域的絕大多數風暴通常規模都很小,並且很快就會消散。氣旋在阿曼奪走50條人命,還造成價值42億美元的巨額損失,成為該國歷史上最慘烈的自然災害。古努還在阿拉伯海東部海岸線附近產生大量降水,最高降雨量達610毫米,引發嚴重洪災並造成重大破壞。伊朗也有28人喪生,損失數額約為2.16億美元。

2016年4月11日[編輯]

熱帶風暴愛德華是2008年8月在路易斯安那州德克薩斯州引發沿海和內陸輕度洪災的一場風暴,也是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5個熱帶氣旋和第5個獲得命名的風暴。系統源於8月3日墨西哥灣北部的低壓槽,發展成熱帶低氣壓後又逐漸增強,於8月4日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愛德華」。受北向風切變影響,氣旋的進一步發展一度受阻,風暴中心上空的深層對流也難以保持。不過,愛德華最終還是得以繼續強化,於8月5日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此後不久,氣旋於8月5日從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縣吉爾克里斯特附近登陸。愛德華接下來迅速減弱,於8月6日清晨降級成熱帶低氣壓,再於6小時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由於強度相對偏弱,這場風暴造成的影響很小。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共有5人因離岸流喪生。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有1人因遭遇惡劣海況遇難。風暴潮和強烈的海潮共同影響,在路易斯安那州產生風暴潮和高漲的潮汐,造成沿海洪災,其中又以卡梅倫堂區災情嚴重。大風致使2000餘人失去供電,另有樹木和移動房屋的屋頂受損。德克薩斯州東部也因風暴潮發生沿海洪災,特別是吉爾克里斯特情況嚴重,當地有至少25幢民宅受損,包括10號州際公路在內的多條主幹道有部分路段封閉。暴雨還在內陸地區引發輕度洪災,德克薩斯州36號高速公路也有部分路段封閉。強風共導致數以百計的民居受損,部分樹木導致,約30萬人家中停電。估計熱帶風暴愛德華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額略超過55萬美元。

2016年4月12日[編輯]

颶風佛羅倫薩是2003年9月的颶風費邊過後第1個在百慕達產生颶風強度狂風的熱帶氣旋,也是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7場熱帶風暴和第2場颶風。系統源於9月3日東大西洋的一股東風波,起初因外界環境不利而無法組織,並且發展出異常龐大的規模。行進多天後,系統行經海域的風切變減少,因此在9月10日增強成颶風。氣旋迴轉向西北方向行進並從百慕達以西近海掠過,最終於9月13日轉變成溫帶氣旋。佛羅倫薩在百慕達產生時速高達185公里的陣風,造成輕度破壞之餘,還導致多地停電。轉變成溫帶風暴後,佛羅倫薩又令紐芬蘭島普降暴雨,致使1套房屋被毀,令有多套受到輕度損傷。幸運的是,這場颶風並沒有造成人員喪生。

2016年4月13日[編輯]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其中日軍工事又被稱為「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或「海拉爾築壘基地」),位於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海拉爾區,是第三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及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地之一。在中國抗日戰爭時,侵華日軍在海拉爾修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並把參與修建的中國工人集體殺害,形成了共佔地21平方公里的日軍工事遺址,以及長150多公尺、寬80多公尺的萬人坑。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在1996年5月28日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上建立了紀念館。

2016年4月14日[編輯]

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舉辦於1999年9月3日至6日,是讓受試者只藉助互聯網在72小時內生存的測試活動。該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指導,夢想家中文網以及十家中國大陸新聞媒體主辦。是年8月中旬,主辦方始在三城招募志願者,並在月終產生12名入選者。入選者被異地分配,得到現金與電子貨幣以供在測試時購衣食之物,同時在此期間與外界隔離。大部分受試者在測試中保證了自己的溫飽條件且網購到其他用品,一受試者在此間開網店而獲利。同時,一位零網齡受試者未成功購物並中途退出。最終通過測試者計11人。測試得到網民關注,一些網絡商城則藉此機會開張。對此活動,有正面評價其對中國互聯網發展意義者,有認為所提供資金或幫助過多者,有以為商業炒作活動者。此測試在中國大陸屬首次出現,此後亦有類似測試在台海兩岸舉辦。

2016年4月15日[編輯]

熱帶風暴達利拉是2007年7月下旬在墨西哥西部引發洪災的一個熱帶氣旋,也是2007年太平洋颶風季形成的第7個熱帶低氣壓和第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系統源於7月22日墨西哥西南方向較遠處海域的東風波,起初因受東北向風切變影響而顯雜亂無章,但經過發展還是在7月24日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達利拉」。接下來24小時裏,氣旋穩步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略有提升,於次日清晨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的最高強度。此後不久,達利拉於7月25日穿過索科羅島。風暴迂迴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並因行經海域水溫逐漸降低而緩慢減弱。7月27日,氣旋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在幾小時後逐漸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雖然達利拉曾以最高強度從索科羅島上空(或其附近)經過,但卻沒有任何報道表明風暴在當地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氣旋的外圍雨帶在墨西哥本土產生暴雨,特別是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哈利斯科州部分地區,最高降雨量超過410毫米。哈利斯科州是洪災最嚴重的地區,許多街道被超過1.8米的洪水淹沒,還發生多起交通事故。此外,當地還有50戶民宅被毀,約200人因此無家可歸。經過確認,共有11人在墨西哥喪生,並且全部發生在哈利斯科州,其中大部分屬溺斃。達利拉及其殘留還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部分地區產生暴雨,但沒有報道表明當地發生洪災。

2016年4月16日[編輯]

颶風卡爾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一場強勁佛得角型颶風,也是該季第11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第8場颶風和第6場大型颶風。系統源自9月13日離開非洲海岸的強勁東風波,於9月16日成形。成為熱帶風暴後,卡爾快速增強,先後兩度達到大型颶風標準。9月21日,風暴達到風力時速230公里的最高強度,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屬四級颶風的較高標準。氣旋在北上期間減弱,於9月24日在北大西洋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於9月28日被另一個天氣系統吸收。卡爾轉變而成的溫帶風暴一度吹襲法羅群島,但沒有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

2016年4月17日[編輯]

泰國酸肉,亦稱酸豬肉,為該國一種豬肉食品,因經過發酵製程英語Fermentation in food processing而帶有酸味,保存期限很短,在發酵結束後通常直接生吃。酸肉是受歡迎的泰式食品之一,在泰國各地也有酸、辣等多種不同的口味,可用來當作菜餚中所配的食材,也可以作為小菜食用。 每100克(3.5盎司)的酸肉約有185千卡的熱量,不只蛋白質成份豐富,亦包含適量脂肪和少量碳水化合物。雖然在酸肉的樣本裏可找到寄生細菌或腸道病原菌,但發酵過程內產生的乳酸沙門氏菌屬有抑制效果,製程中所用的彎曲乳桿菌防止病原菌在肉中滋生的能力也已獲證實。泰國酸肉製造流程中所含的菌類等微生物均由相應標準規範,有時也會進行照射處理。

2016年4月18日[編輯]

熱帶風暴馬修是2004年10月上旬登陸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場強度較弱的熱帶氣旋,也是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3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9場影響美國的風暴。系統於10月8日在墨西哥灣西部成形,於兩天後吹襲路易斯安那州中南部。馬修同另一個上層氣旋結合,令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普降暴雨,降雨量以路易斯安那州北部地區最高,超過381毫米。風暴造成的破壞程度很輕,損失總額約為30萬5000美元,並且沒有造成人員喪生。

2016年4月19日[編輯]

熱帶風暴何塞是2005年8月登陸墨西哥中部的一個持續時間較為短暫的熱帶風暴,也是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0場獲得命名的風暴,還是這年第5個登陸墨西哥的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系統於8月22日在坎佩切灣形成,次日就從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登陸。從形成到消散,何塞成為熱帶氣旋的時間還不到24小時,但仍然在相應地區產生可觀降水。暴雨引發多起泥石流,共計直接奪走6條人命。氣旋造成的破壞也很嚴重,損失數額約為4500萬美元。

2016年4月20日[編輯]

颶風克勞斯是1990年10月令小安的列斯群島普降暴雨的一場大西洋颶風,也是1990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11個熱帶氣旋和第6場颶風。系統源於10月3日多米尼克以東不遠處的東風波,系統向西北方向飄移並迅速增強,於10月5日達到颶風強度。氣旋一度到達距小安的列斯群島不到19公里海域,但在強烈風切變的影響下,其最強風力一直保持在東北象限,颶風也開始穩步減弱。降級成熱帶低氣壓後,克勞斯一度在巴哈馬上空短暫強化,最終於10月9日受逐漸發展的熱帶風暴馬可影響下消散。聖盧西亞有大量香蕉作物因暴雨毀於一旦,數量占當地香蕉年產量的15%。馬提尼克受災最為嚴重,強降雨在島上引發嚴重洪災和多場山泥傾瀉,導致7人死亡,1500人無家可歸。風暴殘留之後進入美國東南部,同樣產生大量降水,致使4人喪生,部分地區數天後又因熱帶風暴馬可出現更多雨量。由於這場颶風造成了嚴重破壞,其名稱「克勞斯」因此退役,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

2016年4月21日[編輯]

颱風彩蝶菲律賓又名颱風喬麗娜,是2005年9月吹襲日本西南部的一場強勁颱風,於8月29日在北馬里亞納群島以東成形,是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氣旋向西移動,於8月31日以颱風強度從塞班島以北經過,並且還在繼續增強。次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彩蝶升級成超強颱風,預計其風速已經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標準。日本氣象廳估計風暴於9月2日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彩蝶在迂迴北上期間減弱,於9月6日襲擊日本九州。掠過大韓民國後,風暴轉向東北,並在經過北海道後於9月8日轉變成溫帶氣旋。首先受到颱風襲擊的是北馬里亞納群島,當地有114戶民居受損或被毀,遭受的損失數額約為250萬美元。受彩蝶造成的破壞影響,美國政府之後宣佈北馬里亞納群島為災區。風暴從沖繩附近經過,產生強烈陣風並造成輕度破壞。接下來,氣旋西部邊緣又在韓國釜山引發多起交通事故,該國共有6人死亡,經濟損失約1億1540萬美元。日本九州有約25萬人在氣旋來襲前疏散,當地火車、輪渡和客運航班受到嚴重影響。九州先後3天裏降下1322毫米雨量,導致大量莊稼受損,損失數額達40.8億日圓。風暴經過期間共計打破61項日降雨紀錄。暴雨引發洪災和山泥傾瀉,迫使居民離開家園,許多企業被迫關閉。日本各地共有29人因這場颱風喪生,損失總額達949億日圓。氣旋過去後,地方政府、軍人和保險公司一道向災民伸出援手。襲擊日本後,彩蝶還在俄羅斯千島群島產生充沛降水,雨量相當於當地1個月的水平,風暴產生的大浪還導致道路受損。整場颱風一共造成35人遇難,經濟損失約9.72億美元,其名稱因此退役,永遠都不會再在西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

2016年4月22日[編輯]

亞熱帶風暴妮科爾是有紀錄以來首場沒有成為熱帶氣旋、但仍然從標準颶風命名名單上獲得命名的亞熱帶風暴,也是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系統於10月10日在百慕達附近經上層低壓槽冷鋒相互影響形成,然後轉朝東北方向移動,風暴一度朝熱帶氣旋轉變,但轉變過程沒有完成,之後被更大規模的溫帶風暴吸收而消散。妮科爾在百慕達產生中等程度降水,惡劣的海況對郵輪構成影響。風暴殘留同溫帶風暴相結合,在加拿大產生狂風暴雨,導致樹木和輸電線纜受損。氣旋殘留還在新英格蘭多地產生陣風,風暴產生的涌浪令美國東岸沿線的衝浪運動條件得到大幅改善。

2016年4月23日[編輯]

熱帶風暴布雷特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曾登陸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的一場持續時間較為短暫的熱帶風暴,也是全季首場吹襲墨西哥的風暴。系統於6月28日在坎佩切灣東風波發展形成後快速增強,是本季第二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氣旋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成形不到24小時後便已登陸,並於不久後消散。全季共有六個熱帶風暴或更高強度的熱帶氣旋襲擊墨西哥,布雷特是其中第一場。氣旋於6月28日升級成熱帶風暴,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因此成為1986年後第一個在6月就已形成兩場熱帶風暴的大西洋颶風季。風暴沿途普降暴雨,24小時最高降雨量達266毫米,引發嚴重洪災並奪走一條人命。約有7500人受到氣旋影響,損失總額超過100萬墨西哥比索

2016年4月24日[編輯]

香港早期的郊野公園標誌
香港早期的郊野公園標誌

李國士(1925年-2016年),英國殖民地漁農官員,1965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香港漁農處處長,1976年10月至1980年1月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是香港郊野公園的主要創建人之一。李國士早年先後畢業於達拉謨大學英皇學院劍橋大學皇后學院帝國熱帶農業學院。在大學主修農業的他在1947年加入殖民地部,獲遣派到西非塞拉里昂的殖民地政府出任農業主任,其後於1954年和1957年分別升任高級農業主任和首席農業主任。1959年,李國士調到香港出任農林漁業管理處助理處長,1965年12月接替姬達出任漁農處處長。任內,他提出以「慎密」政策支援本土漁農業,並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和對漁農業提供資助,使到漁業、蔬菜種植業和禽畜養殖業的生產量得以維持。終其一任,香港的漁農生產總值由1965年約2億港元躍增至1980年的11億港元,仍然能夠維持有限度的糧食自給。本身熱愛大自然的李國士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已經呼籲香港社會大眾正視自然保育的重要性,警告港人不應「只顧目前和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略將來受到歷史的批判」。香港政府於1976年正式制定《郊野公園條例》後,李國士出任郊野公園管理局首任總監和郊野公園委員會首任主席。短短四年間,漁農處在他的指導下在全港劃定21個郊野公園,佔全港總面積約40%的土地。他還負責為郊野公園提供各類的配套設施,為早期郊野公園的運作奠下基礎。英廷於1980年向他頒授CBE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推動香港漁農業和發展郊野公園方面的表現。

2016年4月25日[編輯]

颶風弗洛西是2007年8月形成的一場強度雖高,但只對夏威夷州構成輕微影響的太平洋颶風,也是這年太平洋颶風季第6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第2場颶風和首場大型颶風。系統源於7月21日離開非洲海岸的東風波,穿越熱帶大西洋後於8月1日經中美洲進入東太平洋。由於外界環境有利,系統得以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並且很快就於8月8日升級成熱帶風暴。風暴總體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動,雖然氣象部門預計外部環境只會有小幅改善,但氣旋還是在8月10日進入爆發性增強期,於8月11日成為大型颶風,達到風力時速220公里的最高強度。受沿途海面溫度逐漸降低、風切變也越來越多的影響,颶風穩步減弱,於8月16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當晚,風暴中心幾乎已沒有強烈雷暴活動,弗洛西因此不再屬熱帶氣旋。面對氣旋威脅,夏威夷大島收到熱帶風暴警告和颶風警告。應急機構官員警告居民做好防災措施,降雨量有可能超過300毫米,另有熱帶風暴強度陣風。但是,弗洛西實際產生的影響很小,夏威夷大島的最高陣風時速約為63公里,總計降雨量不到150毫米。

2016年4月26日[編輯]

颶風麗麗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造成人員喪生和財產損失均僅次於颶風伊西多爾熱帶氣旋,兩場颶風間隔僅有一星期,影響的區域基本相同,並且是本季最強烈的兩場風暴。麗麗源自9月21日大西洋開放海域上空的熱帶擾動,是本季第12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第4場颶風和第2場大型颶風。系統向西移動,以熱帶風暴強度吹襲小安的列斯群島,然後進入加勒比地區。受古巴南部的風切變影響,氣旋在西進期間一度消散,之後又在垂直風切變減弱後再生。風暴轉向西北,於10月1日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標準,再於當天兩次從古巴西部登陸,然後進入墨西哥灣。10月2日,麗麗急劇強化,於當天下午達到四級颶風強度。此後氣旋迅速減弱,於10月3日以一級颶風強度吹襲路易斯安那州,在朝內陸行進期間逐漸減弱,最終於10月6日消散。颶風在途經加勒比地區期間引發大範圍破壞,其中農作物和建築質量欠佳的民宅災情最重。泥石流在多山島嶼相當常見,並以海地牙買加最為典型。麗麗導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石油開採中斷,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區受到嚴重破壞,該州南部近海的多個屏障島或濕地也受到重創。氣旋自始至終一共奪走15條人命,損失總額高達9.25億美元。

2016年4月27日[編輯]

熱帶風暴艾琳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登陸美國時規模第二大的熱帶氣旋,也是本季第5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系統於8月14日由墨西哥灣內持續存在的對流區發展形成,於次日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再於8月16日從德克薩斯州阿蘭瑟斯縣拉馬爾附近登陸。從陸地上空穿過德克薩斯州後,艾琳進入俄克拉何馬州。受棕色海洋效應影響,氣旋登陸後仍然有所強化。風暴導致至少16人喪生,其中德克薩斯州9人,俄克拉何馬州6人,密蘇里州1人。德克薩斯州此前就已爆發嚴重洪災,艾琳的來襲更是雪上加霜,全州經濟損失超過4500萬美元(2007年美元)。密蘇里州的損失數額也在200萬美元以上。密蘇里州局部地區降雨量創下新紀錄,損失總額近2000萬美元。

2016年4月28日[編輯]

颶風伊西多爾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第9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2場颶風,也是這年9月共計8場命名風暴中的第5場。氣旋的最高強度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對牙買加古巴墨西哥和美國構成破壞,共計奪走22條人命。伊西多爾一度構成以四級颶風強度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的威脅,但由於中途改道,在尤卡坦半島上空停留超過一天而減弱,最終襲擊美國時強度已大幅回落至中等熱帶風暴水平。風暴造成的主要影響是令墨西哥東南部普降暴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中部到俄亥俄谷之間地區也有類似災情。

2016年4月29日[編輯]

熱帶風暴芭芭拉2007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一個登陸過的熱帶氣旋。系統源於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東南方向約380公里海域的小規模低氣壓區,是本季形成的第2場風暴。系統起初向南飄移,之後轉向穩步東進,強度很快就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受風切變增多的影響,芭芭拉逐漸減弱,但很快又得以重新組織,在從墨西哥和危地馬拉邊界以西不遠處登陸前不久達到風力時速85公里的最高強度。進入陸地上空後,氣旋迅速減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6月2日中止針對風暴發佈公告。氣象機構起初預計芭芭拉會達到颶風標準,但氣旋直到上岸時強度仍然不高,規模也較小。系統在局部地區產生暴雨和陣風,大部分地點所受破壞程度很輕。不過,墨西哥南部有大面積農田被暴雨摧毀,農作物損失總額達2億墨西哥比索。此外,薩爾瓦多還有4人因風暴引發的洪災喪生。

2016年4月30日[編輯]

颶風安娜是1961年對中美洲向風群島構成影響的一場大型颶風,也是1961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首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首場颶風。系統於7月20日經位於向風群島上空熱帶輻合帶內部的東風波發展而成,成為熱帶風暴後向西穿越加勒比海。由於外界環境有利,安娜於7月20日晚達到颶風強度。次日清晨,風暴又有增強,風速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二級颶風標準。氣旋系統深化,於7月21日晚達到三級颶風強度,成為大型颶風。7月22日達到最高強度後,安娜在掠過洪都拉斯北海岸期間略有弱化。風暴繼續減弱,於7月24日以風力時速130公里強度登陸英屬洪都拉斯(如今叫「伯利茲」)。氣旋在陸地上空迅速弱化,於當天晚上消散。成為熱帶氣旋並在背風群島上空發展期間,安娜給格林納達帶去狂風,不過當地只有少數農作物、樹木和電線杆受損。另外多個島嶼出現強烈陣風,但沒有因此遭受破壞。行經委內瑞拉以北洋面時,風暴在該國產生強風,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115公里。洪都拉斯北部因狂風受到大面積破壞,該國有至少36戶民居被毀,另有228戶受損。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省受到氣旋重創,數以百計的居民無家可歸,另外還有約5000棵椰子樹被強風推倒。整場颶風一共造成1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3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發生在中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