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香格里拉大主教/蘇伊士運河

運作

編輯

Layout and operation

編輯

  建成時,運河長164 km(102 mi)深8米(26英尺)。經過幾次擴建,現在長193.30 km(120.11 mi)深24米(79英尺)和寬205米(673英尺)。 [1]蘇伊士運河包含22 km(14 mi)北部通道 ,運河本身為162.25 km(100.82 mi)9 km(5.6 mi)的南部通道 。 [2]

所謂的新蘇伊士運河是自2015年8月6日起[3]目前在中部有一條新的平行運河,其長度超過35 km(22 mi) 。蘇伊士運河的當前參數(包括平行斷面的兩個獨立運河)為:深度23至24米(75至79英尺) ,寬度至少205至225米(673至738英尺) (深度為11米(36英尺)處測得的寬度)。 [4]

容量

編輯

在某些條件下,運河允許最多吃水20米(66英尺)或240,000載重噸位,最大高度為水線上68米(223英尺),最大寬度為77.5米(254英尺)。 [5] [1]蘇伊士型的尺寸大於巴拿馬型新巴拿馬型,與巴拿馬運河相比,蘇伊士運河可以容納更多的交通和更大的船隻。一些超級油輪太大以致無法橫穿運河。其他船隻可以將部分貨物卸載到運河局擁有的船上,以減少其吃水,並在運河另一端的裝載。

導航

編輯

由於平坦的地形及運河兩端的微小海平面差異,運河沒有船閘根據《海岸研究雜誌》 2012年的一篇文章,由於運河沒有海浪閘門,末端的港口可能受到地中海和紅海海嘯的突然影響。 [6]

坎塔拉英語El Qantara, Egypt附近的巴拉旁路(Ballah-Bypass)和大苦湖之間有一條設有過境區的運輸線。通常一天,三支船隊穿越運河,兩支南行,一支北行,以8節(15公里每小時;9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11到16個小時 。低速有助於防止船隻的尾跡侵蝕河岸。

至1955年,大約三分之二的歐洲石油通過運河。運河約佔世界海上貿易的8%。 2008年,有21,415艘船隻通過了運河,總收入為53.81億美元, [5]平均每艘251,000美元。

新的航行規則於2008年1月1日生效,由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董事會通過,以組織船隻的過境。最重要的修訂包括允許吃水深度62-英尺(19-米)的船隻通過,允許的寬度從32米(105英尺)增加至40米(130英尺) ,並對未經許可在運河內使用非蘇伊士運河管理局駕駛員的船隻處以罰款。該修正案允許裝有危險貨物(例如放射性或易燃材料)的船舶如果他們符合國際公約提供的最新修正案的規定。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有權確定協助軍艦穿越運河所需的拖船數量,以在運輸過程中獲得最高的安全性。 [7]

2015年8月之前,運河太窄以致無法進行雙向雙向通行,因此船隻必須駛入船隊並使用旁路。旁路共長78 km(48 mi)佔運河全長 193 km(120 mi) 的40%。從北到南,旁路有塞得港旁路(入口) 36.5 km(23 mi) ,巴拉(Ballah)旁路和錨地9 km(6 mi) ,蒂姆薩(Timsah) 5 km(3 mi)和德沃索爾(Deversoir)旁路(位於大苦湖的北端) 27.5 km(17 mi) 。旁路於1980年完成。

通常一艘船需要12到16個小時才能通過運河。運河24小時運力約為76艘標準船。 [8]

2014年8月,埃及選擇了一個由埃及軍隊和全球工程公司工程樓英語Dar Al-Handasah組成的財團,在蘇伊士運河地區開發國際工業和物流樞紐[9],並開始在60公里至95公里處建造新的運河段和擴展與挖深其他37公里長的運河。 [10]這項工程將允許在72公里長的運河中央段雙向通行。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於2015年8月6日為這項工程剪綵。 [11] [12] [13]

護航航行

編輯

由於運河不能滿足不受管制的雙向交通,因此所有船都只能按24小時的規劃跟隨船隊穿越運河。每天04:00有一個向北的船隊從蘇伊士出發。在雙河道段,船隊使用東部路線。 [14] [15] [16]南行船隊與這個船隊同步通過,其於03:30從塞得港出發,在雙河道段與北行車隊相遇。[需要解釋]

穿越運河

編輯
 
2015年的運河

從北到南,過境點為:

西岸的一條鐵路全程與運河平行。

六個穿越運河的新汽車和火車隧道正在計劃中。 [19]目前,艾哈邁德·哈姆迪(Ahmed Hamdi)是連接蘇伊士和西奈半島的唯一隧道。

經濟影響

編輯
 
的里雅斯特舊港口,19世紀的經濟中心之一

蘇伊士運河建成後主要使地中海國家的海上貿易大國受惠。這些國家現在與近東和遠東的聯繫要比諸如英國或德國之類的北歐和西歐海域貿易大得多。 [20] [21]當時與中歐有緊密聯繫的哈布斯堡王朝主要貿易港口的里雅斯特迅速崛起。 蘇伊士運河也促使地中海港口通往中歐東歐的陸路交通迅速發展。蘇伊士運河也在東非地中海地區的聯繫中具有重要地位。[22] [23][24]

以19世紀到孟買的輪船旅行為例,蘇伊士運河能為從布林迪西的里雅斯特出發的航行節省37天的時間,從熱那亞為32天,從馬賽31天,從波爾多利物浦、倫敦、阿姆斯特丹和漢堡為24天。當時,人們還必須考慮要運輸的貨物是否可以承擔昂貴的運河通行費。根據船運公司今天的資訊,與繞行非洲的路線相比從新加坡經蘇伊士運河到鹿特丹的路線將縮短6,000公里(3,700英里)的航程,9天的時間。由於採用較短的航線,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航運可節省44%的二氧化碳排放。 [25] [26]

在20世紀,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蘇伊士運河危機,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貿易幾次陷入停頓。許多貿易流量也從地中海港口轉移到漢堡和鹿特丹等北歐港口。冷戰結束後,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考量及一帶一路倡議,才使比雷埃夫斯的里雅斯特等地中海港口再次成為增長和投資的重點。 [25] [27] [28] [29] [[Category:1869年埃及建立]] [[Category:红海]] [[Category:埃及地理]] [[Category:埃及-英國關係]] [[Category:埃及經濟]] [[Category:巨型工程]] [[Category:1869年啟用的運河]] [[Category:埃及運河]] [[Category:苏伊士运河]] [[Category: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 [[Category:维基数据存在坐标数据的页面]]

  1. ^ 1.0 1.1 Canal Characteristics. Suez Canal Authority. 2010 [2 April 2010]. 
  2.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al. (原始內容存檔於9 March 2009). 
  3. ^ Navigation Circular "The New Suez Canal" No 5/2015. Suez Canal Authority.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ugust 2015). 
  4. ^ "Attached Charts" to Navigation Circular "The New Suez Canal" No 5/2015 (PDF). Suez Canal Authority. [2015-08-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4 August 2015). 
  5. ^ 5.0 5.1 Suez Canal Authority http://www.suezcanal.gov.eg
  6. ^ Finkl, Charles W.; Pelinovsky, Efim; Cathcart, Richard B. A Review of Potential Tsunami Impacts to the Suez Canal.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12, 283 (4): 745–759. Bibcode:2012EGUGA..14...76F. ISSN 0749-0208. doi:10.2112/JCOASTRES-D-12A-00002.1. 
  7. ^ SC News
  8. ^ Traffic system. Egyptian Maritime Data Bank (EMDB). [8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March 2013). 
  9. ^ Saleh, Stephen Kalin and Yasmine. Egypt awards Suez hub project to consortium that includes army: sources. 
  10. ^ http://www.suezcanal.gov.eg/sc.aspx?show=69
  11. ^ New Suez Canal project proposed by Egypt to boost trade. caironews.net. [7 August 2014]. 
  12. ^ Kingsley, Patrick. Egypt to build new Suez canal. The Guardian. 5 August 2014. 
  13. ^ Egypt launches Suez Canal expansion. BBC News. 6 August 2015 [7 August 2015]. 
  14. ^ Traffic system. [8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ly 2015). 
  15. ^ Navigation Circular 5/2015. [15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ugust 2015). 
  16. ^ Navigation, Convoy System. Suez Canal Authority. [17 February 2013]. 
  17. ^ Kajima History. Kajima. [23 March 2014]. 
  18. ^ Salt-Corroded Tunnel Undergoes Major Renovation. Kajima.co.jp. [24 August 2011]. 
  19. ^ Six tunnels under Suez Canal. Tunnelbuilder. 1 December 2014 [6 August 2015]. 
  20. ^ Mary Pelletier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uez Canal" In: Apollo 3.7.2018.
  21. ^ Hans Reis "Der Suezkanal – die wichtigste von Menschen geschaffene Wasserstrasse wurde vor 150 Jahren gebaut und war oft umkämpft" In: Neue Zürcher Zeitung 17.11.2019
  22. ^ Wie der Suezkanal in 150 Jahren die Welt verändert hat (German: How the Suez Canal changed the world in 150 years). [9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anuary 2021). 
  23. ^ Gabriella Pultrone "Triest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Relational Dynamics between City and Port" In: Méditerranée, 111|2008 pp. 129.
  24. ^ Harry G. Broadman "Afrika´s Silk Road" (2007), p. 59.
  25. ^ 25.0 25.1 Harry de Wilt: Is One Belt, One Road a China crisis for North Sea main ports? in World Cargo News, 17. December 2019.
  26. ^ Alexandra Endres: Schifffahrt ist fürs Klima genau so schlimm wie Kohle in Die Zeit, 9. December 2019.
  27. ^ Marcus Hernig: Die Renaissance der Seidenstraße (2018), p. 112.
  28. ^ Tobias Piller "Italien als Teil von Chinas neuer Seidenstraße"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15.3.2019.
  29. ^ DW documentary examines China's grip on Europe. August 12, 2020 [11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anuar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