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口構造期

青白口構造期,簡稱青白口期,是元古宙青白口紀(10-8億年前)期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青白口運動或稱青白口事件

中國構造期
新生代 新近紀(第四紀 全新世 新構造期
更新世
喜馬拉雅構造期
上新世
新近紀
中新世
古近紀 漸新世 華北構造期
始新世
古新世 四川構造期
中生代 白堊紀
燕山構造期
侏羅紀
三疊紀 印支構造期
古生代 二疊紀
天山構造期
石炭紀
泥盆紀
祁連構造期
志留紀
奧陶紀
寒武紀
震旦構造期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紀 震旦紀
成冰紀
南華紀 南華構造期
青白口紀 青白口構造期
拉伸紀
中元古代 狹帶紀 薊縣紀 薊縣構造期
延展紀
蓋層紀 長城紀 長城構造期
古元古代 固結紀
造山紀 呂梁構造期
層侵紀
成鐵紀
新太古代 五台構造期
中太古代 阜平構造期
古太古代 遷西構造期

名稱由來和別名 編輯

青白口期是以青白口紀命名的。青白口紀是專門用於中國的地質年代,以北京門頭溝區青白口村命名,相當於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4)確定的拉伸紀(10-8.5億年前)的全部和成冰紀的早期。由於此時期最強烈的構造運動多發生在中國南方,標準地層剖面位於雲南晉寧,所以也叫晉寧構造期(簡稱晉寧期),青白口運動因而也叫晉寧運動晉寧事件。青白口運動(晉寧運動)的別名還有塔里木運動新疆)等。[1]

構造活動 編輯

青白口期的年代久遠,目前只能對這期間的構造運動做粗略的描述。在青白口期,構成後世中國大陸的地塊處於離散狀態,所屬構造域薊縣期相同。在此期間,這些地塊彼此會聚或碰撞。塔里木板塊柴達木地塊和古中朝板塊之間的祁連-阿爾金沉降帶雖然在青白口期早期繼續發育,但在青白口期晚期就變為碰撞帶,最後使三個地塊重新拼合在一起。而揚子板塊華夏板塊之間也相互碰撞(很可能基本拼合在一起),使紹興-十萬大山碰撞帶第一次出現;同時揚子板塊與其北部(按今天的方位來說)的某個板塊(不太可能是中朝板塊)也相互碰撞,使秦嶺-大別山碰撞帶也第一次出現。通過這期的褶皺變形,揚子板塊形成了統一的結晶基底

註釋 編輯

  1. ^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 - 地質構造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02-07-22於2008-03-31訪問

參考文獻 編輯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56–61. ISBN 7-116-03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