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齊(1903年7月—1973年10月),廣東台山人。教授、建築學家。

陳伯齊 Chen Boqi
出生1903年7月
 清朝廣東省台山
逝世1973年10月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大學教授

生平 編輯

1903年出生於台山汶村北拱一僑工家庭[1][2][3]。早年就讀於文海書院[4]

1924年畢業於廣州高師附屬師範學校,在廣州教小學[5]

1928年,到日本神戶同文學校教書[5]

1931年考取廣東省公費留學,赴日東京工業大學學習預科[3][5]

1934年轉入柏林工業大學[6]。1939年畢業獲得Dilpom-Ingenieur(等同於工程碩士)學位,期間考察了歐洲各國建築和現代主義建築運動。

1940年初回國,入重慶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授[5]。隨即倡議創辦重慶大學建築系,並任首任系主任。在陳的影響下,該系不同於中央大學建築系的「學院派」(由巴黎美術學院開創,側重藝術訓練、繪圖,不注重技術,強調圖畫表現、古典美學構圖[3])作風,教學課程側重技術類、工程類訓練、提倡現代風格、注重建築的功能和技術因素[3]。這種風格一部分是因為戰時應用工程人才的需要,一部分是因於陳受到的日德教育、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影響。

1940年代,任重慶都市建設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建築組組長[2]

1942年(一說1943年[7]),重慶大學學生對本系教學不滿,發生「驅逐陳伯齊」運動,陳伯齊、夏昌世龍慶忠等最終在次年[3]離開重大。

1944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8]

1944年3月1日,陳擔任總工程師建造的浮圖關下的陪都體育場建成[9]

1945年11月,遭受排斥的陳伯齊、夏昌世龍慶忠教授加入回遷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5][8]。後來,三人被稱為華工建築系三老。陳任建築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8]

1953年,三人共同創辦了民族建築研究所,研究南方傳統民居[3]

1958年,主持創立華南工學院亞熱帶建築研究室(今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高校唯一一個建築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出習慣民居典型特點是「小面寬、大進深、多天井」,利於通風防潮、遮陽散熱。[3]

1958年-1959年,作為廣東建築學會代表之一,兩度參加北京十大建築設計組工作,期間是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個設計者之一[10]

1962年,陳伯齊兼任全國高等工業學校建築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與楊廷寶教授等人共同籌劃了全國建築學教材。中國建築學教材體系及教學大綱的完成,其中陳伯齊功不可沒。[3]

1965年,主持設計的華僑新村落成[11]

文革期間,被批判為「反動學術權威」。但陳在病榻上仍然堅持着翻譯德文著作《新建築在非洲》。[3]有報道[3]指陳去世時將所有書籍捐贈予重慶大學而非華南理工大學即是因為文革時的經歷。

1973年10月4日在廣州病世,葬於出生地汶村鎮大陂頭馬山[12]

作品 編輯

家庭 編輯

趣聞 編輯

在學生們的心目中,陳伯齊性格和藹,平易近人。設計師袁培煌1955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建築學專業,據他回憶,當年在華工有人把陳伯齊名字中的「齊」字錯讀成「齋」,後來按廣東稱呼,大家都叫他「齋叔」。這個稱呼被叫開來以後,久而久之,陳伯齊也欣然接受,不以為意。[3][13]

在陳伯齊嚴格的教學要求下,學成畢業的學子被分配到各地的建築設計院,他們優異的表現令華工建築系日漸聲名遠揚。據袁培煌回憶,1955年,大學畢業的他剛一進入中南建築設計院,就接到了一項艱難的任務:畫出華中師大物理樓的屋面與地面伸縮縫大樣圖。沒有通用構件圖作為參考,袁培煌憑着學校所學的構造知識完成了任務。這令設計院的副總建築師王秉忱頗為讚賞,他對袁培煌說:「你們學生能畫出來也算不錯了。」後來,歷屆華工分來設計院的學生都得到了上級的好評。袁培煌回憶稱,學生們紮實的建築技術知識功底,乃是受益於陳伯齊的全面施教。[3]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陈伯齐7杜彦耿 中国百年建筑_Array_文库9. www.wenku9.net. [202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2. ^ 2.0 2.1 2.2 【台山名人】陈伯齐(人民大会堂设计者之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南方日报双版报道:陈伯齐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寻梦者.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4. ^ 陳素敏. 文海书院 旧时书香仍飘散 育桃栽李志不渝. 江門日報. 2011 年 3 月 31 日 星期 四.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5. ^ 5.0 5.1 5.2 5.3 5.4 风雨同舟50年.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6. ^ 6.0 6.1 潘小嫻. 《建筑家陈伯齐》于2012年11月出版. [202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7. ^ 龍灝 李世熠. 抗戰時期的中國建築教育”初探: 一場同名學術研討會的記錄與述評. 時代建築. 
  8. ^ 8.0 8.1 8.2 8.3 8.4 彭長歆. 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 
  9. ^ 陪都军事委员会、中央训练团、青年军总部旧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5). 
  10. ^ 中国百年建筑. [202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11. ^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12. ^ 潘小嫻. 建筑家陈伯齐 后记. 
  13. ^ 袁培煌. 《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