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一鎮清朝末年軍隊現代化改革之後的新建陸軍編制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師的規模。

歷史 編輯

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七日(1902年12月6日),上諭「現因八旗挑選兵丁,著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凱認真訓練,期成勁旅。」[1]

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1月22日),袁世凱奏《遵旨訓練旗兵擬訂開辦章程折》,「為遵旨訓練旗兵,謹將擬訂開辦章程繕單恭折具陳,仰祈聖鑒事」,上呈袁世凱擬定的《訓練旗兵開辦章程》,並奏請添派內閣學士鐵良京旗練兵翼長[1][2]蒙准後,即由袁世凱主持,在保定開始編練京旗常備軍。該軍最初僅有步隊4營,砲隊1營、馬隊1營、工程2隊。編練該軍所需的幹部,從袁世凱編練的武衛右軍自強軍調來。[2]

光緒二十九年五月初八日(1903年6月3日),袁世凱以「鐵良到營以來,選用兵丁,聯絡將士,遇事和衷商榷,深資臂助。現蒙恩補授戶部右侍郎,職位較崇,似未便仍令參佐軍事,可否請旨特派該侍郎會辦京旗練兵事宜。」翌日,上諭「戶部右侍郎鐵良,著會同袁世凱辦理京旗練兵事宜。欽此。」自此,鐵良由參佐軍事(翼長)變為了會辦京旗練兵大臣。五月初九日(1903年6月4日),又調五品京堂那晉襄理軍務。[2]

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4年2月12日),袁世凱鐵良會奏該軍添營成協,獲得清廷批准。[3][4]光緒三十年六月十七日(1904年7月29日),袁世凱鐵良會奏稱,該軍已經完成了一個協的編制。光緒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1905年5月31日),袁世凱鐵良再度上奏獲准,添兵成鎮。光緒三十一年五月,改稱陸軍第一鎮,與北洋常備軍同時改編完成,兵額與陸軍第四鎮相同。[2][3][4]

陸軍第一鎮轄步兵第一協、第二協,主要由京城旗兵組成。該鎮起初駐紮保定,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1906年1月9日),袁世凱鐵良會奏,擬調該鎮一個協移駐北京仰山窪,「以資拱衛而便徵調」,獲得清廷批准。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鐵良奏請將陸軍第一鎮全鎮調駐北京仰山窪,十一月十四日奉旨依議。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907年10月18日),專司訓練近畿陸軍各鎮副都統鳳山奏稱,陸軍第一鎮擬於九月二十日、二十一日自保定開拔,十月初二日到達北京仰山窪新建的兵營駐紮。[3][4]

主要職官 編輯

後續 編輯

中華民國成立後,該鎮更名為陸軍第一師(即中央陸軍第一師),首任師長何宗蓮,1914年蔡成勳接任師長。[6][7]

1922年6月,陸軍第一師入江西,師長蔡成勳受命「節制江西全省軍隊」。陸軍第一師轄第一、二旅,駐南昌九江。1924年12月,蔡成勳被贛南鎮守使方本仁驅走,該師第二旅旅長馮紹閔繼任師長。1925年春,中央陸軍第一師改編為江西陸軍第三師馮紹閔於1925年1月21日被任命繼續擔任該師師長);另一方面則以江西陸軍第九混成旅及一個省防步兵團改編為中央陸軍第一師鄧如琢於1925年1月22日任師長,全師約8000人。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入江西,陸軍第一師被殲,鄧如琢率殘部離開江西。[8][9][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袁世凱奏議2,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04頁
  2. ^ 2.0 2.1 2.2 2.3 劉鳳翰,中國近代軍事史叢書(第一輯)清末與辛亥革命,黃慶中,2008年,第201-202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北京志: 軍事卷 軍事志,北京出版社,第244頁
  4. ^ 4.0 4.1 4.2 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 專題資料選輯 第二輯 清末新軍編練沿革,中華書局,1978年,第93-99頁
  5. ^ 5.0 5.1 5.2 5.3 郭卿友,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誌(上),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46、49頁
  6. ^ 來新夏等. 北洋軍閥史 下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 ISBN 7-310-01517-7. 
  7.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8. ^ 江西省軍事志,江西省軍事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第58頁
  9. ^ 章伯鋒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武漢出版社,1990年
  10.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滙編 第3卷 第3部分,江蘇人民出版社,第6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