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此詩是白居易成名之作之一,在他生前已經為人傳誦。後世作詩不少模仿其中意境。清代蘅塘退士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將這首詩收入。20世紀後被選入中國小學語文教材。

創作背景 編輯

根據宋代陳振孫的《白文公年譜》以及清代康熙年間汪立名的《白香山年譜》,還有1988年出版的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記載,《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作於貞元三年(公元787年)[1]:1042。《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此詩創作時間不超過「十五六歲」。關於此詩面世的過程,不同的史籍文獻都記載了白居易憑藉此詩得到詩人顧況賞識的傳說故事。《舊唐書》記載:白居易十五六歲時,「袖文一篇」,造訪當時為著作郎的顧況。唐代張固的《幽閒鼓吹》則記載為白居易初到長安應舉,但剛到時聲名不顯,便攜詩作拜訪詩人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時對他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2](長安米價正貴,居也不易),這是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然而當顧況看到卷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後,不由讚賞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能寫出如此的詩作,在長安居住也容易啊)。此後顧況開始在他人前為白居易傳揚聲譽,白居易因此在長安聲名大振[2][3]。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宋代尤袤的《全唐詩話》、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都有類似的記載[1]:1042

不過,顧況在貞元五年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而白居易在貞元五年以前並未到過長安。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中認為此詩或在江南時所作。傅璇琮在《顧況考》中提到,白居易拜謁顧況的故事可能並非真事[4]。謝思煒在《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認為,貞元五年時的白居易隨父親在衢州生活,而顧況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時取道蘇杭,路經過衢州,因此白居易有可能在衢州拜謁了顧況,而傳說亦由此產生[1]:1042

原文 編輯

《賦得古原草送別》收錄在白居易自編的作品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長慶集》)中。白居易生前將《白氏文集》原本抄得五本,分五處貯藏,但最終五個原本都在唐末至宋初期間散佚。現存的最早版本是南宋紹興年間的刻本(通常被稱為紹興本),該版本共71卷,將白氏文集原本中的詩作全部輯為前37卷,第38卷及以後為文章集(稱為先詩後筆本)。另一系統的版本是那波道圓翻刻朝鮮刻本以及金澤文庫本為代表的前後續集本[1]:27。在這兩個版本中,《賦得古原草送別》都收錄在第十三卷(五言與七言律詩九十九首)的第六十四首(總第667首),文句相同[1]:1042。全文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氏長慶集》

《幽閒鼓吹》中記載白居易拜見顧況事跡時,將首句記作「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5]

詩題 編輯

據《白氏文集》與《全唐詩》記載,此詩題目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宋代尤袤的《全唐詩話》中則將此詩稱為《芳草詩》[6]。清代《唐詩三百首》選入此詩時將詩題寫為《草》。

評價 編輯

《賦得古原草送別》屬於唐代常見的「賦得體」詩歌。「賦得體」指的是按照給定的成題成句,用給定的韻腳作的詩,一般是排律。詩題都用「賦得某某」的格式。賦得體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梁代,在唐代形成風氣,成為文人集會宴遊時作詩的方式。後來成為科舉考試中寫的試帖詩。在送別詩中也能看到使用賦得體的例子。《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五言律詩,前四句詠草,後四句寫送別,是很工整的賦得體律詩。

選入《唐詩三百首》 編輯

唐詩三百首》由清代乾隆年間人士孫洙(別號蘅塘退士)選編的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賦得古原草送別》也被選入其中,詩題被改為《草》[7]

選入小學教材 編輯

《賦得古原草送別》也被選入中國大陸小學語文課本中,但部分版本只有前四句,詩題也被改為《草》。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謝思煒. 《白居易诗集校注》. 中華書局. 2006. ISBN 9787101049985. 
  2. ^ 2.0 2.1 張固,《幽閒鼓吹》
  3. ^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011-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7). 
  4. ^ 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 中華書局. 2003: 397–399. ISBN 9787101035964. 
  5. ^ 張固,《幽閒鼓吹》
  6. ^ 尤袤,《全唐詩話》:「樂天未冠,以文謁顧況,況睹姓名,熟視曰:『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及披卷讀其《芳草詩》,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歎曰:『我謂斯文遂絕,今復得子矣,前言戲之耳。』」
  7. ^ 孫洙. 《唐诗三百首》.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