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帶是從東南極洲東非延伸至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的地殼帶。它在岡瓦納大陸形成時的泛非造山運動中形成了板間縫合帶

西岡瓦納大陸:主要克拉通為棕色,跨非洲造山帶為灰色

莫桑比克帶所包含的地塊形成時間在莫桑比克洋誕生與閉合前後。[1]

程度

編輯

莫桑比克帶西部主要由上層角閃岩片麻岩構成,將坦桑尼亞克拉通和烏薩加拉帶的岩石嵌入2,970和2,648Ma的岩層之間。東部則是高級弧源岩,產生時代約是841-632Ma。

兩個地塊都有新元古代變質沉積岩。

這種差異可能說明它們起源自兩個不同的盆地,在585-550Ma莫桑比克洋閉合時,東部盆地的岩石被帶到西部盆地上。[2]

形成

編輯

許多地理學家認為,莫桑比克洋是在800-700Ma的羅迪尼亞超大陸崩解期間伴隨火山活動形成的。這一時期的岩漿活動在東非和馬達加斯加均有發現,不過莫桑比克帶南部沒有。莫桑比克洋可能將卡拉哈里克拉通剛果-坦桑尼亞克拉通上分離下來,並將馬達加斯加-印度板塊從剛果-坦桑尼亞板塊上剝離。莫桑比克洋在700-580Ma位於馬達加斯加-印度和剛果-坦桑尼亞之間,閉合發生於600-500Ma期間。[3]:417–418

肯雅坦桑尼亞的裸岩包括來自早新元古代大陸邊緣的地塹沉積物和被動大陸邊緣的變質沉積物,還包括被搬運來的更老的坦桑尼亞克拉通地殼物質。 莫桑比克帶曾被認為是因東西岡瓦納的碰撞產生的。根據一項最近的研究,岡瓦納大陸形成於獨立地塊的長期增生

莫桑比克帶的岩石主要通過岩漿底侵作用形成,640-620Ma期間在地殼中下部冷卻。超過500Ma以前,這些岩石便被暴露出來。深層地殼因y莫桑比克洋的閉合而升高,上地殼弧剩餘物因侵蝕而消失。[1]

參考

編輯

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