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知命(19世紀?—20世紀?)熱河人,中華民國初年政治人物,基督教徒。

生平 編輯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艾知命等揭露俄日英法德各國洋行勒買內蒙熱河皮毛情形,擬集資十萬兩開設熱塞公司。[1]

蒙古實業商團辟才胡同二條,以振興蒙古實業發達為宗旨,由艾知命發起創辦,會長艾知命,1912年12月創辦,12月16日批准備案。」[2]

1913年2月,熊希齡赴任熱河都統。《民誼》雜誌1913年4月第六號稱, 「熱河都統熊希齡到任後即與紳士艾知命等商議改建行省,昨電政府以邊地為外人所注意,防備應加嚴密,都統只能治理軍事,民政無人管理,以致俄人藉經商佔據土地,如改行省,諸事有所統屬。」[3]

1913年,孔教會企圖遊說國會在起草《中華民國憲法》時將孔教定為國教。他們的主張遭到章太炎藍公武馬相伯及部分國會議員的反對。許世英發表《反孔教為國教呈》、艾知命發表《上國務院暨參眾兩院信教自由不立國教請願書》等,表示反對立孔教為國教。[4]

國會解散後,1914年1月14日,政治會議開會討論大總統袁世凱咨詢的祭天、祀孔兩案。政治會議議員中,除馬相伯天主教徒)、艾知命(基督教徒)兩人堅決反對此兩案外,其餘議員均僅就細節問題提問。馬相伯認為,祀天可專設典祀之官,大總統不必躬臨預祭;尊孔則「與宗教前途大有妨礙」,「現在政教分離,宗教之事,概應聽人自由信仰,國家萬不可干涉。現在當道者崇奉孔子,遂定祀孔典禮,他日若換一崇奉他教之政府,則又要特頒崇祀他教之典,實非長久之規。而且,既令學堂崇祀孔子,則凡不崇祀之學堂勢必受人排斥,影響甚大。」艾知命提出了三個問題,「(一)孔子是神,還是人?(二)學校祀孔,則將來非孔教者,能否受同等之教育?(三)祀孔典禮與祭天同,則祭天與祀孔,究竟是一是二?」政治會議議員孫毓筠許鼎霖反對稱,「學堂祀孔與不祀孔之學堂,二者並行不悖,並無妨礙。一如外國人崇拜天主耶穌,並未嘗強迫吾人不拜天主耶穌。而且,祀天祀孔乃我國數千年來的習慣,而非今日的特別創舉,因此決不至由此而引起宗教之禍。」雙方長時間爭論,後來以「應否大祀孔子」交付表決,獲得多數議員贊成,僅馬相伯、艾知命兩人反對,會議隨即散會,將兩案交付審查。1月29日,政治會議再次召開,審查長趙惟熙許鼎霖報告了審查兩案的情形,議長即決定交付表決,獲多數贊成,兩案通過。[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天津商會檔案匯編 1903-1911(2)唐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55頁
  2. ^ 北京檔案史料1991(1-4),第74頁
  3. ^ 熊希齡集(2),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602頁
  4. ^ 左玉河,民國初年的信仰危機與尊孔思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1期
  5. ^ 劉義,清末民初思想與政治實踐中的信教自由——以基督教會的活動為中心(1900-1917),載 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