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板衚衕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中部建國門街道,與原崇文區北端的交界處,西北起為崇文門內大街,東南到崇文門東順城街。此地曾盛有造船廠,因而得名船板衚衕。

船板衚衕與西鎮江衚衕交叉處以東

19世紀末,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曾於此建立教堂,並設「蒙學館」一所,名培元齋。1885年,此館擴建為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的懷理書院並於1888年改校名為匯文書院,分文、理、神、醫、藝術等科。義和團運動時,學校因系教會學校,教學設備遭到破壞,後重建校舍,先後蓋起了德本齋、德厚齋等學生宿舍樓。民國七年,即1918年,匯文學校大學部和在京其他教會學校合併,定名燕京大學,遷往海淀。原校址只留中學部和小學部,更名匯文中學匯文一小。其中盔甲廠校舍轉交給匯文一小;崇內船板衚衕的匯文大院,留下大學預科和中學兩部,由中國人高風山任校長。1959年,因建北京火車站,佔用了大部分校舍,匯文中學遂遷至崇文門外培新街。

2003年,為建設北京站無柱雨棚及地下行包房,北京站西街以東的船板衚衕東側建築被拆除,其中包括在匯文中學舊址僅存部分辦學的北京市第一二六中學[1],此後的北京地下直徑線工程使得船板衚衕東段徹底消失。

原北京鐵路職工子弟第一小學位於船板衚衕與小報房衚衕之間[2](門牌後改為小報房衚衕63號[3]),2006年7月併入東交民巷小學,成為其東校區[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孫永同. 北京站扩能改造及无柱雨棚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鐵道建築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2005, (01): 1–4. ISSN 1003-1995. 經過反覆論證,我們制定了「先拆遷126中,然後利用其部分地塊和房屋臨時安置郵局,為開工創造條件,待騰出時間和精力再迅速搞好其永久安置」的方案推進。126中是建於民國初期的教會學校匯文中學僅存部分……說明在北京站改造後和地下直徑線啟動後,該地區已沒有學生生源的現實,促請他們同意以貨幣補償的方式處理這一問題 
  2. ^ 小学. 北京東城年鑑 (奧林匹克出版社). 1996: 294. ISBN 7-80067-344-8. 
  3. ^ 小学. 北京東城年鑑 (民族出版社). 2005: 393. ISBN 7-105-07382-9. 
  4. ^ 秦曉芳. 布局调整. 北京東城年鑑 (方志出版社). 2007: 284. ISBN 978-7-80238-137-7. 7月,一六三中學併入五十五中學,育芳小學併入東四七條小學、鐵一小併入東交民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