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Mandelʹshtam)是月球背面赤道區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白俄羅斯-猶太蘇聯物理學家列昂尼德·伊薩科維奇·曼德爾施塔姆英語Leonid Mandelstam(Leonid Isaakovich Mandelʹshtam,1879年-1944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
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的斜視圖,位於月球晝夜線上的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
緯度5.7°N
經度162.39°E
直徑181.9公里
深度3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200°
命名來源列昂尼德·伊·曼德爾施塔姆英語Leonid Mandelstam

描述

編輯
 
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的圖像,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的中央是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A",左下側是較小的"曼德爾施塔姆 R"坑,它重疊在東北更小的"曼德爾施塔姆 T"的西南邊緣上。
 
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內地表,右側顯示了典型的高地陡坡。阿波羅16號拍攝。

該隕坑西北偏西緊鄰米爾斯隕石坑;東北與帕帕列克西環形山相連;迪費隕石坑位於它的西側,南面則橫亙着芬寧·梅因納斯環形山[2]。該環形山的中心月面坐標5°42′N 162°23′E / 5.7°N 162.39°E / 5.7; 162.39,直徑181.9公里[3],深度3公里[1]

由於存續時間漫長,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的外壁幾乎已完全損毀,僅在表面留下一圈不規則的隆起,大部分坑壁已碎裂成裂縫、隕坑和山脊。西南側橫跨着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R",而北端則覆蓋着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Y"。

坑內地表同樣也受到轟擊侵蝕,坑底中部坐落着尺寸可觀的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A",西南偏南內側壁上重疊着"曼德爾施塔姆 N";西北和東南尖角處表面相對平坦,所遭受的撞擊破壞遠小於其它地區。

小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F"東面有一處微弱的射紋系統,其散播的射紋束覆蓋了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的坑底。

衛星隕石坑

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LAC-129 月面圖。
 
阿波羅16號拍攝的"曼德爾施塔姆F"坑,它位於曼德爾施塔姆環形山東側並連接了更大,但並不顯眼的"曼德爾施塔姆 G"坑。
 
阿波羅10號拍攝的"曼德爾施塔姆R"坑斜視圖。
 
阿波羅16號拍攝的"曼德爾施塔姆Q"坑。該隕坑的地表呈突出的線型和溝槽狀,但此結構柔和而不尖銳,完全位於隕石坑內。這種開裂的地表是遠離月海盆地,位於高地上的各類隕坑的典型特徵。
 
阿波羅10號拍攝的"曼德爾施塔姆Q"坑
曼德爾施塔姆 緯度 經度 直徑
A 5.7° N 162.4° E 64 公里
F 5.2° N 166.2° E 17 公里
G 4.5° N 166.4° E 29 公里
N 3.3° N 161.6° E 25 公里
Q 2.4° N 158.8° E 20 公里
R 4.5° N 159.8° E 57 公里
T 5.7° N 160.4° E 37 公里
Y 9.1° N 161.8° E 32 公里
  • 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A"、"曼德爾施塔姆 T"和"曼德爾施塔姆 Y"形成於酒海紀[1]
  • 衛星坑"曼德爾施塔姆 R"形成於早雨海紀[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Mandelstam at LAC-67 map (PDF).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