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荊山遺址是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8500~7500年,是以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李文化為主的遺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龍山文化、東周至漢代及宋元時期的遺存。[1]因南臨長白山余脈小荊山,故將其命名為「小荊山遺址」。[2]

小荊山遺址
遺址出土的陶ji4[a]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登錄2006年

小荊山遺址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發掘 編輯

1988年,現小荊山遺址附近建起了幾座窯廠取土燒磚,1991年10月,章丘市博物館調查時發現了這一遺址,在窯廠取土場發現了大量陶片、石磨棒、石磨盤以及位於遺址中心部位和南部房基、墓葬、灰坑的遺蹟。同年10月,濟南市文物處到現場進行了調查,確認該遺址含有與後李、西河等早期文化遺存相類似的因素,具有保護和研究價值,遂對該遺址進行發掘。[5]

1993年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2]

文化遺物 編輯

器具 編輯

 
石磨盤和石磨棒[b]

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紅陶為主,灰陶和灰褐陶佔一定比例,均手制,陶器燒成火候較低。[1]器形有釜、罐、缽、ji4形器、盆、壺、碗、盤和杯等。石器數量較多,器形有斧、鑿、支腳、磨盤、磨棒、研磨器等,斧、鑿加工甚精和支腳數量奇多是其顯著特色。石支腳數量較多,系利用天然石塊或精工鑿琢,或稍加打擊而成,支腳的表面部分被燒烤成黑色或紅褐色。[5]

房址 編輯

居住區裏有眾多的房子、窯、灰坑等遺蹟,房址皆為半地穴式,[1]平面形狀以長方形者居多,也有方形和橢圓形者。面積一般在20-30平方米之間。房址的穴壁保存較淺,現存深度多在0.5米左右,穴壁外表平整,有的曾用黃泥塗抹。圓角部分有燒痕,居住面中部有石支架,灶炕2-6個不等,挖出的兩座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屋,階梯式門道,室內周壁有柱洞。門道大多向南,其方位與當今農村房舍大體一致。[5]

墓葬 編輯

墓地位於居住區東南30米處,墓坑東西向密集排列有序,形制為南北長方形豎穴,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骨架已全部石化。墓深1.5-1.8米,基本無隨葬品,個別手握一蚌殼。墓葬共有22座,分3排排列。墓主年齡大多數在35-55歲之間。[5]有10座墓葬有隨葬品,隨葬品以蚌殼為主,其中兩座女性墓葬,年齡分別在40、20歲左右,一個在頭骨額骨中心位置放置一枚磨成圓形的蚌片,枕骨下有一蚌片加工成的頭簪,另一個在枕骨下也放一蚌簪。從這批墓葬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無隨葬品是一種葬俗。幾座女性墓主頭部裝飾品的發現,說明當時的婦女已有一定的審美觀念。[2]

註釋 編輯

  1. ^ 古代陶製水器,主要作用是舀水,形如瓢,與盤合用,用匜倒水,以盤承接。
  2. ^ 生活器具,石磨盤和石磨棒配套使用,以碾碎放在盤面上的穀物。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小荆山遗址. 章丘區政府網站. [2022-04-11]. 
  2. ^ 2.0 2.1 2.2 东平陵故城与小荆山遗址. 章丘博物館. [2022-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1). 
  3. ^ 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件 (PDF). 山東省人民政府. 1992-06-12 [2022-06-09]. 
  4.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國政府網站. [2022-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5. ^ 5.0 5.1 5.2 5.3 寧蔭棠; 王方. 山东章丘县小荆山遗址调查简报. 考古. 1994, (第6期): 490-494 [202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透過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座標36°51′00″N 117°32′02″E / 36.8499°N 117.5338°E / 36.8499; 117.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