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君[1],又作太軍[2][3],是抗戰時期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兵中國話」中大人(日語:たいじん taijin)的音譯對應詞,指長官。[4]

這個稱呼後來演變成為對日軍的一種指代[4]。這樣,這個詞既可以指代日軍軍官[5],也可被用來稱呼偽軍軍官[6],有時也用來稱呼日本士兵。[7]在特殊情況甚至可以稱呼其他專業人士。[8]

關於「太君」這個詞義的由來,尚未有發現官方辭書記載。林思雲認為可能的詞源是日語的「大君」(Taikun)或「大人」(Taijin),「大」字在日語有時讀若「太」,因此中國民眾可能將其誤作「太君」[9]。其引入英語成為tycoon(可參考《美國傳統詞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大君(tycoon)」是日本幕府將軍對外國人的自稱。歷史上「大君」曾指代日本國的君主「大君」一詞來源於《易經》。

另一個關聯詞彙是「鬼子」,以及「日本鬼子」。

網絡用語

編輯

如今,太君一詞被部分日本文化愛好者用來戲謔地稱呼日本人或日本在住的外國人。因為相比外國人,日本人及在日外國人因為掌握日語及所在地優勢,能夠更早也更容易地獲取最新的日本文化資訊及產品。譬如最新發售的漫畫雜誌、CD、模型以及電子產品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六、去侍候「太君」,「太君」有一夜卻嚇跑了! 《童工白玉璽報告》丁克辛著 第17頁 出版日期: 1950.11
  2. ^ 《當陽文史 第15輯 當陽抗日見聞錄》湖北省當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 162頁
  3. ^ 《歷史的深處 二戰日軍中國慰安婦影像實錄》陳慶港著 第173頁
  4. ^ 4.0 4.1 孫雪梅.為何稱「鬼子」為「太君」?[J].抗日戰爭研究,2015(04):88-95+160.
  5. ^ 《周口文史資料選輯 2012年第1期 總第15輯》周口市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范耀剛主編;戴俊賢,石耀東副主編 124頁
  6. ^ 唐盤石 《智除日寇太軍王高朝》/《衡南文史資料 第2輯》第29-30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南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7. ^ 《淪陷區慘狀記 日軍侵華暴行實錄》孫俍工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 第453頁
  8. ^ 張五一 《「豆腐太君」話當年》 《當陽文史 第15輯 當陽抗日見聞錄》湖北省當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
  9. ^ 林思云: “太君”之谜.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