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島長波無線電台

青岛建筑

團島長波無線電台,原稱青島無線電台台西鎮無線電信局,又稱台西鎮電報房青島海岸電台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團島三路16號,建於1921年,2010年主樓拆除僅剩附樓。附樓現為青島航海展覽館。

團島長波無線電台
團島長波電台舊明信片
概要
用途無線電台
地點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地址團島三路16號
起造1921年

歷史 編輯

青島原有建於德租時期的軍用無線電台一處,位於信號山,日軍佔領青島後沿用[1]。1921年,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決定將信號山無線電台遷址,在團島台西鎮附近新建無線電台。由於當時處於五四運動後、中日雙方就山東問題談判前夕的敏感時期,日軍此舉被認為有明顯的政治和軍事目的。就此,北洋政府外交部對日本駐華公使提出抗議、交涉,但未能奏效。[2][3]

據守備軍1921年3月9日呈送日本陸軍省外務省遞信省的文件,無線電台工程當時已接近完工。建成後的無線電台名為青島無線電台,呼號JAN,設有1.2千瓦日制火花式發報機一部,波長600米,德律風根牌收信機一部,12千瓦發電機一部,及130米高天線鐵塔3座[4]。無線電台最初用於收發軍事電報,1922年5月15日開始允許公眾使用,為船隻拍發氣象信息。[2][3]

 
青島航海展覽館內陳列的團島電台電纜瓷壺與牛舌瓦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接收無線電台,但為此支付了巨額贖金,僅機房(不含設備)和職工宿舍便支付了3.47萬元。該台接收後仍用於收發氣象電報,每日拍發英文氣象電報2次,但因民間使用者較少而收不抵支,需有線電報局補貼資金。1929年,該台由南京國民政府接收,同年8月,團島無線電台與交通部建設委員會各自所屬的兩座無線電台,合併為交通部青島無線電總台。1935年6月,青島無線電總台併入青島電信局,收訊台遷入廣西路皇家郵局舊址三樓,發訊台設於團島無線電台。[4]

1938年日軍再次佔領青島後,無線發訊台隸屬於華北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北電電」)青島電報電話總局下屬的青島中央電報局,海岸電台則直屬青島電報電話總局。1942年,日本人將該台三座130米天線鐵塔拆除用於製造軍火,代之以50米木杆天線[1]。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交通部於該年12月將青島無線電機構一併劃歸青島電信局管轄,並整修團島發訊台,增設發訊機共9部,其中長波500瓦2部,短波1千瓦1部,100瓦1部,50瓦5部,另新設30千瓦發電機1台,後又增設報話兩用發訊機4部。[4]

1949年國軍撤離、解放軍接管青島時,青島各無線電設備未受損壞。1951年,為防備美軍空襲,發訊機全部移入電台不遠處的台西鎮炮台舊址[4]。團島長波電台舊址1950年代初曾為電台警衛部隊衛戍樓,後改為青島市郵電局職工宿舍[2][3]。至2000年代,該樓已年久失修,且接建大量違章建築,被青島市政府列入舊城改造範圍內。2010年,因膠州灣海底隧道施工,團島長波電台舊址主樓被拆除,僅餘附樓[1][2][3]。2019年7月11日中國航海日八大峽街道山東海事局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島航標處聯合建立的青島航海展覽館在此開館,免費向公眾開放[5]

建築特色 編輯

團島長波無線電台主樓二層,附樓一層[1],建築面積1610.4平方米[4],天線場地192931.2平方米[6]。外立面結構較為簡潔,牆基以花崗岩砌成,檐口以花崗岩條石勾邊,門窗兩側以紅磚裝飾,山牆頂部攢尖,尖角處以石塊砌成[1][2][3]

圖集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劉海龍. 长波海岸电台见证通信百年 记者探访我国仅存的百年历史海岸电台. 青島早報. 2019-05-18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2. ^ 2.0 2.1 2.2 2.3 2.4 王棟. 团岛的海岸古堡:台西镇电报房. 青島市南區政協 (編). 《台西镇·一种日常化的青岛平民生活》.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13-886-0. 
  3. ^ 3.0 3.1 3.2 3.3 3.4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4. ^ 4.0 4.1 4.2 4.3 4.4 青島市郵電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三篇 长途电信. 《青岛邮电志》. 青島. 1988. 
  5. ^ 庆祝第15个中国“航海日”青岛航海展览馆揭牌.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9-07-12. 
  6. ^ 青島市郵電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五篇 企业管理. 《青岛邮电志》. 青島.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