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各市州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吉林省各市州地區生產總值列表收錄各主要年份吉林省地級行政區地級市自治州,合稱「市州」)的地區生產總值(GDP)總量和人均GDP指標,當年數據參考次年底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和《吉林統計年鑑》。地級區劃單位GDP指標每隔五年的全國經濟普查有修訂。

2015年 編輯

2015年吉林省各市州地區生產總值列表[註 1]
行政區 地區生產總值(GDP)[註 2] 人均GDP[註 3]
本幣
(億元)
美元[註 4]
(億元)
位次 比重[註 5]
(%)
本幣
(元)
美元
(元)
位次 比重
(吉林省=100)
吉林省 14,063.13 2,257.90 52,736 8,467 100
長春市 5,530.03 887.87 1 37.49 73,324 11,773 1 139.0
吉林市 2,394.19 384.40 2 16.23 56,077 9,003 4 106.3
四平市 1,233.25 198.00 4 8.36 37,685 6,051 8 71.5
遼源市 726.64 116.67 7 4.93 59,905 9,618 2 113.6
通化市 1,001.21 160.75 5 6.79 45,171 7,252 6 85.7
白山市 668.55 107.34 9 4.53 53,137 8,531 5 100.8
松原市 1,637.30 262.88 3 11.10 58,841 9,447 3 111.6
白城市 699.68 112.34 8 4.74 35,479 5,696 9 67.3
延邊州 858.84 137.89 6 5.82 40,119 6,441 7 76.1
本表註釋:
  1. ^ 數據來源:吉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吉林調查總隊. 《吉林统计年鉴-2016》.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6年9月 [2017-06-05]. ISBN 978-7-5037-789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2. ^ 各市州GDP相加不等於全省GDP。
  3. ^ 由於吉林省沒有公佈各市州2015年的常住人口,故本表所有人均GDP皆以年平均戶籍人口計算。
  4. ^ 2015年人民幣匯率年度中間價為1美元兌6.2284人民幣。
  5. ^ 各市州GDP佔比為該市或州GDP÷各市州GDP相加之總和。

2012年 編輯

2012年吉林各市州GDP與人均GDP列表(單位:GDP/百萬元;人均/元)[1]
(人均GDP依年中常住人口計算)
位次
(GDP)
GDP
(本幣)
GDP
(美元)
GDP
(購買力平價)
佔全省
GDP比重(%)
位次
(人均)
人均
(本幣)
人均
(美元)
人均
(購買力平價)
佔全省
人均比重(%)
全省 1,193,924 189,136 282,091 100 43,415 6,878 10,258 100
長春市 1 445,664 70,600 105,298 37.33 1 58,691 9,298 13,867 135
吉林市 2 243,007 38,496 57,416 20.35 2 56,244 8,910 13,289 130
松原市 3 160,542 25,432 37,932 13.45 3 55,176 8,741 13,037 127
四平市 4 112,280 17,787 26,529 9.40 8 33,150 5,251 7,832 76
通化市 5 88,112 13,958 20,819 7.38 6 39,111 6,196 9,241 90
延邊州 6 76,538 12,125 18,084 6.41 7 35,045 5,552 8,280 81
白山市 7 64,302 10,186 15,193 5.39 4 50,158 7,946 11,851 116
白城市 8 61,550 9,751 14,543 5.16 9 30,576 4,844 7,224 70
遼源市 9 60,513 9,586 14,297 5.07 5 49,479 7,838 11,691 114

2011年 編輯

2011年吉林各市州GDP與人均GDP列表[1](單位:GDP/百萬元;人均/元)[2]
位次
(GDP)
GDP
(本幣)[2]
GDP
(美元)[3]
GDP
(購買力平價)[4][5]
佔全省
GDP比重(%)
年增幅
(%)
位次
(人均)
人均
(本幣)
人均
(美元)
人均
(購買力平價)
佔全省
人均比重(%)
吉林全省 1,056,883 163,635 256,962 100 13.5 38,460 5,955 9,351 100
長春市 1 400,308 61,979 97,327 37.88 13.3 1 52,649 8,152 12,801 137
吉林市 2 220,805 34,187 53,685 20.89 14.3 2 50,914 7,883 12,379 132
松原市 3 136,097 21,072 33,089 12.88 13.8 3 46,749 7,238 11,366 122
四平市 4 98,460 15,244 23,939 9.32 17.6 8 28,874 4,470 7,020 75
通化市 5 78,023 12,080 18,970 7.38 16.5 6 34,515 5,344 8,392 90
延邊州 6 65,217 10,097 15,856 6.17 15.8 7 29,802 4,614 7,246 77
白城市 7 55,458 8,586 13,483 5.25 16.7 9 27,374 4,238 6,655 71
白山市 8 53,143 8,228 12,921 5.03 16.6 4 41,325 6,398 10,047 107
遼源市 9 50,049 7,749 12,169 4.74 15.2 5 40,844 6,324 9,930 106

2010年 編輯

2010年吉林各市(州)GDP與人均GDP列表(單位:GDP/百萬元;人均/元)[3]
地級市 位次
(GDP)
GDP
(本幣)
GDP
(美元)
GDP
(購買力平價)
佔全省
GDP比重(%)
年增幅
(GDP/%)
位次
(人均)
人均
(本幣)
人均
(美元)
人均
(購買力平價)
佔全省
人均比重(%)
吉林總計 866,758 128,039 219,655 100 13.8 31,599 4,668 8,008 100
長春市 1 332,903.29 49,176.94 84,364.75 38.41 15.3 1 43,936 6,490 11,134 139
吉林市 2 180,063.76 26,599.27 45,631.97 20.77 12.5 2 41,479 6,127 10,512 131
松原市 3 110,284.63 16,291.40 27,948.46 12.72 12.7 3 38,136 5,634 9,664 121
四平市 4 77,955.27 11,515.66 19,755.52 8.99 14.2 8 22,942 3,389 5,814 73
通化市 5 62,708.44 9,263.38 15,891.65 7.23 17.1 6 27,690 4,090 7,017 88
延邊州 6 53,410.97 7,889.94 13,535.47 6.16 13.8 7 24,448 3,611 6,196 77
白城市 7 44,518.02 6,576.26 11,281.81 5.14 19.3 9 21,973 3,246 5,568 70
白山市 8 43,316.70 6,398.80 10,977.37 5.00 17.2 4 33,524 4,952 8,496 106
遼源市 9 41,014.26 6,058.68 10,393.88 4.73 14.1 5 33,137 4,895 8,398 105

參見 編輯

備註 編輯

  • 人均GDP:人均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按居民人口核算的GDP平均值;年度人均GDP則為年度GDP總量與年度平均居民人口比值。年度平均居民人口亦即年中居民人口(年中人口),為上年末與本年末居民人口平均值。由於中國內地長期實行戶籍管理,戶籍人口資料齊全,以前人均GDP核算採用戶籍人口。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加,用戶籍人口核算已經不能反映實際情況。2004年國家統計局提出實行按常住人口核算人均GDP,允許兩年的過渡期。有關中國內地人均GDP指標,非特別證明,則指按常住人口計算[4]
  • ^中國GDP」數據類型:GDP核算分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全國GDP數據由國家統計局統一對外公佈,分年度「預計數」(年份前家「e」)、年度「初步核算數」 (年份前家「p」)、年度「初步核實數」(年份前家「r」)、年度「最終核實數」(年份前家「r」)與「修正數據」五個類型,季度初步核算數、季度初步核實數、季度最終核實數。其中「預計數」屬於估算數;「初步核算數」則於次年《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發佈;「初步核實數」則於次年出版的《統計年鑑》中發佈;「最終核實數」則於隔年出版的《統計年鑑》中發佈;「修正數據」則按照經濟普查的結果修正,其中經全國經濟普查之後修訂數據,修訂之後不再有變化。
  • ^ 中國官方對外公佈按照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以按照生產法和收入法混合計算的GDP為標準。
  • ^ 地區生產總值(GDP或GRP)數據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的國民經濟核算資料,見諸於統計年鑑、經濟年鑑。關於「地區生產總值」中文名稱:國家統計局規定,自2004年開始,各地GDP中文名稱改為「地區生產總值」,特定地區的GDP用行政區的名字作定語,如「XX省生產總值」,簡稱為「XX省GDP」。各地GDP稱為「各地生產總值」。常見的有(自治區)區內生產總值、(省)省內生產總值、(縣)縣內生產總值[5]
  • ^ 1978-2003年曆年GDP:1992年進行第一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之後,已經對1978年至1992年的GDP歷史數據進行過修訂。1993-2004年曆年GDP: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已對歷年數據作出了修訂,參見2006年及其之後各年份地方《統計年鑑》與《中國統計年鑑》。
  • ^ 2004-2008年曆年GDP:2004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已對歷年數據作出了修訂,參見2010年及其之後各年份地方《統計年鑑》與《中國統計年鑑》。
  • ^ 2009年及其以後年份GDP:中國國家統計局每年將對數據作出修訂,每年的修訂結果見諸隔年的《統計年鑑》,如2009年GDP第一次核實數據在2011年《統計年鑑》上公佈核實後的修訂修訂數據。GDP最終修訂數據參見之後的全國經濟普查。
  • ^ 「本幣」即人民幣CNY),人民幣折算美元USD),按國家統計局每年公佈的年均價換算(參見人民幣匯率)。
  • ^ 購買力平價PPP),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經濟體歷年GDP本幣與購買力核算指標推算。購買力平價使用「國際元」,英文即international dollar,縮寫為Intl. $);或國際貨幣單位(英文即unit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縮寫ICU。購買力平價指標以1美元在美國的平均購買力為參考基數,故1國際元亦即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故1國際元即等於1美元,常直接使用美元計量。鑑於購買力平價指標每半年修改一次,購買力平價折算指標僅供參考。
  • ^ 人民幣購買力平價(CNY) :根據2011年4月更新的數據,2010年中國GDP總量397,983億元,按購買力平價合100,857.1億國際元, 購買力平價指數3.9460人民幣合1國際元;2009年中國GDP總量340,902.8億元,按購買力平價折合90,573.8億國際元,購買力平價指數3.7638人民幣合1國際元;其他年份參見人民幣匯率。人民幣購買力平價參考來源:根據IMF - WEO數據推算,推算數據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
  • ^ 由於採取分級核算,地區生產總值(GDP)省級數據相加不等於內地全國總計;同理,地級層次數據累加不一定等於省級總計;縣級累加不一定等於地區級總計。
  • ^ 地理區域內人均GDP:使用加權平均法推算。地理區域指特定的區域,常指按照地理區域劃定的經濟大區,如中國中部經濟區;省層次下的區域,如廣東省粵北山區。區域內GDP總量從GDP1…GDPn之和;對應人均GDP為各個區劃單位的人均GDP1...人均GDPn,區域內人均GDP(人均GDP1×GDP1 + … + 人均GDPn×GDPn)/(GDP1 + … + GDPn)
  • ^ 港幣(HKD):港幣兌美元匯率,2010年按7.7692港幣合1美元,2009年7.7520合1美元,2008年7.7870合1美元,2005年7.7770合1美元,2000年7.7910合1美元。港幣購買力平價根據IMF發佈數據推算,2010年按5.366港幣合1國際元,2009年5.370合1國際元,2008年5.453合1國際元,2005年5.688合1美元,2000年7.482合1國際元。
  • ^ 澳門幣(MOP):澳門幣兌美元匯率按兌港幣固定匯率推算,2010年按8.0023澳門幣合1美元,2009年7.9842合1美元,2008年8.0206合1美元,2005年8.0109合1美元,2000年8.0260合1美元。澳門幣購買力平價以1港幣兌換1.03澳門幣固定匯率推算,2010年按5.5270澳門幣合1國際元,2009年5.5311合1國際元,2008年5.6166合1國際元,2005年5.8586合1國際元,2000年7.7065合1國際元。

資料來源 編輯

  1. ^ 2012年度基於本幣(人民幣)核算的GDP、人均GDP數據參考《吉林統計年鑑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ISBN 9787503769283),人均GDP基於年中常住人口計算;美元折算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ISBN 9787503766930),2012年均價中間價1美元合6.3125人民幣(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折算基於2013年10月IMF數據推算,2012年均價1國際貨幣單位折合4.2324人民幣(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
  2. ^ 2011年度基於本幣(人民幣)核算數據來源於《吉林統計年鑑2012》(ISBN 9787503766732);美元折算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2012》(ISBN 978-7-89468-232-1)發佈的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折算,2011年均價中間價6.4588人民幣折合1美元(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折算基於2012年10月IMF數據推算,2011年均價4.1130人民幣折合1國際貨幣單位(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
  3. ^ 2010年度基於本幣(人民幣)核算數據來源於《吉林統計年鑑2011》。人民幣折合美元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2011》(ISBN 978-7-89468-215-4)及其之後各年份發佈的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折算。2010年均價中間價1美元合6.7695人民幣(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折算基於2011年9月IMF數據推算,2010年均價1國際貨幣單位折合3.9460人民幣(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
  4. ^ 中國內地使用常住人口計算地區人均GDP
  5. ^ 關於「地區生產總值」中文名稱:《國家統計局關於改進和規範地區GDP核算的通知》(國統字[2004]4號):地區GDP的中文名稱改為「地區生產總值」;特定地區的GDP用行政區的名字作定語,如「XX省生產總值」,簡稱為「XX省GDP」。各地GDP稱為「各地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