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產黨(馬列)臨時中央委員會

印度共產黨(馬列)臨時中央委員會(英語:Provisional Central Committe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Leninist))是印度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該黨的總書記是桑托什·拉納(Santosh Rana)。

歷史 編輯

1971年,印度共產黨(馬列)內部的薩蒂亞納拉揚·辛格派和黨的領袖查魯·馬宗達發生政治分歧。1971年,桑托什·拉納反對查魯·馬宗達,後來加入了辛格集團。1973年4月,辛格派建立了獨立的組織。1974年,錢德拉·普拉·雷迪領導的共產主義革命者安得拉邦委員會和辛格集團合併。

1974年,賈雅普拉卡什·納拉揚發起比哈爾邦運動,辛格集團決定支持它。1968年後,納拉揚曾接觸辛格,並且試圖說服他支持非暴力土地改革鬥爭。[1]

1975年7月4日,印度政府取締了27個組織,辛格集團就是其中之一。辛格集團制定統一戰線政策,呼籲成立一個「革命聯合陣線」(包括共產主義革命者,朝着一個統一的革命共產黨)、一個「無產階級統一戰線」基於階級鬥爭(其中可能包括印度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印度統一中心 (共產主義))和一個「民主陣線」(恢復民主權利)。它們都在「民主陣線」框架內工作,黨員幹部開始參與聯合抗議。[2]

1977年,英迪拉·甘地在人民院選舉勝利。辛格集團宣稱它們欣賞甘地政府改善公民自由和削弱蘇聯的影響所作出的努力。4月9日,辛格集團要求無條件釋放12,000名參加革命的囚犯。印度人民黨已經答應釋放政治犯,然而掌權後他們收回了承諾。[3]

1977年4月10日,辛格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宣佈願意參與選舉。加爾各答地區委員會譴責此舉。其他派別則認為他背叛了該黨。[4]

1980年前後,辛格團體是最大的印共(馬列)分支,但隨着錢德拉·普拉·雷迪的離開和其他各種分裂,該黨縮水了。1984年發生一次嚴重的分裂,辛格的支持者反對桑托什·拉納和Vaskar Nandy,辛格派指控「南迪與外國志願機構西方壟斷資本資助的當地誌願機構建立聯繫,並使其不為總書記辛格所知。」[5]

拉納贏得多數支持者和辛格的追隨者組成了一個新的委員會(事實上建立了新黨)。不久後,辛格去世。

拉納認為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印度人民黨是一個法西斯政黨。

中央委員會官方出版物是《爭取新民主》(For a New Democracy),總編是Vaskar Nandy。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ohanty, Manoranjan.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1977. pp. xx, 120
  2. ^ Mohanty, Manoranjan.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1977. p. xx-xxi
  3. ^ Mohanty, Manoranjan.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1977. p. xxiii-xxiv
  4. ^ Mohanty, Manoranjan.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1977. p. xxv-xxvi
  5. ^ 《我們與南迪-拉納團體的分歧》(Our differences with Nandy-Rana group),PCC-CPI(ML),29頁。Singh, Prakash. The Naxalite Movement in India. New Delhi: Rupa & Co., 1999. p. 10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