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技軍韓語:별기군),正式名稱為教練兵隊,是朝鮮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軍隊,由日本人訓練。

創建 編輯

1876年朝鮮開港以後,統治朝鮮的閔妃集團開始實行改革,軍事改革是最先進行的部分。1881年(高宗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和兵曹判書閔謙鎬的建議下,朝鮮王朝正式設立了別技軍(「別技軍」即精銳部隊之意),教授新式武器及戰法,由日本陸軍工兵少尉堀本禮造擔任教官,負責訓練別技軍。[1]

概況 編輯

別技軍兵源來自朝鮮京軍五營(訓練都監、龍虎營、禁衛營、御營廳、總戎廳),從中選拔80名士兵來組成別技軍。別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任教練所堂上;正領官為韓聖根,左副領官為尹雄烈,右副領官為金魯莞,參領官為禹范善

別技軍以小銃和洋槍為主要武裝,訓練地點是漢城(今首爾西大門外的下都監。此後人數逐漸增加,到壬午兵變前夕時達到400人。作為軍事改革的另一部分,閔妃集團還從京城兩班子弟中選出100多人,稱為「士官生徒」,前往日本戶山軍校進接受軍事教育和訓練,以作為別技軍軍官的後備力量。

波折 編輯

別技軍作為一支新式軍隊,成為了閔妃集團的寵兒,對其特別重視和優待。與此同時,舊式軍隊的地位卻迅速下降,與別技軍形成鮮明對比。別技軍裝備先進,衣裝整齊,軍餉豐厚,而舊式軍隊的待遇十分糟糕,竟10多個月欠發軍餉。不僅如此,閔妃集團還決定擴充別技軍,減少舊軍隊,將京軍五營縮編為武衛、壯御兩營,半數舊式軍人被迫解甲。在這種情況下,別技軍與舊式軍隊的矛盾日益尖銳。

不僅如此,別技軍與朝鮮百姓的矛盾也不斷激化。本來別技軍由日本人訓練,許多朝鮮人對此非常不滿,因此民間都俗稱其為「倭別技」。而且別技軍訓練時「荷銃跳踢,塵粉蔽空」,附近居民生活深受其干擾,對其更加憎恨。[2]因此別技軍雖然為近代化的新式軍隊,卻在朝鮮不得人心,處於非常孤立的地位。

到了1882年7月23日(高宗十九年六月初九日),由於拖欠軍餉13個月及反感別技軍,舊式軍人終於發動暴動,大量漢城市民參與進來,史稱「壬午兵變」。別技軍作為壬午兵變的禍首之一而遭到攻擊,舊式軍隊在兵變當天下午圍攻別技軍所在的下都監。閔妃集團企圖依靠別技軍來壓制譁變軍隊,正巧這日別技軍放假,400名別技軍大部分回家了,只有20多名別技軍士兵和堀本禮造等負責人。譁變士兵和附近民眾很快擊破別技軍,殺死了營官丁龍燮,砸毀洋槍。堀本禮造趁亂逃跑,起義士兵和市民一路追趕,最終堀本禮造被漢城市民孫順吉孔致元以及下都監的雜役尹順龍活活打死。[3]

壬午兵變導致閔妃集團倒台,高宗生父興宣大院君上台執政。大院君下令裁撤別技軍。既而閔妃引來清朝軍隊平定兵變,別技軍由得以恢復,但元氣大傷。1883年(高宗二十年)八月一日,別技軍被合併進御營廳,至此退出了歷史舞台。[4]

意義 編輯

別技軍是朝鮮歷史上最早的近代化新式軍隊,代表着處在新時代的潮流中原本保守鎖國的朝鮮王朝嘗試接受開化走向近代化的象徵,但施行的缺失卻也成了壬午兵變發生的原因之一,雖然遭遇到了守舊派的反撲而嘎然而止,但對於朝鮮王朝來說是在甲午更張前一次別具意義的里程碑。

註釋 編輯

  1. ^ 《高宗實錄》卷18,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條:「殿講入侍時,經理事閔謙鎬曰:『間者日使花房義質,抵書於臣及禮判洪佑昌。而「簡選兵士,操煉戎務,為今日急務。薦引陸軍少尉堀本禮造以為訓教之師。亦要擇定敎場從事肄習」雲矣。此蓋出於厚誼,恐難辜負其意。各營兵士之健壯者,抄出點取,別定將領,而統率練習。教場可合處,亦為方便擇定之意。臣與禮判商議於總理大臣及經理諸堂,有所講確,故敢達矣。』曰:『依為之。選兵操練等事,以節目磨鍊;而將領之任,勿拘文蔭武擇差可也。』」
  2. ^ 黃玹.《梅泉野錄》: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56.
  3. ^ 權錫奉.《壬午軍變》:國史編纂委員會,1975年.
  4. ^ 《高宗實錄》卷20,二十年八月初一日條。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