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產率

宏觀經濟學中,全要素生產率(英語: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也稱為總要素生產率)是指不包括資本勞動力等外來輸入,其他所有影響產出的要素,簡單而言即是一個經濟體本身實力的進步,它的特色是能夠通過一個簡單的數據說明經濟增長的因素。

TFP又稱作技術進步率,系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用來衡量純技術進步在生產中的作用的指標,由羅伯特·索洛(英語: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所謂純技術進步包括知識、教育、技術培訓、規模經濟、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改善,但還不能具體化為,或不能歸因於,有形的效率更高的資本設備、技巧更高的勞動、肥效更大的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增加投入量,所以又稱為非具體化的技術進步,也被比作天降餡餅。因此,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全部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的投入量都不變時,而生產量仍能增加的部分。

全要素生產率並非所有要素的生產率,「全」的意思是經濟增長中不能分別歸因於有關的有形生產要素的增長的那部分,因而全要素生產率只能用來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產要素以外的純技術進步的生產率的增長。

計算 編輯

Cobb–Douglas函數中,總產出(Y)爲全要素生產率(A)、資本投入(K)、勞動投入(L),以及兩投入在產出中所佔份額的函數(α和β分別爲K和L的相應貢獻份額)。通常而言,A, K或L的增加都會使產出增加。